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参菌持续出菇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24572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56
一种白参菌持续出菇的栽培方法,采用菌棒栽培,采用菌棒栽培,包括转潮管理,具体是白参菌达到成熟采收时,沿菇脚基部进行切割,并预留有菇脚于菌棒上,进行养菌。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显著提高了采收效率,提高与原基分化率,生物转化率达到55%以上;持续出菇过程中显著缩短了白参菌的出菇周期,菌丝恢复期缩短了至少3天,生长从第一潮所需的12~15天缩短至7~9天,总栽培周期缩短了10天以上;每一潮白参菌的农艺性状一致性好,均形成完整的簇状、散片少。散片少。散片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白参菌持续出菇的栽培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
,具体涉及一种白参菌持续出菇的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每出菇一批,称为一潮,每潮菇成熟采收后,至下一潮菇再次发生相隔的时间,称为转潮。转潮的原因是由于形成子实体的菌丝需要由生殖生长阶段转入营养生长阶段,待环境等条件满足时,再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形成子实体。现有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每潮菇采收完毕后,首先将菇料表面的菇脚、死菇的残体及老化的菌皮菌丝等完全清除干净,因为这些菇脚残留容易引起致病菌的滋生,并加重病害传播。且需经历7

10天养菌管理后才出下一潮菇。
[0003]白参菌,又名裂褶菌,属于裂褶菌科,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菌菇。其富含的多糖具有抗癌作用,可治疗小儿腹泻、头晕、偏头痛等疾病;常食用具有清肝明目、健胃润肠、抑制小儿盗汗等功效,对增进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市场需求逐渐增加,实现了大量的工厂化栽培白参菌,现有的持续出菇方式主要有划口、挠菌、背面打孔等方式,但是这些方式用于白参菌的栽培效果不明显,主要是表现为第一茬菇采收后,转潮养菌时间较长,且后续第二潮往后出菇的生物转化率较低、出菇困难,菇蕾小,子实体散片多、不成簇状、形状差,无鲜嫩色泽、产量较第一潮显著下降。因此,寻求一种栽培处理方法,提高白参菌的生物转化率,以及提高转潮后出菇的菇体质量,是工厂化栽培白参菌过程中所追求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参菌持续出菇的栽培方法。白参菌具有高生物转化率,出菇健康、密集,且显著缩短了出菇周期。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白参菌持续出菇的栽培方法,采用菌棒栽培,包括转潮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潮管理是白参菌达到成熟采收时,沿菇脚基部进行切割,并预留菇脚基部于菌棒上,然后依次进行养菌和出菇管理、或直接进行出菇管理。本领域均明确,菇脚基部是由组织化了的菌丝体组成。
[0006]优选地,上述预留的菇脚基部长度在2cm以内。
[0007]进一步优选地,上述采收时预留长度为1~2cm。
[0008]现目前,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每潮菇采收完毕后,必须将菇料表面的菇脚、死菇的残体及老化的菌皮菌丝等完全清除干净,因为这些菇脚等残留容易引起致病菌的滋生,并加重病害传播,抑制菌丝生长。在栽培白参菌过程中,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较其他食用菌而言,白参基部菌肉具有很高活性,其组织致密,该活性高到可采用类似“割韭菜”的方式采收每一潮白参菌,即采收时预留一段菇脚基部在菌棒上,预留的菇脚基部成为白参菌原基再次发生的最适宜载体,养菌时间显著缩短,由原来的5~7天缩短至1天,或者不进行养菌直接进行出菇管理,其能在致病菌还来不及生长的极短时间内进行原基分化,并吸收菌棒营养
组分,快速生长,缩短了白参菌的养菌周期和出菇周期,同时还显著提高了生物转化率。
[0009]进一步优选地,上述养菌时间为1天,具体是将菇脚朝上,停止加湿。
[0010]进一步,上述养菌后进行出菇管理,其温度为15~32℃,湿度为75~92%,该过程进行通风。出菇管理阶段与养菌阶段相比,更要加强通风,这时预留的具有高活性的菇脚基部在与空气接触面积大、通风刺激下,进一步促进原基的分化。
[0011]进一步优选的,通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为0.1~0.12%,光照的光照强度为300~500Lx。
[0012]采用现有白参菌出菇转潮管理过程中,第一潮出菇结束进行第二潮管理出菇会出现出菇时间较长,产量较低,且菇蕾少,散片多,质量较差。而通过上述转潮处理,不仅在第一潮出菇高生物转化率的情况下,显著提高第二潮的产量、提高生物转化率,还能保持与第一潮一致的农艺性状。
[0013]针对工厂化栽培白参菌、为了提高栽培效率及价值,上述转潮管理只进行一次,即为进行第一潮和第二潮白参菌的生产。工厂化栽培条件更能精准调控,例如随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及湿度的把控。
[0014]针对简易大棚栽培白参菌、为了提高总的生产收率,上述转潮管理至少进行两次,即为进行至少第一潮、第二潮、第三潮的三潮白参菌的生产。
[0015]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方法,(1)显著提高了采收效率,提高原基分化率,生物转化率达到55%以上;(2)在第一潮20%以上的较高的生物转化率下,依然能保证后续转潮后出菇具有高生物转化率,出菇快,特别地、每一潮白参菌的农艺性状一致性好,均形成完整的簇状、散片少;(3)本专利技术养菌只需1天甚至无需养菌可直接进入出菇管理,菌丝恢复期缩短了至少4天,持续出菇过程中显著缩短了白参菌的出菇周期,生长从第一潮所需的12~15天缩短至7~9天,总栽培周期缩短了10天以上;(4)且持续出菇的生物转化集中于第二潮出菇,有效减少了出菇潮数,提高场地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本专利技术方法转潮出菇栽培的白参菌。
[0017]图2:划口方式持续出菇的白参菌。
[0018]图3:挠菌方式持续出菇的白参菌。
[0019]图4:侧面打孔方式持续出菇的白参菌。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的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本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专利技术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21]一种白参菌持续出菇的方法,在白参菌子实体叶片完全伸展后,大量弹射孢子前进行采收,沿白参菌基部距离菌棒1

