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6027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包括两个可以相互扣合的半圆形柱脚板和两个半圆弧钢环,半圆形柱脚板的上部设置有凹糟,侧部设置有环形凹槽;两个半圆弧钢环嵌入所述环形凹槽中,两个半圆弧钢环通过螺栓连接,螺栓连接接头放置在所述凹槽处,将两个半圆形柱脚板贴合到古建筑木柱柱底,缝隙处用耐水性胶粘剂填充固化。通过扩大柱底与础石的接触面积,提升木柱柱底的抗倾覆力矩,进而提升自身倾斜恢复力,保证木柱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在地震、风荷载等水平作用下古建筑的抗倾覆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对木柱外观破坏较大的问题。坏较大的问题。坏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古建筑木结构加固装置,特别是一种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木结构古建筑是我国古建筑历史中的瑰宝,其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大约4700多年前木结构古建筑在我国已经出现,目前我国现存的木结构古建筑大约还有很多,且分布极为广泛,保护意义重大。木柱作为木结构古建筑的主要承力构件,作用不言而喻。为了防止木柱受潮腐蚀,所以立柱于地基平面之间础石,但是立柱、础石、基础三者之间是不存在任何连接措施,而是直接把础石放置于地基上,再把立柱立置与础石上,接触点无任何连接措施。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这种自然断离式的做法会导致木柱,产生较为明显的摇摆和倾斜,当倾斜量大于一定限值时,建筑结构会产生持续性的倾斜并最终导致结构倒塌。已有研究表明,柱高度相同时,柱脚部位与础石的接触面积越大,结构的抗倾覆能力越强。与此同时,我国处于欧亚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国家。对于现存木结构古建筑来说,地震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它严重威胁着其结构的安全。
[0003]古建筑保留至今其构件本身就具有文物价值,在古建筑加固修缮领域“修旧如旧”已成为法则。而现存的古建筑木柱修复加固方法多以嵌补加固法与墩接加固法为主。对于墩接加固法,这种方式不能提高木柱原有的受力性能,同时也破坏了原有木柱的整体性能,且施工难度大,施工过程复杂。对于嵌补加固法,会导致木柱原有的延性降低,使木柱不再属于柔性结构,从而增加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对抗震不利,且造价成本较高,现实中不易大规模推广使用。近几年,由于新型材料的引入,又出现了使用纤维布材料的加固方式,这些新旧工艺虽然保证了木柱的强度,但是对木柱自身的恢复力和抗倾覆能力的提升没有帮助,同时对木柱的外观破坏较大,显然不满足“修旧如旧”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通过扩大柱底与础石的接触面积,提升木柱柱底的抗倾覆力矩,进而提升自身倾斜恢复力,保证木柱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在地震、风荷载等水平作用下古建筑的抗倾覆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对木柱外观破坏较大的问题,且造价经济,施工简单。
[0005]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包括两个可以相互扣合的半圆形柱脚板和两个半圆弧钢环,半圆形柱脚板的上部设置有凹糟,侧部设置有环形凹槽;
[0007]两个半圆弧钢环嵌入所述环形凹槽中,两个半圆弧钢环通过螺栓连接,螺栓连接接头放置在所述凹槽处,将两个半圆形柱脚板贴合到古建筑木柱柱底,缝隙处用耐水性胶
粘剂填充固化。
[0008]作为优选,所述相互扣合的半圆形柱脚板内设置有锯齿状凹槽,与古建筑木柱柱底锯齿状环形卡槽扣合。
[0009]作为优选,所述半圆形柱脚板和两个半圆弧钢环外表面涂覆有防锈漆层。
[0010]作为优选,所述半圆弧钢环的宽度至少为半圆形柱脚板高度的50%,在两个半圆弧钢环连接处钢箍的下部宽度减小25%,上部不变,半圆形柱脚板上凹槽深度与连接处钢箍宽度一致,使钢箍连接处下部与凹槽底部接触。
[0011]作为优选,所述半圆弧钢环采用不锈钢材质。
[0012]作为优选,相互扣合的半圆形柱脚板的材料采用强度高、耐腐蚀的柏木。
[0013]作为优选,所述半圆形柱脚板的外径应比古建筑木柱半径长200~250mm。
[0014]作为优选,所述半圆形柱脚板的高度在150~200mm。
[0015]作为优选,两个对接的半圆弧钢环内径略小于对接后两个半圆形柱脚板侧面环形凹槽的外径。
[0016]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的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通过扩大柱底与础石的接触面积,可简单有效地提升木柱柱底的抗倾覆力矩,进而提升结构的倾斜恢复力,避免或减少了古建筑在受到水平荷载时木柱的倾斜程度,能及时使古建筑趋于稳定。该装置的生产制作方法也比较简单,各构件可提前预制,所使用的材料获取途径广泛。同时,该装置安装简单易操作,可快速完成装置的安装与构件的更换,节省人力物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应。另外,装置本身体量较小,可以在有效保护了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及文物价值的同时,也能满足古建筑修缮的“修旧如旧”原则。本技术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在古建筑加固修缮领域以及现代木结构建筑中应用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00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本技术的效果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2]图4是本技术的仰视图;
[0023]图5是本技术的正视图;
[0024]图6是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5]图7是本技术构造局部(半圆形柱脚板)的正视图;
[0026]图8是本技术构造局部(钢箍)的俯视图;
[0027]图9是本技术古建筑木柱柱底细节图;
[0028]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1、前半圆形柱脚板;1

1、锯齿状环形卡槽;2、后半圆形柱脚板;3、左半圆弧钢环;4、右半圆弧钢环;5、螺栓;6、螺母;7、古建筑木柱;7

1、柱底锯齿状环形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0]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的效果图,可大致了解该结构装置以及安装部位为古建筑木柱底部;图2给出了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各构件整体分解示意图,如图2所示,可清晰了解该装置各构件的组成,同时根据图2也可以清晰直观的了解各个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包括两个能够相互贴合的前半圆形柱脚板1与后半圆形柱脚板2,两个可互相连接成钢箍的左半圆弧钢环3与右半圆弧钢环4,用于连接半圆弧钢环的螺栓5与螺母6,以及古建筑木柱7,前半圆形柱脚板1和后半圆形柱脚板2的上部设置有凹糟,侧部设置有环形凹槽;两个半圆弧钢环嵌入环形凹槽中,两个半圆弧钢环通过螺栓5连接,螺栓5连接接头放置在凹槽处,将两个半圆形柱脚板贴合到古建筑木柱7柱底,缝隙处用耐水性胶粘剂填充固化。在相互扣合的半圆形柱脚板内设置有锯齿状凹槽与古建筑木柱7柱底锯齿状环形卡槽7

1扣合。
[0031]图3给出了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示出了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可以相互扣合的半圆形柱脚板和两个半圆弧钢环,半圆形柱脚板的上部设置有凹糟,侧部设置有环形凹槽;两个半圆弧钢环嵌入所述环形凹槽中,两个半圆弧钢环通过螺栓连接,螺栓连接接头放置在所述凹槽处,将两个半圆形柱脚板贴合到古建筑木柱柱底,缝隙处用耐水性胶粘剂填充固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相互扣合的半圆形柱脚板内壁设置有锯齿状环形卡槽,与古建筑木柱柱底锯齿状环形卡槽扣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圆形柱脚板和两个半圆弧钢环外表面涂覆有防锈漆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建筑木柱柱底倾斜恢复力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圆弧钢环的宽度至少为半圆形柱脚板高度的50%,在两个半圆弧钢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冠贤张锡成邱智豪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