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1194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结构,其包括支撑横梁,所述支撑横梁的下端面设置有安装卡槽,安装卡槽内设置有支撑立柱,支撑立柱与支撑横梁之间设置有第一抗震结构;所述第一抗震结构包括安装卡槽顶部的上连接块,上连接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连接块,上连接块与下连接块上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在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之间安装有固定块,且固定块的上下两表面分别与对应的斜面相配合;支撑立柱的上部设置有挡板,挡板和下连接块之间安装有弹性元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将大部分地震能量转化为势能以及内能,并通过热量散发,从而避免支撑立柱过度晃动。从而避免支撑立柱过度晃动。从而避免支撑立柱过度晃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房屋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最常用的建筑结构为钢结构,其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但是现有的钢结构的抗震能力差,在发生地震时,钢结构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振动极易损坏横梁与立柱连接处的结构,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处容易发生错位、碰撞等情况,从而容易引发倒塌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建筑中钢结构抗震效果差的缺陷,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结构,提高横梁与立柱之间连接处的抗震性能。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结构,其包括支撑横梁,所述支撑横梁的下端面设置有安装卡槽,所述安装卡槽内设置有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与支撑横梁之间设置有第一抗震结构;所述第一抗震结构包括安装在安装卡槽侧壁的固定块和安装在安装卡槽顶部的上连接块,所述上连接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连接块,所述上连接块与下连接块上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设置有相对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固定块位于在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之间,且所述固定块的上下两表面分别与对应的斜面相配合;所述支撑立柱的上部还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和下连接块之间固定安装有弹性元件。这样在地震发生后可以通过第一抗震结构将地震波带来的能量转化为弹性元件的势能以及转化为内能后通过上连接块、下连接块与固定块之间的摩擦散发,从而减轻支撑立柱的晃动,避免支撑立柱与支撑横梁之间发生过度碰撞而导致倒塌。
[0005]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支撑横梁与支撑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二抗震结构,所述第二抗震结构与第一抗震结构的结构相同,且第二抗震结构与第一抗震结构关于支撑立柱的中心面对称设置。这样可以在支撑立柱产生相反方向的晃动时对支撑横梁进行保护。
[0006]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支撑横梁上设置有长形孔,所述上连接块上设置有与长形孔对应的螺纹孔,螺栓穿过长形孔后与螺纹孔螺纹连接,这样可以保证上连接块在支撑横梁上的位置能够进行调整。
[0007]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弹性元件为橡胶柱,所述橡胶柱的上端与下连接块卡接,从而通过橡胶柱将动能转化为势能,削落支撑立柱的晃动程度。
[0008]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弹性元件为弹簧,所述下连接块上设置有沉孔,所述沉孔中孔径较大部分位于下连接块的上部,所述挡板上设置有与沉孔相对应的光孔,支撑螺栓依次穿过下连接块。弹簧、挡板后与螺母连接,这样可以通过弹簧将动能转化为势
能,从而削落支撑立柱的晃动,避免引发支撑横梁晃动。
[0009]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支撑横梁采用方钢管,可以减轻整体的重量。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支撑立柱采用方钢管,这样可以减轻整体重量。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在支撑横梁与支撑立柱之间设置的第一抗震结构和第二抗震结构,可以将地震传来的能量转化成弹性元件的弹性势能。还可以利用支撑立柱产生的晃动,将大部分能量转化内能,然后通过上连接块、下连接块与固定块之间的摩擦将通过热量散发出去。该抗震结构能够有效地避免支撑立柱和支撑横梁之间发生猛烈的碰撞,从而避免支撑立柱与支撑横梁之间发生断裂、倒塌。
[0012]此外,本技术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支撑横梁,2.上连接块,3.固定块,4.下连接块,5.支撑立柱,6.挡板,7.橡胶柱,8.弹簧,9.支撑螺栓,10.沉孔,11.第一斜面,12.第二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下面对本技术中出现的关键术语进行解释。
[0019]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结构的实施例一,其包括支撑横梁1,所述支撑横梁1的下端面开设有安装卡槽,所述安装卡槽内安装有支撑立柱5,且所述支撑立柱5和支撑横梁1优选采用方钢管。所述支撑横梁1与支撑立柱5之间设置有第一抗震结构,所述第一抗震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卡槽的侧壁上的固定块3,以及安装在安装卡槽顶部的上连接块2。其中所述上连接块2与支撑横梁1之间优选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撑横梁1上用来安装螺栓的连接孔优选采用长形孔。在上连接块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连接块4,上连接块2与下连接块4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设置为第一斜面11和第二斜面12,第一斜面11与第二斜面1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且所述固定块3位于第一斜面11与第二斜面12之间,所述固定块3的上下两个表面分别与对应的斜面相配合。在支撑立柱5的上部设置有挡板6,所述挡板6上设置弹性元件,所述下连接块4与弹性元件连接。且所述弹性元件优选采用橡胶柱7,所述橡胶柱7的上端与下连接块4的下端卡接。
[0020]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的保证支撑横梁1与支撑立柱5之间的稳定性,在支撑横梁1
与支撑立柱5之间设置第二抗震结构,所述第二抗震结构与第一抗震结构的结构相同,且两者关于支撑立柱5的中心面对称设置。
[0021]如图2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建筑工程用抗震结构的实施例二,与图1所示的抗震结构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弹性元件采用弹簧8,所述挡板6上设置有光孔,且所述下连接块4上还设置有与光孔相对应的沉孔10,所述沉孔10中孔径较大的一端位于下连接块4的上部。所述沉孔10内还设置有支撑螺栓9,支撑螺栓9的螺杆依次从下连接块4、弹簧8、和挡板6之间穿过,然后与螺母螺纹连接,从而将下连接块4与支撑立柱5连接在一起。
[002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当地震波传动到建筑物下方时,如果支撑立柱5在地震波的作用下相对支撑横梁1在水平方向产生移动,所述固定块3插入上连接块2与下连接块4之间的深度增加,弹性元件被压缩,从而产生向上的推力使上连接块2与下连接块4夹紧,并对插入的固定块3产生阻力,将地震能量一部分转化成弹性元件形变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横梁(1),所述支撑横梁(1)的下端面设置有安装卡槽,所述安装卡槽内设置有支撑立柱(5),所述支撑立柱(5)与支撑横梁(1)之间设置有第一抗震结构;所述第一抗震结构包括安装在安装卡槽侧壁的固定块(3)和安装在安装卡槽顶部的上连接块(2),所述上连接块(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连接块(4),所述上连接块(2)与下连接块(4)上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设置有相对的第一斜面(11)和第二斜面(12),所述第一斜面(11)与第二斜面(1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固定块(3)位于在第一斜面(11)与第二斜面(12)之间,且所述固定块(3)的上下两表面分别与对应的斜面相配合;所述支撑立柱(5)的上部还设置有挡板(6),所述挡板(6)和下连接块(4)之间固定安装有弹性元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横梁(1)与支撑立柱(5)之间设置有第二抗震结构,所述第二抗震结构与第一抗震结构的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东张玉侯本勇王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恒诺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