2cm处进行平整切割,将菇脚朝上,停止加湿,养菌1天后,进行出菇管理,温度为15~32℃,湿度为75~92%,若采用工厂化栽培,通风(二氧化碳浓度控制为0.12%),光照(光照强度控制在300~500Lx)。
[0022]本专利技术采收时使用的采菇刀是刀体长度为7cm,刀尾带有弧度60

90
°
的小弯刀。采收时用手轻握住菇体,采菇刀可距离菌棒1~2cm左右沿基部平整切割。
[0023]实施例1一种白参菌持续出菇的方法,具体如下:在简易大棚内栽培白参菌,第一潮菇的出菇周期为12天,生物转化率达20%左右,在第一潮白参菌采收时,四周子实体处理干净,基部留有1~2cm长的菇脚,将菇脚朝上,停止加湿,养菌1天后,进行第二潮出菇管理,具体环境条件:夏季(7月份),出菇期间温度为20

30℃,湿度维持在75

85%,自然通风,自然光照。经过2天后的原基如图1(a)所示,表现出整齐、健康、密集,期间无黄色分泌物的现象,最终第二潮菇的成完整的菊花状,无散片现象,朵型大、均匀且完整,叶片白,质地嫩,其生物转化率能达到20%,如图1(b)所示。按此方法再继续转潮出菇1次,出菇周期7天,含1潮菇在内的总生物转化率能达55%以上。本专利技术方法解决了白参重复出菇存在的朵型小、叶片散的难题,充分利用了菌棒原材料的营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参菌持续出菇的栽培方法,采用菌棒栽培,包括转潮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潮管理是白参菌达到成熟采收时,沿菇脚基部进行切割,并预留菇脚基部于菌棒上,然后一次进行养菌和出菇管理或直接进行出菇管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白参菌持续出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的菇脚基部长度在2cm以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白参菌持续出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收时预留菇脚基部长度为1~2cm。4.如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白参菌持续出菇的栽培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养菌是将菇脚朝上,停止加湿,养菌时间为1天,然后进入出菇管理。5.如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白参菌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布平李朝东王世伟卢富金陶态
申请(专利权)人:毕节市农投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