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导管塑形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4495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54
本申请微导管塑形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微导管塑形的方法包括:获取颅内血管造影影像,根据所述颅内血管造影影像重构出相应位置的三维血管模型;在所述三维血管模型表面选择多个间隔分布的路径节点;依照颅内血管的延伸趋势连接各路径节点,对各路径节点的连接线进行平滑处理,生成微导管路径;根据微导管路径生成微导管塑形方案。本申请通过在三维血管模型表面选多个路径节点,保证了微导管在血管以及瘤腔中的支撑力;本申请无需计算中心线,进一步简化了流程;通过连接各路径节点生成微导管路径、对微导管路径平滑处理、对微导管路径依次进行离散处理和集合处理,三者同时作用且辅助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微导管塑形的可靠性。导管塑形的可靠性。导管塑形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导管塑形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0001]本申请涉及微导管塑形
,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导管塑形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一种针对颅内动脉瘤的常用的介入治疗手段,旨在通过对动脉瘤瘤腔填塞一定数量的弹簧圈,达到阻止与减缓瘤腔内血流流入从而引发瘤腔内血栓形成的效果。微导管是介入手术治疗中常用的一种器械,用于装置弹簧圈并运送释放到动脉瘤瘤腔的位置。然而由于颅内血管的复杂三维形态,弹簧圈的填塞面临着一个困难,即如何使装载弹簧圈的微导管顺利地到位并且在释放弹簧圈的时候实现稳定的支撑。
[0003]常规技术手段中,微导管塑形通常由医生根据临床经验,直接参考造影影像对微导管进行手动塑形。这严重依赖于临床医生的经验与直觉,增加了新手医生的学习门槛与周期。现有技术探索的方向是通过3D打印技术对血管进行打印,然后在打印出的3D模型中进行体外的塑形。虽然这种打印3D模型的方式精准有效,但耗时很长,仅适用于择期手术的病人。以致于3D打印技术在微导管塑形领域的应用不广泛,现仍处于研究阶段。
[0004]为了提高微导管的到位成功率,现有技术中,研究人员开发了微导管虚拟塑形的方法,基于颅内医学图像重构血管模型,然后在血管中生成微导管的路径,最终生成塑形针方案。这种微导管塑形的方案对于一般的动脉瘤具有一定的效果,并且和3D打印相比效率提高了很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般动脉瘤的微导管塑形困难的问题,但对于形态复杂、位置复杂、或者长部位特殊的动脉瘤依然无法达到临床使用要求,不能得到符合临床需求的塑形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微导管塑形的方法。
[0006]本申请微导管塑形的方法,包括:
[0007]获取颅内血管造影影像,根据所述颅内血管造影影像重构出相应位置的三维血管模型;
[0008]在所述三维血管模型表面选择多个间隔分布的路径节点;
[0009]依照颅内血管的延伸趋势连接各路径节点,对各路径节点的连接线进行平滑处理,生成微导管路径;
[0010]根据微导管路径生成微导管塑形方案。
[0011]可选的,所述根据颅内血管造影影像重构出相应位置的三维血管模型,具体包括:
[0012]读取所述颅内血管造影影像,在颅内血管造影影像中选择感兴趣体积;
[0013]对感兴趣体积进行图像分割和图像重构;
[0014]针对经过图像分割和图像重构的感兴趣体积,对感兴趣体积中的动脉瘤模型进行
网格面的重新划分,重构出相应位置的三维血管模型。
[0015]可选的,所述依照颅内血管的延伸趋势连接各路径节点,对各路径节点的连接线进行平滑处理,生成微导管路径,具体包括:
[0016]各路径节点之间采用样条曲线进行插值,样条曲线插值后,各样条曲线整体显示为连接线;
[0017]所述连接线为生成的微导管路径。
[0018]可选的,所述根据微导管路径生成微导管塑形方案,具体包括:
[0019]对微导管路径依次进行离散处理和集合处理;
[0020]对经过集合处理后的微导管路径进行线条插值,得到生成的微导管塑形方案。
[0021]可选的,所述根据微导管路径生成微导管塑形方案,具体包括:
[0022]对微导管路径进行离散处理,将生成的微导管路径离散为多条一个单位长度的直线段;
[0023]对经过离散处理后的微导管路径进行线条插值,得到生成的微导管塑形方案。
[0024]可选的,对经过离散处理后的微导管路径进行线条插值,具体包括:
[0025]以各直线段的端点为球心重新生成对应半径的球体,所述球体用以显示各路径节点的空间位置;
[0026]对所述各球体进行线条插值,得到生成的微导管塑形方案。
[0027]可选的,所述根据微导管路径生成微导管塑形方案,具体包括:
[0028]获取塑形长度L与回弹系数β;
[0029]将所述微导管路径离散处理为多条一个单位长度的直线段;
[0030]所述微导管路径远离颅内动脉瘤的一端前端,所述微导管路径邻近颅内动脉瘤的一端为后端;记录每一个直线段相对于前一个相邻的直线段的转动矢量R与第一类转动角度a;
[0031]利用所述塑形长度L确定各直线段的集合;
[0032]利用所述回弹系数β乘以每个直线段的转动角度a,获得每个直线段相对于前一个相邻的直线段的第二转动角度anew;
[0033]利用每个直线段相对于前一个相邻线段的转动矢量R与第二转动角度anew计算得到塑形线段的新路径;
[0034]对塑形线段的新路径进行插值获得塑形方案。
