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6986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39
一种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由转筒、填料函、综合管廊、管廊支撑柱、转筒支撑轮、转筒驱动轮、搅拌柱、抽气管、进水兼进营养液管和水质监测信号线缆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通过转筒的旋转、搅拌柱的无死角搅拌和搅拌柱涡街絮凝作用,可快速形成颗粒大、密实的厌氧或好氧颗粒污泥,密封效果好,可形成良好的厌氧环境,现场无异味,环境条件好,安装简单,易于检修维护。易于检修维护。易于检修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特别是一种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微生物培养装置通常采用器皿形式,多用于对关键参数如温度、pH值、溶氧等的调整研究,在配置上包括通过连接杆将连接杆底端叶轮伸入到器皿内底部的电动搅拌器。电动叶轮搅拌器通常转速很高,搅拌力度大,以致于破坏微生物培养液的培养环境。相对大型一点的微生物培养装置采用摇床或罐体结构。有的包括立式圆桶,带有搅拌机,搅拌功率密度不均,存在搅拌死区。搅拌机的转速大,切割污泥絮体,伤害微生物,不能形成颗粒污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搅拌功率密度不均,存在搅拌死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可水平旋转的转筒,微生物培养液相始终位于转筒下半部分和转筒良好接触,培养液获得的动能均匀不存在死区。
[0004]针对传统搅拌机转速大切割污泥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在转筒内部设置众多圆柱型搅拌柱,在转筒的转动下呈环形转动,其转速小于传统立式搅拌机的转速,不会对污泥絮凝造成切割,容易形成颗粒大而密实的颗粒污泥。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0006]一种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设置的管廊,所述管廊的左端和右端均连接有管廊支撑柱,所述管廊的左端和右端之间设置有绕所述管廊旋转的、且与所述管廊同轴的卧式转筒,所述卧式转筒的内壁上设置有搅拌柱阵列,所述卧式转筒的左端和右端均设置有环形凸沿,一端环形凸沿连接驱动装置,另一端环形凸沿连接转筒支撑轮。
[0007]所述管廊为综合管廊,所述综合管廊内集成有抽气管,进水兼进营养液管,和水质监测信号线缆,所述抽气管的左端口穿过所述综合管廊的侧壁至所述综合管廊的上方,所述抽气管的右端口伸出到所述综合管廊的右端口之外,所述进水兼进营养液管的左端口穿过所述综合管廊的侧壁至所述综合管廊之外,所述进水兼进营养液管的右端口伸出到所述综合管廊的右端口之外,所述水质监测信号线缆的左端穿过所述综合管廊的侧壁至所述综合管廊的下方与监测仪表传感器相连接,所述水质监测信号线缆的右端伸出到所述综合管廊的右端口之外。
[0008]所述抽气管的左端口具有通过弯头接续至端口朝下的结构。
[0009]所述综合管廊内集成有pH调节剂管,加热器线缆,和液位计线缆。
[0010]所述卧式转筒右端的环形凸沿与固定在所述管廊上的转筒右端板可转动连接,所述转筒右端板的上半部设置有窥视镜,所述转筒右端板的下半部自下而上设置有放空管和上清液排放管。
[0011]所述转筒右端板与所述管廊连接处外侧设置有填料函。
[0012]转筒左端板与所述管廊连接处外侧设置有填料函。
[0013]所述卧式转筒包括上半转筒和下半转筒,所述上半转筒和下半转筒通过法兰对接。
[0014]所述填料函中的填料具有多层压实结构。
[0015]所述综合管廊为带有上下隔断的PVC或铝合金管,上隔断空间内布置抽气管,下隔断空间内布置进水兼进营养液管,和水质监测信号线缆。
[001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一种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由卧式转筒、填料函(Stuffing box)、综合管廊、管廊支撑柱、转筒支撑轮、转筒驱动轮、搅拌柱、抽气管、进水兼进营养液管和水质监测信号线缆组成,通过转筒的旋转、搅拌柱的无死角搅拌和搅拌柱涡街絮凝作用,可快速形成颗粒大、密实的厌氧或好氧颗粒污泥,密封效果好,可形成良好的厌氧环境,现场无异味,环境条件好,安装简单,易于检修维护。
[0017]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调节转筒的转速从而调节搅拌柱的搅拌强度,通过搅拌柱的涡街絮凝作用,可快速形成颗粒大密实厌氧或好氧颗粒污泥。2)密封效果好,可形成良好的厌氧环境或好氧环境,易于严格厌氧菌的培养。3)用于好氧菌培养时通过抽吸管排气至处理装置,现场无异味,环境条件好。4)转筒通过上半转筒和下半转筒组装,安装简单,易于检修维护。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实施本专利技术一种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列示如下:1

