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比莱特专利>正文

全供体黑色电致变色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19678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2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全供体黑色电致变色聚合物以及该全供体黑色电致变色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电致变色聚合物由多种共轭聚合物组成,并且共轭聚合物之间或化学连接,或物理共混,或两者兼有。或两者兼有。或两者兼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供体黑色电致变色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1]相关申请的参考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7月16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为63/052,487、题为“全供体黑色电致变色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于2021年6月25日提交的美国申请号为17/359,175、题为“全供体黑色电致变色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的优先权和权益,并通过引用将其所有内容全部并入本文。


[0003]本申请涉及一种全供体黑色电致变色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在着色状态下呈现黑色的仅具有电子供体基团的电致变色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4]电致变色聚合物可以改变或调节光强度。电致变色聚合物的可以应用在各种类型的设备中,例如电子纸、智能窗户和防眩光后视镜。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开发出多种不同颜色和结构的电致变色聚合物。然而,制造高性能黑色电致变色聚合物仍然是一个挑战。现有报道中的大多数黑色电致变色聚合物都是包含供体

受体系统的聚合物。由于在聚合物骨架中引入了电子受体单元,传统的黑色聚合物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例如由受体单元引起的高氧化电位、低对比度以及有限的热和光稳定性。因此我们仍然非常需要设计和制备高性能黑色电致变色聚合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涉及到一种包含至少两种共轭聚合物的电致变色聚合物,电致变色聚合物和共轭聚合物均仅由电子供体基团组成,电致变色聚合物在着色状态下呈黑色。
[0006]本申请涉及的电致变色聚合物是通过将共轭聚合物或化学连接、或物理共混、或两者共同存在制备而成。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电致变色聚合物包含下式
[0008][0009]在上式中,R1‑
R8中的每一个独立地选自于以下基团:氢(hydrogen)、C1‑
C
30
烷基(alkyl)、C2‑
C
30
烯基(alkenyl)、C2‑
C
30
炔基(alkynyl)、C2‑
C
30
烷基羰基(alkylcarbonyl)、C1‑
C
30
烷氧基(alkoxy)、C3‑
C
30
烷氧基烷基(alkoxyalkyl)、C2‑
C
30
烷氧基羰基
(alkoxycarbonyl)、C4‑
C
30
烷氧基羰基烷基(alkoxycarbonylalkyl)、C1‑
C
30
氨基羰基(aminylcarbonyl)、C4‑
C
30
氨基烷基(aminylalkyl)、C1‑
C
30
烷基氨基(alkylaminyl)、C1‑
C
30
烷基磺酰基(alkylsulfonyl)、C3‑
C
30
烷基磺酰基烷基(alkylsulfonylalkyl)、C6‑
C
18
芳基(aryl)、C3‑
C
15
环烷基(cycloalkyl)、C3‑
C
30
环烷基氨基(cycloalkylaminyl)、C5‑
C
30
环烷基烷基氨基(cycloalkylalkylaminyl)、C5‑
C
30
环烷基烷基(cycloalkylalkyl)、C5‑
C
30
环烷基烷氧基(cycloalkylalkyloxy)、C1‑
C
12
杂环基(heterocyclyl)、C1‑
C
12
杂环氧基(heterocyclyloxy)、C3‑
C
30
杂环烷氧基(heterocyclylalkyloxy)、C1‑
C
30
杂环烷氧基(heterocyclylalkyloxy)、C1‑
C
30
杂环氨基(heterocyclylaminyl)、C5‑
C
30
杂环烷基氨基(heterocyclylalkylaminyl)、C2‑
C
12
杂环基羰基(heterocyclylcarbonyl)、C3‑
C
30
杂环基烷基(heterocyclylalkyl)、C1‑
C
13
杂芳基(heteroaryl)或C3‑
C
30
杂芳基烷基(heteroarylalkyl);n、n1和n2均是大于0的整数。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电致变色聚合物包含下式
[0011][0012]在上式中,R1‑
R8中的每一个独立地选自于以下基团:氢(hydrogen)、C1‑
C
30
烷基(alkyl)、C2‑
C
30
烯基(alkenyl)、C2‑
C
30
炔基(alkynyl)、C2‑
C
30
烷基羰基(alkylcarbonyl)、C1‑
C
30
烷氧基(alkoxy)、C3‑
C
30
烷氧基烷基(alkoxyalkyl)、C2‑
C
30
烷氧基羰基(alkoxycarbonyl)、C4‑
C
30
烷氧基羰基烷基(alkoxycarbonylalkyl)、C1‑
C
30
氨基羰基(aminylcarbonyl)、C4‑
C
30
氨基烷基(aminylalkyl)、C1‑
C
30
烷基氨基(alkylaminyl)、C1‑
C
30
烷基磺酰基(alkylsulfonyl)、C3‑
C
30
烷基磺酰基烷基(alkylsulfonylalkyl)、C6‑
C
18
芳基(aryl)、C3‑
C
15
环烷基(cycloalkyl)、C3‑
C
30
环烷基氨基(cycloalkylaminyl)、C5‑
C
30
环烷基烷基氨基(cycloalkylalkylaminyl)、C5‑
C
30
环烷基烷基(cycloalkylalkyl)、C5‑
C
30
环烷基烷氧基(cycloalkylalkyloxy)、C1‑
C
12
杂环基(heterocyclyl)、C1‑
C
12
杂环氧基(heterocyclyloxy)、C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聚合物,包含至少两种共轭聚合物,其特征在于:电致变色聚合物和所有的共轭聚合物仅由电子供体基团组成,并且,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在着色状态下呈现黑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通过将所述至少两种共轭聚合物,或化学连接,或物理共混,或通过化学连接和物理共混制备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包括下式在上式中,R1‑
R8中的每一个独立地选自于以下基团:氢、C1‑
C
30
烷基、C2‑
C
30
烯基、C2‑
C
30
炔基、C2‑
C
30
烷基羰基、C1‑
C
30
烷氧基、C3‑
C
30
烷氧基烷基、C2‑
C
30
烷氧基羰基、C4‑
C
30
烷氧基羰基烷基、C1‑
C
30
氨基羰基、C4‑
C
30
氨基烷基、C1‑
C
30
烷基氨基、C1‑
C
30
烷基磺酰基、C3‑
C
30
烷基磺酰基烷基、C6‑
C
18
芳基、C3‑
C
15
环烷基、C3‑
C
30
环烷基氨基、C5‑
C
30
环烷基烷基氨基、C5‑
C
30
环烷基烷基、C5‑
C
30
环烷基烷氧基、C1‑
C
12
杂环基、C1‑
C
12
杂环氧基、C3‑
C
30
杂环烷氧基、C1‑
C
30
杂环烷氧基、C1‑
C
30
杂环氨基、C5‑
C
30
杂环烷基氨基、C2‑
C
12
杂环基羰基、C3‑
C
30
杂环基烷基、C1‑
C
13
杂芳基或C3‑
C
30
杂芳基烷基;n、n1和n2均是大于0的整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聚合物包括下式在上式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利焱梅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安比莱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