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0227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移动设备变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包括电致变色膜,所述电致变色膜为层压结构;微型LED结构件,所述微型LED结构件与所述电致变色膜水平或者垂直设置;基材,所述微型LED结构件与所述基材层叠或者包裹设置,所述电致变色膜与基材层叠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灯光光束与电致变色膜片平行或者垂直的结构,使产生的三种原色可以两两叠加,或者三色叠加,并且可以根据单个三原色强度的不同达到明显的叠加颜色的区别,当该产品应用到相应的电子产品或者其它具有装饰作用的产品时,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颜色多彩的变化,从而给视觉以美感。从而给视觉以美感。从而给视觉以美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设备变色
,具体涉及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电子产品领域,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保护壳的更新换代很快,但是依旧功能单一,美感不强。例如,现有技术中变色功能多通过夜光变色、感温变色、感光变色等颗粒材料实现的,不能实现主动变色,只能实现被动变色,被动变色效果不佳,市场接受度差,而且仅有变色功能。
[0003]三原色指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三种基本颜色,三原色分别是红、黄、蓝,它们都可以调成多种颜色。三原色可以混合出许多种颜色,同时相加为黑色,黑白灰属于无色系。
[0004]目前实现有机或者无机材料的色彩变化通常集中在蓝色、黑色等深色系中,并难以有更多的突破,原因在与材料的原理上,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还没有发现能够实现彩色电致变色材料,但是这一技术通过色彩的搭配,配合现有微型结构的变化可以得到实现。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旨在解决电致变色颜色变化单一,对视觉的冲击力不足,难以形成色彩的变化,通过增加炫光膜或者色彩膜的方式,难以形成有效的变化,对单点位置的色彩变化也不能实现,因此,需要将自发光的微型led与电致变色层相互配合,实现这一色彩的多变和视觉的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包括
[0009]电致变色膜,所述电致变色膜为层压结构;
[0010]微型LED结构件,所述微型LED结构件与所述电致变色膜水平或者垂直设置;
[0011]基材,所述微型LED结构件与所述基材层叠或者包裹设置,所述电致变色膜与基材层叠设置。
[0012]优选的,所述微型LED结构件置于模组框架内侧,所述微型LED结构件在所述模组框架中至少包含一侧黄色光灯珠和一侧红色光灯珠。
[0013]优选的,所述模组框架中至少包括层叠结构的电致变色膜。
[0014]优选的,所述模组框架中包括层叠结构的电致变色膜和颜色填充膜。
[0015]优选的,所述模组框架中包括层叠结构的电致变色膜、颜色填充膜和基材。
[0016]优选的,所述微型LED结构件在模组框架中的位置与电致变色膜错位。
[0017]优选的,所述模组框架与所述基材表面贴合或所述模组框架与所述基材侧边贴合。
[0018]优选的,所述微型LED结构件集成在透光LED膜中,所述透光LED膜的透光率在80%以上,所述透光LED膜中至少包含一侧黄色光灯珠和一侧红色光灯珠。
[0019]优选的,所述透光LED膜与电致变色膜、基材层叠设置。
[0020]优选的,所述透光LED膜与电致变色膜贴合,所述透光LED膜与基材、电致变色膜均贴合。
[0021]优选的,所述透光LED膜与电致变色膜之间设置有发散的颜色填充膜。
[0022]优选的,所述颜色填充膜由单层或者多层结构组成,所述颜色填充层为透明材料,所述颜色填充层内部为规则或者不规则结构。
[0023]优选的,所述微型LED结构件由miniled或mircoled单独组成,或miniled、mircoled组合成型。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0025]本专利技术通过电致变色材料的通电变色呈现蓝色的特点,配合视觉颜色三原色的叠加成彩色的原理,利用微型LED已经可以做到微米级的技术工艺,将miniled、mircoled制作成膜,采用灯光光束与电致变色膜片平行或者垂直的结构,使产生的三种原色可以两两叠加,或者三色叠加,并且可以根据单个三原色强度的不同达到明显的叠加颜色的区别,当该产品应用到相应的电子产品或者其它具有装饰作用的产品时,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颜色多彩的变化,从而给视觉以美感;
[0026]将不同的图案应用到相应的电致变色薄膜或者颜色填充膜中,在显示不同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对图案进行美化,客服现有技术中颜色单一的特点,并且在应用中可以有效的控制模组的厚度,使应用的场景多元化,模组框架的应用还可以做到隐藏布线的作用,充分发挥每个结构的特点,精简结构,美化外观。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叠放三维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层叠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层叠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层叠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层叠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层叠结构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100、模组框架;200、颜色填充膜;201、第一填充层;202、第二填充层;300、电致变色膜;301、第一导电层;302、电致变色层;303、离子导体层;304、反向电致变色层;305、第二导电层;400、基材;500、透光LED膜;600、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0035]具体实施方式中,电子产品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其它可移动的或者不可移动的带有盖板的设备。
[0036]本专利技术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的实施例集中解决了一个问题,即电致变色材料未能突破的情况下,采用三原色混合原理,使电致变色材料产生的蓝色与红丝、黄色组成的三原色混合,形成必要的色彩的功能,其中,三原色的蓝色由有机或者无机材料组成的电致变色层实现,三原色的红色和黄色由微型LED通过层或者框架实现;通过电致变色整体变色或
者区域变色,配合红色或者黄色的叠加做作用,使其达到肉眼可见的色彩,并且具有较多的变化,产生视觉的冲击。
[0037]如图1至4所示,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该模组包括颜色填充膜200,和与颜色填充膜200层压的电致变色膜300,以及用于承载颜色填充膜200和电致变色膜300的基材400,电致变色膜300与颜色填充膜200具有色彩叠加的效果,并且电致变色膜300具有整体通电变色或者是局部通电变色的功能,颜色填充层200为透明材料,通过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内部结构将微型LED光引入到电致变色膜300的整体区域,所谓规则颜色填充层200为由多个并排设置的多个管状、条状或者其它规则排列的光线传输结构,通过LED光发散将不同光量传递至不同位置;所谓不规则颜色填充层200为由规则片状或者块状反射结构组成,利用片状或者块状的透光和反射作用,减弱光的穿透力,并且进行部分的反射。不论是规则颜色填充层200或者是不规则颜色填充层200其主要作用是对LED光线的直线传播进行增强或者削弱,或者保持同样的强度,使传输的光线通过强弱不同的叠加形成不同的颜色显示效果,最终达到本申请技术方案中起到的产生多彩颜色的作用。
[0038]作为方案的一种,颜色填充膜200由单层或者多层结构组成,单层颜色填充膜200只含有第一填充层2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致变色膜(300),所述电致变色膜(300)为层压结构;微型LED结构件,所述微型LED结构件与所述电致变色膜(300)水平或者垂直设置;基材(400),所述微型LED结构件与所述基材(400)层叠或者包裹设置,所述电致变色膜(300)与基材(400)层叠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LED结构件置于模组框架(100)内侧,所述微型LED结构件在所述模组框架(100)中至少包含一侧黄色光灯珠和一侧红色光灯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框架(100)中至少包括层叠结构的电致变色膜(30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框架(100)中包括层叠结构的电致变色膜(300)和颜色填充膜(20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框架(100)中包括层叠结构的电致变色膜(300)、颜色填充膜(200)和基材(400)。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LED结构件在模组框架(100)中的位置与电致变色膜(300)错位。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色控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框架(100)与所述基材(400)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洋陆健朱明凯韦波钱宝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