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智能换热机组的流量自适应调节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机组
,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智能换热机组的流量自适应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智能换热机组是集成了换热器、循环泵、补水泵、仪表、传感器、电气控制及阀门管路于一体的机电化设备,并进行科学计算和优化设计,具有出水温度自动控制,结构紧凑合理,带智能控制模块智能控制系统,操作管理方便,节约运行费用等优点,能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换热综合解决方案,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区域供热/制冷系统,生活热水系统,余热回收,海水淡化工艺冷却系统等诸多领域。目前智能换热机组均设补水泵、补水箱作为补水方式,采用此种补水方式自来水先泄压后进入补水箱,然后通过补水泵增压达到设定压力。自来水压力没有充分利用而造成能量白白浪费
[0003]申请号为:201510629846.6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机组,包括内部系统与外部结构。所述内部系统包括智能控制中心、测温单元、测流量单元、控量单元。所述外部结构包括底座、电动调节阀、管壳式换热器、一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智能换热机组的流量自适应调节装置,包括换热器(1),所述换热器(1)设置在换热机组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作为一次供水系统的一次供水机构、对一次供水流量进行调节的流量调节机构、作为一次回水系统的一次回水机构、作为二次供水系统的二次供水机构、作为二次回水系统的二次回水机构以及定时对所述换热器(1)进行加药清洗的加药清洗机构,一次供水机构与流量调节机构并列连通设置,一次供水机构、流量调节机构以及一次回水机构与换热器(1)的一次端连通,二次供水机构以及二次回水机构与换热器(1)的二次端连通,加药清洗机构与换热器(1)内部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换热机组的流量自适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次供水机构包括一次供水连通管(2)、一次供水进水管(3)、一次供水支管(4)、电动球阀(5)以及一次管道泵(6),所述一次供水连通管(2)设置在所述换热器(1)的一端且其一端通过一次侧入口与所述换热器(1)连通,所述一次供水进水管(3)对应所述一次供水连通管(2)设置且其一端与外部水箱连通,所述一次供水支管(4)设置在所述一次供水连通管(2)远离所述换热器(1)的一端与所述一次供水进水管(3)之间,所述一次供水支管(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次供水连通管(2)以及所述一次供水进水管(3)连通,所述电动球阀(5)有两个,两个所述电动球阀(5)分别设置在所述一次供水支管(4)两端与所述一次供水连通管(2)以及所述一次供水进水管(3)连通处,所述一次供水支管(4)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电动球阀(5)与对应的所述一次供水连通管(2)以及所述一次供水进水管(3)连通,所述一次管道泵(6)设置在所述一次供水支管(4)的中部且与所述一次供水支管(4)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换热机组的流量自适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流量调节机构包括流量调节管(7)以及流量调节阀(8),所述流量调节管(7)对应所述一次供水支管(4)设置在所述一次供水连通管(2)远离所述换热器(1)的一端与所述一次供水进水管(3)之间,所述流量调节管(7)与所述一次供水支管(4)并列间隔设置,所述流量调节阀(8)设置在所述流量调节管(7)中部且与所述流量调节管(7)连通。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换热机组的流量自适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次回水机构包括一次回水管(9)、热量表(10)以及一次回水泵(11),所述一次回水管(9)设置在所述换热器(1)的一端且其一端通过一次侧出口与所述换热器(1)连通,所述热量表(10)设置在所述一次回水管(9)中部且与所述一次回水管(9)连通,所述一次回水泵(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绪霞,赵睿,张宁,杨怀滨,郭磊宏,范文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津能双鹤热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