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池州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03666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4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包括:插杆,其装配到无人机主体的两侧,且插杆的表面设置有软管;圈体,其分布于插杆的一端,且插杆与圈体的顶端之间通过设置转杆连接,并在圈体内壁与插杆之间均匀式装配若干气囊管,两组所述圈体之间磁吸式连接;其技术要点为,将插杆和圈体结合,利用气泵对各个气囊管充气,使得两个圈体相互紧贴,形成两个圆锥状的结构,在不影响无人机正常飞行的情况下,可完成对无人机主体的全面防护,能够起到的较好的防撞效果;在对应的气囊管下方设计支撑架,使用气泵对各个气囊管进行充气后,可同时对支撑架充气,完全展开后的支撑架能够使整个无人机主体安全稳定的降落到指定的平面上。体安全稳定的降落到指定的平面上。体安全稳定的降落到指定的平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无人机领域,具体是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机上无驾驶舱,但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等设备;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可在无线电遥控下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或用助推火箭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回收时,可用与普通飞机着陆过程一样的方式自动着陆,也可通过遥控用降落伞或拦网回收;可反复使用多次;广泛用于空中侦察、监视、通信、反潜、电子干扰等;
[0003]现有的,无人机的使用领域较为广泛,传统无人机在机身上采用较多的螺旋叶,还可在机身上装配摄像头等结构,方便后续进行的操作;
[0004]然而现有的无人机在提高其防撞性能上,通常是采用在无人机螺旋叶的外侧设计套圈,用于保护螺旋叶,然而该种防护性能较低,在遇到大型鸟类时可轻松的与螺旋叶接触,从而影响到无人机的正常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解决现有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9]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包括:
[0010]插杆,其装配到无人机主体的两侧,且插杆的表面设置有软管;
[0011]圈体,其分布于插杆的一端,且插杆与圈体的顶端之间通过设置转杆连接,并在圈体内壁与插杆之间均匀式装配若干气囊管,两组所述圈体之间磁吸式连接;
[0012]控制组件,其设置到无人机主体内,且控制组件包含气泵、气压传感器以及中央处理器,该处的中央处理器采用PLC226型号的控制器,所述气泵安装到无人机主体顶端,所述气压传感器用于检测软管内的气压,并与中央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软管用于连接气泵和各个气囊管。
[0013]进一步的,所述插杆圆柱状结构,且插杆的一端与无人机主体外表面之间螺旋式连接。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拆除插杆时,可首先将连接管与对应的软管分离,而后将插杆与无人机主体螺旋式松脱,使得整个插杆和圈体与无人机主体分离即可完成拆卸工作。
[0015]进一步的,所述插杆的外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软管嵌设到对应的放置槽内。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处的软管在安装时是卡入到对应的放置槽内,防止软管直接与外界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该软管的使用寿命。
[0017]进一步的,所述无人机主体外表面靠近插杆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该连接管的一端与气泵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软管螺旋式连接。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装配连接管时,将连接管与软管的一端螺旋式连接,即可实现气路通畅,进行充气时的气体流向为:
[0019]气泵开启工作,而后通过起出气口进入到连接管,而后经过软管进入到各个气囊管内,使得气囊管完全伸展后,对支撑架进行充气,当支撑架完全成型后关闭气阀即可。
[0020]进一步的,所述圈体内壁形成的圆的圆心始终与对应的插杆重合,所述转杆的一端与圈体之间通过转轴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插杆之间通过转轴连接。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圈体进行收装时,使得转杆进行偏转,保证圈体与无人机主体保持齐平,即可进行对插杆拆除的工作。
[0022]进一步的,任意一组所述圈体的侧面焊接有若干定位件,且定位件为圆柱状的磁块,另一组所述圈体表面与各个定位件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插槽。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各个气囊管完全伸展后,气囊管可带动两个圈体相互靠近,而后使得带有若干定位件的圈体与另一个圈体紧贴,利用磁块与插槽的磁吸作用力,确保两个圈体连接后的稳固性。
[0024]进一步的,充气状态下的各个所述气囊管呈圆柱状,位于所述转杆正下方的一组气囊管表面还设置有支撑架,该支撑架用于支撑整个防撞装置。
[0025]具体的,所述支撑架包含一号囊和二号囊,其中,
[0026]所述一号囊用于连通二号囊和转杆正下方的一组气囊管;所述充气状态下的所述二号囊截面呈半圆环状。
[00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是二号囊展开,而后一号囊完全展开,此时一号囊的下表面与相互贴合状态的两组圈体下表面相互齐平,保证整个装置在降落到平面上后,其位置保持稳固
[0028]进一步的,所述中央处理器设置到基板上,该基板位于无人机主体内,可通过螺丝进行固定。
[0029]进一步的,所述气泵的出气口上安装有气阀,且气阀和气压传感器均通过导线与中央处理器连接;具体的,
[0030]该处的气压传感器用于检测在充满气状态下连接管和软管内的气压,气压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气压数据实时传送到中央处理器内,若是中央处理器检测气压发生持续性降低,则给整个无人机主体发送指令,使得无人机主体进行自动降落,并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检修处理。
[0031](三)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32]一是,将插杆和圈体结合,利用气泵对各个气囊管充气,使得两个圈体相互紧贴,形成两个圆锥状的结构,在不影响无人机正常飞行的情况下,可完成对无人机主体的全面防护,能够起到的较好的防撞效果;
[0033]二是,在对应的气囊管下方设计支撑架,使用气泵对各个气囊管进行充气后,可同时对支撑架充气,完全展开后的支撑架能够使整个无人机主体安全稳定的降落到指定的平
面上,在未充气状态下,可将整个圈体完全展开,避免进行拆卸螺丝的操作,方便对无人机主体进行维修和更换处理。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插杆和控制组件在与无人机主体装配状态下的示意图;
[0035]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0036]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0037]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图1局部结构A的放大图;
[0038]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0039]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控制组件原理图。
[0040]附图标记:1、无人机主体;2、插杆;3、气泵;4、圈体;5、转杆;6、气囊管;7、支撑架;71、一号囊;72、二号囊;8、定位件;9、中央处理器;10、软管;11、气阀;12、气压传感器;13、连接管;14、放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下文为了描述方便,所引用的“上”、“下”、“左”、“右”等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一致,下文中的“第一”、“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插杆(2),其装配到无人机主体(1)的两侧,且插杆(2)的表面设置有软管(10);圈体(4),其分布于插杆(2)的一端,且插杆(2)与圈体(4)的顶端之间通过设置转杆(5)连接,并在圈体(4)内壁与插杆(2)之间均匀式装配若干气囊管(6),两组所述圈体(4)之间磁吸式连接;控制组件,其设置到无人机主体(1)内,且控制组件包含气泵(3)、气压传感器(12)以及中央处理器(9),所述气泵(3)安装到无人机主体(1)顶端,所述气压传感器(12)用于检测软管(10)内的气压,并与中央处理器(9)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软管(10)用于连接气泵(3)和各个气囊管(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2)圆柱状结构,且插杆(2)的一端与无人机主体(1)外表面之间螺旋式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2)的外表面开设有放置槽(14),所述软管(10)嵌设到对应的放置槽(14)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飞行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主体(1)外表面靠近插杆(2)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13),该连接管(13)的一端与气泵(3)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软管(10)螺旋式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克中章哲庆杨利黄孝陈念张钦礼袁魏华张百顺
申请(专利权)人:池州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