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龙春频专利>正文

一种病原微生物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8453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5: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病原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和培养皿,所述培养皿位于培养箱内部,所述培养箱上端活动连接有透明观察盖,所述培养箱底端设有定位吸盘,所述培养箱内部设有加热座,所述加热座与培养箱升降滑动连接,所述加热座上表面设有导热硅胶垫,且加热座上端设有环形限位座,所述环形限位座两侧均设有滑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定位机构和循环加热机构,可以将培养皿放置在环形限位座内部,然后利用循环加热机构将加热座内部加热后水送入到硅胶膨胀气囊内部,利用硅胶膨胀气囊膨胀对培养皿进行挤压固定,利用循环加热机构将热水循环送入到硅胶膨胀气囊内部,改变培养皿内部的温度,适应病原微生物的培养。适应病原微生物的培养。适应病原微生物的培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病原微生物培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微生物培养相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病原微生物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病毒等。
[0003]现有的病原微生物大多是通过培养皿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不便于对培养皿内部的温度进行控制,影响培养效果,且在对培养皿内部进行观察时,大多需要移动培养皿,对培养皿内部的产生培养液产生扰动,从而影响培养物生存状态,不便于观察,影响使用,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病原微生物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病原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和培养皿,所述培养皿位于培养箱内部,所述培养箱上端活动连接有透明观察盖,所述培养箱底端设有定位吸盘,所述培养箱内部设有加热座,所述加热座与培养箱升降滑动连接,所述加热座上表面设有导热硅胶垫,且加热座上端设有环形限位座,所述环形限位座两侧均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培养箱内壁上开设有的滑槽滑动连接,所述培养皿位于环形限位座内部,所述环形限位座内壁设上有定位机构,所述加热座和环形限位座之间设有循环加热机构。
[0006]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硅胶膨胀气囊,所述硅胶膨胀气囊环设在环形限位座内壁上,且硅胶膨胀气囊内部填充有加热液体,所述硅胶膨胀气囊与培养皿侧壁抵接。
[0007]优选的,所述循环加热机构包括回流管、输水管和抽水泵,所述输水管一端通过抽水泵与加热座内部连通,所述输水管另一端与硅胶膨胀气囊内部连通,所述回流管上设有回流阀,所述回流管一端与硅胶膨胀气囊内部连通,且回流管另一端与加热座内部连通。
[0008]优选的,所述加热座内部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侧壁上安装有多个加热片,所述加热座底端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转动杆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培养箱内部底端安装有第一传动丝杆和第二传动丝杆,所述第一传动丝杆一端与第二传动丝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丝杆一端延伸至培养箱外部并固定连接有手柄,所述第一传动丝杆和第二传动丝杆上的纹路呈反向设置,且第一传动丝杆和第二传动丝杆上均设有丝杆螺母。
[0010]优选的,两个丝杆螺母上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另一端分别与加热座下表面两侧活动连接。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通过设置定位机构和循环加热机构,可以将培养皿放置在环形限位座内部,然后利用循环加热机构将加热座内部加热后水送入到硅胶膨胀气囊内部,利用硅胶膨胀气囊膨胀对培养皿进行挤压固定,避免培养皿晃动影响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同时可以利用循环加热机构将热水循环送入到硅胶膨胀气囊内部,利用从而可以对培养皿内部的温度进行控制,可以改变培养皿内部的温度,从而适应病原微生物的培养,便于使用。
