一种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4931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质石墨烯加工领域,公开了一种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至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分配板和喷丝头,还包括连接于分配板和喷丝头之间的导流组件,其中,导流组件包括:承载件和多个连接管,承载件设置于壳体内,承载件的上端与分配板抵接,承载件的下端与喷丝头抵接,多个连接管连通于分配板和喷丝头之间,连接管布设于承载件内并贯穿承载件的上下端面,每个连接管的管壁上具有多条沿其纵向的引流槽,同一连接管内的多条引流槽的长度依次增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通过对进入喷丝头内的材料进行分流导入从而避免喷丝头的堵塞。堵塞。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质石墨烯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是由生物质石墨烯与各类纤维复合而成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复合纤维,具备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低温远红外功能,集抗菌抑菌、抗紫外线、防静电等作用于一身,被誉为“划时代的革命性纤维”。
[0003]石墨烯复合纤维纺丝工艺与其他纤维的纺丝工艺不同,由于石墨烯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当其与各类聚合物共混时极易出现团聚现象,导致纺丝机的喷丝头堵塞、纺丝频繁断头,传统的纺丝机为了避免喷丝头堵塞,是在喷丝头上部连接分配板,通过控制进入分配板的材料的流量从而使进入喷丝头每个喷孔的材料流量均衡。
[0004]但仅通过控制材料流量还是无法解决喷丝头的堵塞问题,固定流量的全部材料统一进入喷丝头接近喷丝头的最大容量仍旧会导致喷丝头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通过对进入喷丝头内的材料进行分流导入从而避免喷丝头的堵塞。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至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分配板和喷丝头,还包括连接于分配板和喷丝头之间的导流组件,其中,导流组件包括:
[0007]承载件,设置于壳体内,承载件的上端与分配板抵接,承载件的下端与喷丝头抵接;
[0008]多个连接管,连通于分配板和喷丝头之间,连接管布设于承载件内并贯穿承载件的上下端面,每个连接管的管壁上具有多条沿其纵向的引流槽,同一连接管内的多条引流槽的长度依次增大。
[0009]可选的,同一连接管内的多条引流槽为倾斜角度逐渐增大的直线槽或螺旋长度依次增大的螺旋槽。
[0010]可选的,连接管的下部内壁与喷丝头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排余组件,排余组件用于将连接管的下部内壁与喷丝头接触的位置处堆积的材料排出连接管。
[0011]可选的,排余组件包括:
[0012]存储腔,设置于连接管的下部,存储腔呈环状,存储腔的截面为弧形面;
[0013]吸出管,固定于承载件内,吸出管的一端与存储腔连通,吸出管的第二端与吸出总管连接,吸出总管与位于承载件外侧的吸出泵连接,以将存储腔内的材料吸出至承载件的外侧。
[0014]可选的,存储腔的腔壁上具有环绕其周向的浅槽,浅槽内固定有挡板,挡板位于每
个连接管内长度最短的引流槽对应的位置上,挡板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均大于阈值时则吸出泵将存储腔内的材料吸出至承载件的外侧。
[0015]可选的,连接管的内管壁上具有呈环状分布的多个喷气孔,喷气孔通过与供气组件连接,以使供气组件提供的气体能够从喷气孔内向连接管的中轴线方向水平喷出。
[0016]可选的,供气组件包括:
[0017]环形管,固定于承载件内,环形管套设于连接管的外周;
[0018]通气管,第一端与环形管连通,第二端与喷气孔连通,通气管的中轴线的延伸线与连接管的中轴线相交;
[0019]总进气管,出口端分别与环形管连通,总进气管的进口端与设于承载件外侧的气泵连接。
[0020]可选的,连接管的内管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连接管内材料的温度,供气组件与温控系统连接,温控系统连用于对供气组件内的气体进行温度调节以使其与材料的温度相同。
[0021]可选的,承载件的上端与分配板的底部可拆卸连接,承载件的下端与喷丝头的上端卡合。
[0022]可选的,连接管的内壁涂有防粘涂层。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分配板和喷丝头之间加装导流组件,通过导流组件中的承载件将分配板和喷丝头间接连接起来,从而使材料在进入喷丝头之前先从分配板中的每一支路进入各自对应的连接管中,再通过连接管中长度依次增大的引流槽进行分流,使定量的材料分流在多个引流槽内先后流入喷丝头内,同时由于引流槽的长度依次增大,这样就会在引流槽底部形成类似旋涡状的材料形状,减小了材料进入喷丝头的阻力,避免材料瞬间充满喷丝头顶部开口,导致的材料下行受阻,进而避免了喷丝头内部的堵塞。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的主视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的俯视图;
[0026]图3为图1中G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7]图4为图1中H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8]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存储腔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图2中K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
导流组件,100

承载件,101

连接管,102

引流槽,103

喷气孔,2

排余组件,200

存储腔,201

吸出管,202

吸出总管,203

浅槽,204

挡板,205

压力传感器,3

供气组件,300

环形管,301

通气管,302

总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
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3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4]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是由生物质石墨烯与各类纤维复合而成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复合纤维,具备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低温远红外功能,集抗菌抑菌、抗紫外线、防静电等作用于一身,被誉为“划时代的革命性纤维”。
[0035]石墨烯复合纤维纺丝工艺与其他纤维的纺丝工艺不同,由于石墨烯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当其与各类聚合物共混时极易出现团聚现象,导致纺丝机的喷丝头堵塞、纺丝频繁断头,传统的纺丝机为了避免喷丝头堵塞,是在喷丝头上部连接分配板,通过控制进入分配板的材料的流量从而使进入喷丝头每个喷孔的材料流量均衡。
[0036]但仅通过控制材料流量还是无法解决喷丝头的堵塞问题,固定流量的全部材料统一进入喷丝头接近喷丝头的最大容量仍旧会导致喷丝头堵塞。
[0037]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至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分配板和喷丝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分配板和喷丝头之间的导流组件(1),其中,所述导流组件(1)包括:承载件(100),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承载件(100)的上端与所述分配板抵接,所述承载件(100)的下端与所述喷丝头抵接;多个连接管(101),连通于所述分配板和喷丝头之间,所述连接管(101)布设于所述承载件(100)内并贯穿所述承载件(100)的上下端面,每个所述连接管(101)的管壁上具有多条沿其纵向的引流槽(102),同一所述连接管(101)内的多条引流槽(102)的长度依次增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连接管(101)内的多条引流槽(102)为倾斜角度逐渐增大的直线槽或螺旋长度依次增大的螺旋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01)的下部内壁与所述喷丝头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排余组件(2),所述排余组件(2)用于将所述连接管(101)的下部内壁与所述喷丝头接触的位置处堆积的材料排出所述连接管(10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余组件(2)包括:存储腔(200),设置于所述连接管(101)的下部,所述存储腔(200)呈环状,所述存储腔(200)的截面为弧形面;吸出管(201),固定于所述承载件(100)内,所述吸出管(201)的一端与所述存储腔(200)连通,所述吸出管(201)的第二端与吸出总管(202)连接,所述吸出总管(202)与位于所述承载件(100)外侧的吸出泵连接,以将所述存储腔(200)内的材料吸出至所述承载件(100)的外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质石墨烯内暖纤维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腔(200)的腔壁上具有环绕其周向的浅槽(203),所述浅槽(203)内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泽宇黄贺东武洁陈鹏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