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1185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控制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控制电路,包括:采集电路、控制电路和驱动显示电路,所述采集电路通过第一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电路和所述驱动显示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多个光电耦合器单元、多个可控硅单元和电源控制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该检测控制电路,实现在对设备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可以实时检测设备部件是否运行正常,进而通过第一控制芯片发出控制指令来控制设备部件的工作状态,有效保护整个设备的正常运行工作。运行工作。运行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测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控制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检测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检测控制电路一般运用在工业生产的设备中,利用集成控制的手段来监测整个工业生产过程,针对不同的生产设备设计有不同的检测控制电路。
[0003]目前市场上的注塑机所采用的控制方式是直接控制生产设备但并无检测设备异常的功能,因为其控制系统是直接控制加热及风机,当原料达到一定干燥度时(即满足生产作业要求时)仍以最大功率输出加热量和风量,因无法实现智能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而导致大量的电能浪费,同时也无法实现对设备是否运行正常进行检测,从而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如发生意外,无法及时发现,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就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控制电路,用以解决现有的注塑机控制系统无法在对设备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对设备部件是否运行正常进行实时监测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检测控制电路,包括:
[0007]采集电路、控制电路和驱动显示电路,所述采集电路通过第一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电路和所述驱动显示电路连接;
[0008]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多个光电耦合器单元、多个可控硅单元和电源控制单元;
[0009]所述光电耦合器单元由第一电阻、光电耦合器、第二电阻和第一接口组成,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一引脚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与其他光电耦合器单元中的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并接于地,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六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接口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一接口的另一端连接;
[0010]所述可控硅单元由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组成,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其他可控硅单元的第一电容并接于接口N,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一引脚和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串接后与所述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一接口的一端并接于接口L,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三引脚和所述第一接口的另一端并接;
[0011]所述电源控制单元由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控制开关、第二控制开关、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组成;
[0012]所述第二接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二引脚并
联,所述第二接口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并接于接口N,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一引脚与接口L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并接于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五引脚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六引脚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0013]所述第三接口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二引脚并联,所述第三接口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并接于接口N,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一引脚与接口L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并接于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五引脚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七电阻和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0014]具体的,以采集信号,根据信号检测设备工作状态的异常并做出相应的控制指令;采集电路通过第一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电路和所述驱动显示电路连接,以采集信号,根据信号检测设备工作状态的异常并做出相应的控制指令;第一控制芯片的型号为MC96F6432主控制芯片,采集设备的信号,通过第一控制芯片计算出当前温度的值,使用当前温度通过PID算法模型,经过计算后得出控制加热管的控制时间,从而达到精准控制温度,控制加热管的方式采用可控硅控制。
[0015]上述方案中,所述采集电路包括传感器采集电路、加热电流采集电路和过零信号采集电路;
[0016]所述传感器采集电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第三十三引脚和第三十四引脚连接;所述加热电流采集电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十引脚、第四十一引脚和第四十二引脚连接;所述过零信号采集电路与所述电源控制单元连接。
[0017]具体的,传感器采集电路、加热电流采集电路和过零信号采集电路所采集的信号均传输至第一控制芯片,经第一控制芯片的计算得出相应的控制指令,通过控制电路来控制注塑机设备的加热管和风扇的工作状态。
[0018]上述方案中,所述传感器采集电路由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二控制芯片和第四接口组成;
[0019]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并接于所述第四接口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接口的另一端并接于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接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五引脚通过所述第九电阻与所述第六电容的阳极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四引脚并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六引脚通过所述第十电阻与所述第七电容的阳极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三引脚并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七引脚通过所述第十一电阻与所述第八电容的阳极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并接,所述第六电容、所述第七电容和所述第八电容的阴极并接于地。
[0020]具体的,通过传感器采集电路对温度的采集,经第二控制芯片将采集的热电偶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第二控制芯片采用MAX6675,再传输至第一控制芯片中,通过第一控制
芯片内部进行计算,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至控制电路,通过光电偶合器控制可控硅单元。通过第一控制芯片发出的信号控制整个电箱的总电源;通过第一控制芯片发出的信号控制冷却风扇的电源,从而实现通过控制电路有效控制加热管温度,鼓风机转速。
[0021]上述方案中,所述加热电流采集电路包括多个电流采集单元,所述电流采集单元由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击穿二极管、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三三极管和第五接口组成;
[0022]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接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击穿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九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十电容的一端和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并接,所述第十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九电容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击穿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五接口的另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电路、控制电路和驱动显示电路,所述采集电路通过第一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电路和所述驱动显示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多个光电耦合器单元、多个可控硅单元和电源控制单元;所述光电耦合器单元由第一电阻、光电耦合器、第二电阻和第一接口组成,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一引脚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与其他光电耦合器单元中的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并接于地,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六引脚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接口的一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一接口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单元由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组成,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其他可控硅单元的第一电容并接于接口N,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一引脚和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串接后与所述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一接口的一端并接于接口L,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端双向可控硅的第三引脚和所述第一接口的另一端并接;所述电源控制单元由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控制开关、第二控制开关、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组成;所述第二接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二引脚并联,所述第二接口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并接于接口N,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一引脚与接口L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并接于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第五引脚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五电阻和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六引脚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接口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二引脚并联,所述第三接口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并接于接口N,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一引脚与接口L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并接于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的第五引脚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七电阻和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并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十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电路包括传感器采集电路、加热电流采集电路和过零信号采集电路;所述传感器采集电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第三十三引脚和第三十四引脚连接;所述加热电流采集电路与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四十引脚、第四十一引脚和第四十二引脚连接;所述过零信号采集电路与所述电源控制单元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采集电路由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二控制芯片和第四
接口组成;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并接于所述第四接口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接口的另一端并接于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接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四引脚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五引脚通过所述第九电阻与所述第六电容的阳极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四引脚并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六引脚通过所述第十电阻与所述第七电容的阳极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三引脚并接,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七引脚通过所述第十一电阻与所述第八电容的阳极和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并接,所述第六电容、所述第七电容和所述第八电容的阴极并接于地。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电流采集电路包括多个电流采集单元,所述电流采集单元由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木林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闽博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