卧式转筒;2

上半转筒;3

下半转筒;4

填料函(Stuffing box);5

综合管廊;6

管廊支撑柱;7

转筒支撑轮(支撑转筒右端环形凸沿);8

驱动装置(驱动转筒左端环形凸沿);9

搅拌柱;10

抽气管;11

进水兼进营养液管;12

水质监测信号线缆;13

窥视镜;14

上清液排放管;15

放空管(用于收集高浓缩菌种)。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图1)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
[0021]图1是实施本专利技术一种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所示,一种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横向设置的管廊,所述管廊的左端和右端均连接有管廊支撑柱7,所述管廊的左端和右端之间设置有绕所述管廊旋转的、且与所述管廊同轴的卧式转筒1,所述卧式转筒1的内壁上设置有搅拌柱阵列以形成无死角搅拌和涡街絮凝,所述卧式转筒1的左端和右端均设置有环形凸沿,一端环形凸沿连接驱动装置8(驱动轮的驱动电机为调速电机,变频控制),另一端环形凸沿连接转筒支撑轮7。所述管廊为综合管廊5,所述综合管廊5内集成有抽气管10,进水兼进营养液管11,和水质监测信号线缆12,所述抽气管10的左端口穿过所述综合管廊5的侧壁至所述综合管廊5的上方,所述抽气管10的右端口伸出到所述综合管廊5的右端口之外,所述进水兼进营养液管11的左端口穿过所述综合管廊5的侧壁至所述综合管廊5之外,所述进水兼进营养液管11的右端口伸出到所述综合管廊5的右端口之外,所述水质监测信号线缆12的左端穿过所述综合管廊5的侧壁至所述综合管廊5的下方与监测仪表传感器相连接,所述水质监测信号线缆12的右端伸出到所述综合管廊5的右
端口之外。
[0022]所述抽气管10的左端口具有通过弯头接续至端口朝下的结构。所述综合管廊5内集成有pH调节剂管,加热器线缆,和液位计线缆。所述卧式转筒1右端的环形凸沿与固定在所述管廊5上的转筒右端板可转动连接,所述转筒右端板的上半部设置有窥视镜13,所述转筒右端板的下半部自下而上设置有放空管15和上清液排放管14。所述转筒右端板与所述管廊5连接处外侧设置有填料函4。转筒左端板与所述管廊5连接处外侧设置有填料函。所述卧式转筒1包括上半转筒2和下半转筒3,所述上半转筒2和下半转筒3通过法兰对接。所述填料函4中的填料具有多层压实结构。所述综合管廊5为带有上下隔断的PVC或铝合金管,上隔断空间内布置抽气管10,下隔断空间内布置进水兼进营养液管11,和水质监测信号线缆12。
[0023]本专利技术的领域为环境保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设置的管廊,所述管廊的左端和右端均连接有管廊支撑柱,所述管廊的左端和右端之间设置有绕所述管廊旋转的、且与所述管廊同轴的卧式转筒,所述卧式转筒的内壁上设置有搅拌柱阵列,所述卧式转筒的左端和右端均设置有环形凸沿,一端环形凸沿连接驱动装置,另一端环形凸沿连接转筒支撑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为综合管廊,所述综合管廊内集成有抽气管,进水兼进营养液管,和水质监测信号线缆,所述抽气管的左端口穿过所述综合管廊的侧壁至所述综合管廊的上方,所述抽气管的右端口伸出到所述综合管廊的右端口之外,所述进水兼进营养液管的左端口穿过所述综合管廊的侧壁至所述综合管廊之外,所述进水兼进营养液管的右端口伸出到所述综合管廊的右端口之外,所述水质监测信号线缆的左端穿过所述综合管廊的侧壁至所述综合管廊的下方与监测仪表传感器相连接,所述水质监测信号线缆的右端伸出到所述综合管廊的右端口之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管的左端口具有通过弯头接续至端口朝下的结构。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步超单明军杨庚函刘雪冬宋焕明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恒华盛世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