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流气浮除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8798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13
一种旋流气浮除油装置,其特征是由旋流混合反应装置和气浮装置两大部分组成;旋流混合反应装置由进水增压泵、第1软管、管道混合器、第2软管、第1旋流器、第3软管、第2旋流器、第4软管和第3旋流器组成;气浮装置由第5软管、溶气释放槽、分离槽、出水槽、锥形集渣槽、落渣管、储渣斗、储泥斗、刮渣机和螺旋刮泥机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旋流气浮除油装置通过旋流器在高压进水中进行乳化油的破乳,破乳后和悬浮物再共同进行脱稳、凝聚、絮凝,同时进行溶气,形成嵌气轻絮体,絮体释压后在气浮池内可快速上升形成超轻浮渣,装置的絮凝效果好,溶气效率高,浮渣含水率低,便于脱水,装置紧凑,占地少,乳化油、SS、颗粒和胶体状的COD的去除率高。颗粒和胶体状的COD的去除率高。颗粒和胶体状的COD的去除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流气浮除油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站隔油池后水中的乳化油等污染物去除技术,特别是一种旋流气浮除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溶气气浮采用立式或卧式溶气罐溶气,并采用对出水部分回流进行溶气的方式,在气浮池的接触池单独进行微气泡释放,微气泡和絮体的接触碰撞几率低,溶气效率低,浮渣含水率高,不容易脱水,出水中乳化油、悬浮物、颗粒型COD和颗粒型BOD含量高(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学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另外溶气气浮池前面必须设置体积大的混合池和絮凝池以先生成絮体,整个工程占地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在气浮池的接触池单独进行微气泡释放,微气泡和絮体的接触碰撞几率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在注入溶解空气的压力水中进行脱稳、同向絮凝和同时溶气的方式,微气泡直接进入絮体内部,实现絮体和气泡的高效嵌入式接触,接触碰撞大为提高。
[0004]针对溶气效率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多个串联的小型旋流器,在旋转摇床的带动下旋转,反应器中的水流呈螺旋状高速旋转,气液界面更新频繁,溶气效率高。
[0005]针对浮渣含水率高,不容易脱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应用上述嵌入式接触原理,其气浮池形成浮渣的絮体内部被膨胀空气填充,含水率大为降低,容易脱水。
[0006]针对出水乳化油、悬浮物、颗粒型COD和颗粒型BOD含量高的问题(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学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本专利技术应用上述嵌入式接触原理,乳化油先脱乳再后和悬浮物一起完成脱稳、絮凝、溶气,在絮体嵌入气体后在气浮池内形成浮渣上浮去除,颗粒型COD和颗粒型BOD作为乳化油和悬浮物的一部分成分也被去除。
[0007]针对溶气气浮池前面必须设置体积大的混合池和絮凝池生成絮体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体积小的管道混合器和小型的多级串联旋转混合反应器,占地大大减小。
[0008]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0009]一种旋流气浮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流混合反应装置和气浮装置,所述旋流混合反应装置包括第一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入口用于输入含乳化油的第一废水,所述第一输出口用于输出含嵌气絮体的第二废水,所述气浮装置包括第二输入口,第二输出口,第三输出口,和第四输出口,所述第二输入口用于输入所述含嵌气絮体的第二废水,所述第二输出口用于输出经旋流气浮除油后产出的净水,所述第三输出口用于输出经旋流气浮除油后产出的渣,所述第四输出口用于经旋流气浮除油后产出的泥。
[0010]所述第一输出口通过第五软管连接所述第二输入口。
[0011]所述旋流混合反应装置中包括旋流器阵列。
[0012]所述旋流器阵列中的旋流器均具有中空圆柱形器身和中空倒锥形器底,器底的锥尖出为旋流器出口,器身的中部设置有切向入口,所述器底与其下方的旋转摇床相连接。
[0013]所述旋流混合反应装置中包括第一旋流器,第二旋流器,和第三旋流器,所述第一旋流器的出口通过第三软管连接所述第二旋流器的入口,所述第二旋流器的出口通过第四软管连接所述第三旋流器的入口,所述第三旋流器的出口为所述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一旋流器的入口通过第二软管连接管道混合器的出口,所述第一旋流器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空气注入口,所述第二旋流器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空气注入口,所述第三旋流器的顶部设置有第三空气注入口,所述第四软管上设置有PAM注入口,所述第二软管上设置有PAC注入口。
[0014]所述管道混合器上设置有破乳剂注入口,所述管道混合器的入口通过第一软管连接进水增压泵的出口,所述进水增压泵的入口为所述第一输入口。
[0015]所述气浮装置包括溶气释放槽和分离槽,所述溶气释放槽与所述分离槽共壁相通,所述溶气释放槽的外侧下部设置所述第二输入口,所述溶气释放槽与所述分离槽的间隔壁顶端具有偏向所述分离槽的溢流导向结构。
[0016]所述气浮装置包括刮渣机,锥形集渣槽,和储渣斗,所述刮渣机位于所述分离槽的顶部,所述刮渣机具有履带式结构,所述履带式结构上设置有刮渣板阵列,所述刮渣机的出渣端连接所述锥形集渣槽,所述锥形集渣槽的锥尖出口通过落渣管向下插入与所述分离槽相隔离的所述储渣斗,所述储渣斗的底部外侧通过出渣泵连接所述第三输出口。
[0017]所述气浮装置包括出水槽,所述出水槽位于所述分离槽的中部以上且与所述分离槽共壁相通,所述出水槽与所述分离槽的间隔壁顶端为溢流口,所述出水槽的外侧设置所述第二输出口。
[0018]所述分离槽的底部内侧设置有连接驱动装置的螺旋刮泥机,所述螺旋刮泥机的出泥端下方设置有储泥斗,所述储泥斗的底部外侧通过出泥泵连接所述第四输出口。
[0019]为保证沉淀下来的比重大的污泥能够滑至刮泥范围内,所述分离槽的底部倾斜并坡向螺旋刮泥机。
[0020]为了使沉淀下来比重大的污泥全部被刮至储泥斗中,保证出水SS含量最低,所述螺旋刮泥机的数量为1台或2台。
[0021]为了保证污泥浓缩并储存一定体积的浓缩污泥,所述储泥斗为大体积锥斗,斗壁和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60度。
[0022]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絮凝效果好。在注入空气的条件下水在反应器内呈现以反应器垂直中心线为轴的螺旋下降环切式主流及和螺旋线垂直的环形二次流,液面整体呈现凹形,同向絮凝作用强烈。2)溶气效率高。反应器内的水呈高速旋转,同时界面更新快,裹挟气体多,溶气量大,溶气效率高。3)浮渣含水率低。本专利技术装置制得的絮体不同于传统气浮的絮体,为气体嵌合型絮体,浮渣含水率低,便于脱水。4)装置紧凑,占地少。本装置絮体上浮速度快,分离池的长度小,整体气浮装置的长度小。5)乳化油、SS(Suspended solid,悬浮物)、颗粒和胶体状的COD的去除率高。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实施本专利技术一种旋流气浮除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列示如下:1

