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氯氨纶丝双包芯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7582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氯氨纶丝双包芯纱,包括包芯丝和缠绕丝,所述缠绕丝均匀的缠绕在所述包芯丝的外表面,所述包芯丝包括内芯、包覆层、耐高温层和抗静电层,所述内芯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内芯相互缠绕连接,所述包覆层设置在两组所述内芯的外侧,所述耐高温层设置在所述包覆层的外侧,所述抗静电层设置在所述耐高温层的外侧,所述缠绕丝包括抗菌纤维丝、棉丝和竹炭纤维丝,所述棉丝和所述竹炭纤维丝设置在所述抗菌纤维丝的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包芯丝通过设置两组内芯,且相互缠绕连接,增加了包芯丝的弹性和强度,同时包芯丝设置耐高温层和抗静电层,增加了包芯纱的隔热性和抗静电性。静电性。静电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氯氨纶丝双包芯纱


[0001]本技术涉及包芯纱
,具体为一种耐氯氨纶丝双包芯纱。

技术介绍

[0002]包芯纱又称复合纱或包覆纱,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纱线。最初的包芯纱是以棉纤维为皮、涤纶短纤纱为芯开发的短纤维与短纤维包芯纱。
[0003]目前现有的包芯纱还存在一些问题:弹性和强度较低,同时隔热性和抗静电性较低,另外包芯纱的抗菌性较差,容易滋生细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氯氨纶丝双包芯纱,通过设置两组内芯,且相互缠绕连接,增加了包芯丝的弹性和强度,同时包芯丝设置耐高温层和抗静电层,增加了包芯纱的隔热性和抗静电性,缠绕丝通过设置抗菌纤维丝,增加了抗菌能力,同时将棉丝和竹炭纤维丝缠绕在抗菌纤维丝的外侧,增加了包芯纱抗侵蚀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强度和抗菌性能,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氯氨纶丝双包芯纱,包括包芯丝和缠绕丝,所述缠绕丝均匀的缠绕在所述包芯丝的外表面,所述包芯丝包括内芯、包覆层、耐高温层和抗静电层,所述内芯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内芯相互缠绕连接,所述包覆层设置在两组所述内芯的外侧,所述耐高温层设置在所述包覆层的外侧,所述抗静电层设置在所述耐高温层的外侧,所述缠绕丝包括抗菌纤维丝、棉丝和竹炭纤维丝,所述棉丝和所述竹炭纤维丝设置在所述抗菌纤维丝的外侧。
[0006]优选的,所述缠绕丝以10

30
°
的包覆角螺旋缠绕在所述包芯丝的外表面。
[0007]优选的,所述棉丝和所述竹炭纤维丝双螺旋缠绕在所述抗菌纤维丝外侧,所述棉丝和竹炭纤维丝的外侧紧密贴合。
[0008]优选的,所述内芯设置为耐氯氨纶丝,所述耐氯氨纶丝的线密度为20dtex

40dtex。
[0009]优选的,所述包覆层设置为蚕丝纤维层,所述耐高温层设置为聚乙烯层,所述抗静电层设置为导电纤维层。
[0010]优选的,所述耐高温层和所述抗静电层的整体为20

45μm。
[0011]优选的,所述抗菌纤维丝设置为亚麻纤维丝。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的包芯丝通过设置两组内芯,且相互缠绕连接,增加了包芯丝的弹性和强度,同时包芯丝设置耐高温层和抗静电层,增加了包芯纱的隔热性和抗静电性;
[0014]2、本技术的缠绕丝通过设置抗菌纤维丝,增加了抗菌能力,同时将棉丝和竹炭纤维丝缠绕在抗菌纤维丝的外侧,增加了包芯纱抗侵蚀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强度和抗菌性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缠绕丝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包芯丝;11、内芯;12、包覆层;13、耐高温层;14、抗静电层;2、缠绕丝;21、抗菌纤维丝;22、棉丝;23、竹炭纤维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耐氯氨纶丝双包芯纱,包括包芯丝1和缠绕丝2,所述缠绕丝2均匀的缠绕在所述包芯丝1的外表面,所述包芯丝1包括内芯11、包覆层12、耐高温层13和抗静电层14,所述内芯11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内芯11相互缠绕连接,所述包覆层12设置在两组所述内芯11的外侧,所述耐高温层13设置在所述包覆层12的外侧,所述抗静电层14设置在所述耐高温层13的外侧,所述缠绕丝2包括抗菌纤维丝21、棉丝22和竹炭纤维丝23,所述棉丝22和所述竹炭纤维丝23设置在所述抗菌纤维丝21的外侧。
[0021]所述缠绕丝2以10

30
°
的包覆角螺旋缠绕在所述包芯丝1的外表面。
[0022]所述棉丝22和所述竹炭纤维丝23双螺旋缠绕在所述抗菌纤维丝21外侧,所述棉丝22和竹炭纤维丝23的外侧紧密贴合。
[0023]所述内芯11设置为耐氯氨纶丝,所述耐氯氨纶丝的线密度为20dtex

40dtex。
[0024]所述包覆层12设置为蚕丝纤维层,所述耐高温层13设置为聚乙烯层,所述抗静电层14设置为导电纤维层。
[0025]所述耐高温层13和所述抗静电层14的整体为20

45μm。
[0026]所述抗菌纤维丝21设置为亚麻纤维丝。
[0027]结构原理:包芯丝1通过设置两组内芯11,且相互缠绕连接,增加了包芯丝1的弹性和强度,同时包芯丝1设置耐高温层13和抗静电层14,增加了包芯纱的隔热性和抗静电性,缠绕丝2通过设置抗菌纤维丝21,增加了抗菌能力,同时将棉丝22和竹炭纤维丝22缠绕在抗菌纤维丝21的外侧,增加了包芯纱抗侵蚀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强度和抗菌性能。
[00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氯氨纶丝双包芯纱,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芯丝(1)和缠绕丝(2),所述缠绕丝(2)均匀的缠绕在所述包芯丝(1)的外表面,所述包芯丝(1)包括内芯(11)、包覆层(12)、耐高温层(13)和抗静电层(14),所述内芯(11)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内芯(11)相互缠绕连接,所述包覆层(12)设置在两组所述内芯(11)的外侧,所述耐高温层(13)设置在所述包覆层(12)的外侧,所述抗静电层(14)设置在所述耐高温层(13)的外侧,所述缠绕丝(2)包括抗菌纤维丝(21)、棉丝(22)和竹炭纤维丝(23),所述棉丝(22)和所述竹炭纤维丝(23)设置在所述抗菌纤维丝(21)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氯氨纶丝双包芯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丝(2)以10

30
°
的包覆角螺旋缠绕在所述包芯丝(1)的外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玉林陈琪高宝安朱亦奇沈桥庆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