[0035]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微导管塑形的装置,包括计算机存储器、计算机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计算机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计算机处理器上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本申请所述的微导管塑形的方法。
[0036]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微导管塑形的系统,包括终端以及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计算机存储器、计算机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计算机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计算机处理器上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服务器从终端获取颅内血管造影影像;所述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本申请所述的微导管塑形的方法。
[0037]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所述的微导管塑形的方法。
[0038]本申请微导管塑形的方法至少具有以下效果之一:
[0039]本申请通过对颅内血管造影影像进行重构得到颅内血管三维模型,通过在三维血管模型表面选多个路径节点,保证了微导管在血管以及瘤腔中的支撑力;
[0040]区别于现有技术中采用计算中心线的方式选取路径节点或生成路径,本申请无需计算中心线,进一步简化了流程;
[0041]本申请通过连接各路径节点生成微导管路径、对微导管路径平滑处理、对微导管路径依次进行离散处理和集合处理,三者同时作用且辅助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微导管塑形的可靠性;
[0042]本申请在面对复杂动脉瘤的情况下,如动脉瘤的形态复杂、位置复杂、或者长部位特殊,本申请能够帮助医生简单且快速地制定微导管塑形的可靠方案,符合临床需求。
附图说明
[0043]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微导管塑形方法的流程原理示意图;
[0044]图2为图1所示的流程中生成微导管路径的示意图;
[0045]图3为图1所示的流程中微导管塑形方案的示意图;
[0046]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微导管塑形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7]现有技术中微导管虚拟塑形软件对于形态复杂、位置复杂、或者长部位特殊的动脉瘤无法达到临床使用要求;并且现有技术中通过计算中心线/中心轴的方式最终得到微导管路径,流程复杂。...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微导管塑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颅内血管造影影像,根据所述颅内血管造影影像重构出相应位置的三维血管模型;在所述三维血管模型表面选择多个间隔分布的路径节点;依照颅内血管的延伸趋势连接各路径节点,对各路径节点的连接线进行平滑处理,生成微导管路径;根据微导管路径生成微导管塑形方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塑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颅内血管造影影像重构出相应位置的三维血管模型,具体包括:读取所述颅内血管造影影像,在颅内血管造影影像中选择感兴趣体积;对感兴趣体积进行图像分割和图像重构;针对经过图像分割和图像重构的感兴趣体积,对感兴趣体积中的动脉瘤模型进行网格面的重新划分,重构出相应位置的三维血管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塑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照颅内血管的延伸趋势连接各路径节点,对各路径节点的连接线进行平滑处理,生成微导管路径,具体包括:各路径节点之间采用样条曲线进行插值,样条曲线插值后,各样条曲线整体显示为连接线;所述连接线为生成的微导管路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塑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微导管路径生成微导管塑形方案,具体包括:对微导管路径依次进行离散处理和集合处理;对经过集合处理后的微导管路径进行线条插值,得到生成的微导管塑形方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塑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微导管路径生成微导管塑形方案,具体包括:对微导管路径进行离散处理,将生成的微导管路径离散为多条一个单位长度的直线段;对经过离散处理后的微导管路径进行线条插值,得到生成的微导管塑形方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导管塑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经过离散处理后的微导管路径进行线条插值,具体包括:以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曙单晔杰王明冷晓畅向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脉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