旋流混合反应装置;2

气浮装置;10

进水增压泵;11

第1软
管;12

管道混合器;13

第2软管;14

第1旋流器;15

第3软管;16

第2旋流器;17

第4软管;18

第3旋流器;121

破乳剂注入口;131

PAC注入口(Poly Aluminium Chloride,聚合氯化铝,絮凝剂);141

第1空气注入口;161

第2空气注入口;171

PAM注入口(Poly acryla mide,聚丙烯酰胺,絮凝剂);18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流气浮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流混合反应装置和气浮装置,所述旋流混合反应装置包括第一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入口用于输入含乳化油的第一废水,所述第一输出口用于输出含嵌气絮体的第二废水,所述气浮装置包括第二输入口,第二输出口,第三输出口,和第四输出口,所述第二输入口用于输入所述含嵌气絮体的第二废水,所述第二输出口用于输出经旋流气浮除油后产出的净水,所述第三输出口用于输出经旋流气浮除油后产出的渣,所述第四输出口用于经旋流气浮除油后产出的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气浮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口通过第五软管连接所述第二输入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气浮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混合反应装置中包括旋流器阵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流气浮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器阵列中的旋流器均具有中空圆柱形器身和中空倒锥形器底,器底的锥尖出为旋流器出口,器身的中部设置有切向入口,所述器底与其下方的旋转摇床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气浮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混合反应装置中包括第一旋流器,第二旋流器,和第三旋流器,所述第一旋流器的出口通过第三软管连接所述第二旋流器的入口,所述第二旋流器的出口通过第四软管连接所述第三旋流器的入口,所述第三旋流器的出口为所述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一旋流器的入口通过第二软管连接管道混合器的出口,所述第一旋流器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空气注入口,所述第二旋流器的顶部设置有第二空气注入口,所述第三旋流器的顶部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步超单明军杨庚函刘雪冬宋焕明董志国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恒华盛世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