[0013]2、本技术通过将加热座与培养箱内部升降滑动连接,当需要培养皿内部的病原微生物进行观察时,可以通过转动手柄,使得第一传动丝杆和第二传动丝杆同步转动,从而可以使得两个丝杆螺母相向移动,使得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支撑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可以使得加热座上移,使得加热座上的培养皿上移至透明观察盖下方,从而便于对培养皿内部进行观察,且观察的同时不影响病原微生物的培养,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加热座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1、培养箱;2、透明观察盖;3、定位吸盘;4、加热座;5、培养皿;6、环形限位座;7、滑块;8、回流管;9、回流阀;10、输水管;11、抽水泵;12、第一传动丝杆;13、第二传动丝杆;14、丝杆螺母;15、第一支撑杆;16、第二支撑杆;17、手柄;18、驱动电机;19、转动杆;20、加热片;21、硅胶膨胀气囊;22、导热硅胶垫;23、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9]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
[0020]实施例
[0021]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病原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1和培养皿5,培养皿5位于培养箱1内部,培养箱1上端活动连接有透明观察盖2,培养箱1底端设有定位吸盘3,培养箱1内部设有加热座4,加热座4与培养箱1升降滑动连接,加热座4上表面设有导热硅胶垫22,且加热座4上端设有环形限位座6,环形限位座6两侧均设有滑块7,滑块7与培养箱1内壁上开设有的滑槽23滑动连接,培养皿5位于环形限位座6内部,环形限位座6内壁设上有定位机构,加热座4和环形限位座6之间设有循环加热机构。
[0022]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定位机构包括硅胶膨胀气囊21,硅胶膨胀气囊21环设在环形限位座6内壁上,且硅胶膨胀气囊21内部填充有加热液体,硅胶膨胀气囊21与培养皿5侧壁抵接,可以通过将加热液体送入到硅胶膨胀气囊21内部,从而可以使得硅胶膨胀气囊21膨胀对培养皿5进行挤压固定,在固定的同时可以对培养皿5内部的温度进行控制,便于病原微生物的培养。
[0023]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循环加热机构包括回流管8、输水管10和抽水泵11,输水管10
一端通过抽水泵11与加热座4内部连通,输水管10另一端与硅胶膨胀气囊21内部连通,回流管8上设有回流阀9,回流管8一端与硅胶膨胀气囊21内部连通,且回流管8另一端与加热座4内部连通,可以利用抽水泵11将加热座4内部加热后的液体抽出并通过输水管10送入到硅胶膨胀气囊21内部,利用硅胶膨胀气囊21膨胀对培养皿5进行挤压固定,然后可以打开回流阀9,使得硅胶膨胀气囊21内部的液体部分回流至加热座4内部,同时抽水泵11持续工作,形成循环送水状态,进行循环加热工作。
[0024]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加热座4内部设有转动杆19,转动杆19侧壁上安装有多个加热片20,加热座4底端安装有驱动电机18,驱动电机18的输出端与转动杆19固定连接,可以利用驱动电机18工作带动转动杆19转动,转动杆19转动的同时可以带动多个加热片20同步工作,利用加热片20与加热座4内部的水充分接触,可以保证加热效果好,加热效率高,便于使用。
[0025]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培养箱1内部底端安装有第一传动丝杆1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病原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1)和培养皿(5),所述培养皿(5)位于培养箱(1)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箱(1)上端活动连接有透明观察盖(2),所述培养箱(1)底端设有定位吸盘(3),所述培养箱(1)内部设有加热座(4),所述加热座(4)与培养箱(1)升降滑动连接,所述加热座(4)上表面设有导热硅胶垫(22),且加热座(4)上端设有环形限位座(6),所述环形限位座(6)两侧均设有滑块(7),所述滑块(7)与培养箱(1)内壁上开设有的滑槽(23)滑动连接,所述培养皿(5)位于环形限位座(6)内部,所述环形限位座(6)内壁设上有定位机构,所述加热座(4)和环形限位座(6)之间设有循环加热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病原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硅胶膨胀气囊(21),所述硅胶膨胀气囊(21)环设在环形限位座(6)内壁上,且硅胶膨胀气囊(21)内部填充有加热液体,所述硅胶膨胀气囊(21)与培养皿(5)侧壁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病原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加热机构包括回流管(8)、输水管(10)和抽水泵(11),所述输水管(10)一端通过抽水泵(11)与加热座(4)内部连通,所述输水管(10)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春频刘昌福刘八斤
申请(专利权)人:龙春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