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调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2193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调蓄系统,包括:第一排水管、集水井及与集水井相连通的蓄水池,集水井以及蓄水池均位于地铁车辆段的上方,集水井设有进水口,且进水口的位置沿纵向方向高于集水井与蓄水池相连通的位置,蓄水池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口,第一排水管的进水端与第一排水口连通,第一排水管的排水端与地铁车辆段所处高度相同。由于第一排水管的进水端与第一排水管的排水端存在高度差,当需要清排蓄水池内的雨水时,可打开第一排水口,如此,蓄水池内的雨水可依靠重力流向与地铁车辆段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市政路面。可见,该系统无需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抽排作业,以节省能耗,降低了排水成本。排水成本。排水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水调蓄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排水
,尤其是涉及一种雨水调蓄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成为城市解决地面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工具。车辆基地用地综合开发,不但可以更大限度的利用土地,并且可通过建立反哺机制,发掘上盖开发的经济价值来支持地铁建设。对此,各大城市近年来开始尝试对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进行上盖开发。在上盖开发建筑形式中,地铁车辆段的上方通常为上盖物业车库,上盖物业车库的顶部为上盖物业顶板,顶板上设有一定高度的覆土层以作为上盖物业首层地面。其中,地铁车辆段是地铁车辆停放、检查、整备和修理的管理中心所在地,且地铁车辆段的地面通常与市政路面齐高。
[0003]为避免多雨季节因降雨过多而导致地铁车辆段出现被淹没的情况,通常会在地铁车辆段内设有调蓄池以缓解内涝问题。然而,受调蓄池位置设置的影响,当需要清排雨水时,需使用水泵等机械设备将雨水从调蓄池中抽出,如此,增加能耗以及雨水的调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雨水调蓄系统,该系统能耗低以使雨水的调蓄成本较低。
[0005]一种雨水调蓄系统,包括:第一排水管、集水井及与所述集水井相连通的蓄水池,所述集水井以及所述蓄水池均位于地铁车辆段的上方,所述集水井设有进水口,且所述进水口的位置沿纵向方向高于所述集水井与所述蓄水池相连通的位置,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口,所述第一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排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的排水端与所述地铁车辆段所处高度相同。r/>[0006]在上述的雨水调蓄系统中,由于集水井与蓄水池相连通,且集水井上的进水口的位置沿纵向方向高于所述集水井与所述蓄水池相连通的位置,如此,雨水从进水口进入集水井后可排向蓄水池中暂存,以缓解内涝问题。由于集水井以及蓄水池均位于地铁车辆段的上方,蓄水池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口,第一排水管的进水端与第一排水口连通,第一排水管的排水端与地铁车辆段所处高度相同。因此,第一排水管的进水端与第一排水管的排水端存在高度差,当需要清排蓄水池内的雨水时,可打开第一排水口,如此,蓄水池内的雨水可依靠重力流向与地铁车辆段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市政路面。可见,该系统无需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抽排作业,以节省能耗,降低了排水成本。
[0007]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沉淀水池,所述沉淀水池包括相连通的储水腔及沉积腔,所述储水腔沿所述纵向方向位于所述沉积腔的上方且分别与所述蓄水池和所述集水井相连通,沿所述纵向方向所述储水腔与所述集水井相连通的位置以及所述储水腔与所述蓄水池相连通的位置均低于所述进水口的位置。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排水管,所述储水腔靠近所述沉积腔的侧壁设有第二排水口,所述第二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排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的排水端与所述地铁车辆段所处高度相同。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排砂管,所述沉积腔呈漏斗状,且所述沉积腔的底部设有排砂口,所述排砂管的进砂端与所述排砂口连通。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井、所述蓄水池以及所述沉淀水池均位于上盖物业顶板上且均位于覆土层内,所述排砂管的出砂端贯穿上盖物业顶板且置于上盖物业车库内。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井及所述蓄水池均位于上盖物业顶板上且均位于覆土层内,所述沉淀水池贯穿上盖物业顶板,所述沉积腔位于上盖物业车库内。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以及所述排砂管上均设有电磁阀。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井中设有过水格栅,所述过水格栅将所述集水井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所述储水腔与所述集水井相连通的位置设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侧壁。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井的顶部设有通孔,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所述通孔处盖设有井盖。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水池的池底设有凹槽,所述第一排水口设于所述凹槽的底壁。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雨水调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各元件标记如下:
[0022]10、雨水调蓄系统;110、第一排水管;120、集水井;121、进水口;122、第一腔室;123、第二腔室;124、通孔;130、蓄水池;140、沉淀水池;141、储水腔;142、沉积腔;150、进水管;160、第二排水管;170、排砂管;180、电磁阀;190、过水格栅;20、地铁车辆段;30、上盖物业车库;40、上盖物业顶板;50、覆土层;60、上盖物业首层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
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4]请参阅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调蓄系统10,包括:第一排水管110、集水井120及与集水井120相连通的蓄水池130。集水井120以及蓄水池130均位于地铁车辆段20的上方。集水井120设有进水口121,且进水口121的位置沿纵向方向高于集水井120与蓄水池130相连通的位置。蓄水池130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口。第一排水管110的进水端与第一排水口连通。第一排水管110的排水端与地铁车辆段20所处高度相同。
[0025]在上述的雨水调蓄系统10中,由于集水井120与蓄水池130相连通,且集水井120上的进水口121的位置沿纵向方向高于集水井120与蓄水池130相连通的位置,如此,雨水从进水口121进入集水井120后可排向蓄水池130中暂存,以缓解内涝问题。由于集水井120以及蓄水池130均位于地铁车辆段20的上方,蓄水池130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口,第一排水管110的进水端与第一排水口连通,第一排水管110的排水端与地铁车辆段20所处高度相同。因此,第一排水管110的进水端与第一排水管110的排水端存在高度差,当需要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排水管、集水井及与所述集水井相连通的蓄水池,所述集水井以及所述蓄水池均位于地铁车辆段的上方,所述集水井设有进水口,且所述进水口的位置沿纵向方向高于所述集水井与所述蓄水池相连通的位置,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口,所述第一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排水口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的排水端与所述地铁车辆段所处高度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沉淀水池,所述沉淀水池包括相连通的储水腔及沉积腔,所述储水腔沿所述纵向方向位于所述沉积腔的上方且分别与所述蓄水池和所述集水井相连通,沿所述纵向方向所述储水腔与所述集水井相连通的位置以及所述储水腔与所述蓄水池相连通的位置均低于所述进水口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排水管,所述储水腔靠近所述沉积腔的侧壁设有第二排水口,所述第二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排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的排水端与所述地铁车辆段所处高度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砂管,所述沉积腔呈漏斗状,且所述沉积腔的底部设有排砂口,所述排砂管的进砂端与所述排砂口连通。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虎谭亦民崔艳堂赵树新李锋吴锦雄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