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系统及充电桩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14191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系统及充电桩。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有容纳空间,壳体上形成有内、外进风口和内、外出风口;热交换器,装配在壳体内,热交换器内形成有内气流通道和外气流通道,内进风口、内气流通道和内出风口连通形成内气流风道,外进风口、外气流通道和外出风口连通形成外气流风道;风机,位于壳体内,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内气流风道上,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外气流风道上;隔离件,所述隔离件隔开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以使所述内气流风道和所述外气流风道互不相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散热系统采用制冷模块进行散热容易出现凝露水,安全系数低的技术问题。术问题。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系统及充电桩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
,具体涉及一种散热系统及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当汽车缺电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充电。充电过程就是把电网中的交流电转换成电动汽车需要的直流电,在转换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全部转换,部分损耗以热的形式消耗,且其它元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的热量,这时就需要一个散热系统对产生的热量进行转移带走,使充电桩在一个可靠、稳定的环境下工作。
[0003]目前在一些沿海海岸、矿山矿区等一些恶劣环境中需要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这时对充电桩的防护要求较高。传统电动汽车充电桩采用直接通风式散热结构,虽然散热效率较高,但是防护等级不高。市面上目前有使用带压缩机的制冷模块,但是这种方式在高温、高湿的天气可能会出现凝露水,这样会降低充电桩的安全系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散热系统采用制冷模块进行散热容易出现凝露水,安全系数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及充电桩,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散热系统,包括:
[0006]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内、外进风口和内、外出风口;
[0007]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装配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热交换器内形成有内气流通道和外气流通道,内进风口、内气流通道和内出风口连通形成内气流风道,外进风口、外气流通道和外出风口连通形成外气流风道;
[0008]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内气流风道上,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外气流风道上;
[0009]隔离件,所述隔离件隔开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以使所述内气流风道和所述外气流风道互不相通。
[0010]本申请的散热系统,通过设置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内的内气流风道可通入热气流,外气流风道可通入外部的气流,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提供动力,两股气流在热交换器内进行热交换,实现对热气流的降温效果;通过设置壳体,及壳体内设置隔离件,可配合热交换器将内气流风道和外气流风道完全隔开,形成两个互不相通的的风道。在该散热系统应用到充电桩上时,其内气流风道通入充电桩内部的热气流,外气流风道通入外部的气流,热气流与外部的气流进行热交换降温后,再被释放回充电桩内,充电桩内部循环气流温度不会低于外界循环气流温度,所以充电桩内部不会产生凝露。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交换器为交叉式热交换器,所述内气流通道与所述外气流通道相互垂直。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进风口和所述内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面上;所述外进风口、外出风口与所述内进风口不同面。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进风口和所述外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相邻面上,所述内进风口靠近所述外进风口设置。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交换器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热交换器并排设置,所述热交换器的内气流通道的进气口、外气流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内进风口、所述外进风口对准相通。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交换器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腔体,所述隔离件将所述腔体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内气流通道和所述内出风口,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外气流通道和所述外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第二风机靠近所述热交换器排布,所述隔离件与所述热交换器、壳体内壁密封连接,罩住全部所述第一风机。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出风口处设置有百叶。
[0018]一种充电桩,包括:
[0019]充电桩主体,所述充电桩主体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置有充电模块;
[0020]上述的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的内进风口和外进风口与所述充电桩主体的内部连通。
[002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充电桩主体的外壳的顶端具有开口,所述散热系统的壳体固定装配在所述外壳的顶端。
[0022]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为:
[0023]1.本技术的散热系统,通过设置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内的内气流风道可通入热气流,外气流风道可通入外部的气流,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提供动力,两股气流在热交换器内进行热交换,实现对热气流的降温效果;通过设置壳体,及壳体内设置隔离件,可配合热交换器将内气流风道和外气流风道完全隔开,形成两个互不相通的的风道。在该散热系统应用到充电桩上时,其内气流风道通入充电桩内部的热气流,外气流风道通入外部的气流,热气流与外部的气流进行热交换降温后,再被释放回充电桩内,充电桩内不会进入外部气流,充电桩内部循环气流温度不会低于外界循环气流温度,所以充电桩内部不会产生凝露;
[0024]2.本技术的散热系统,其内进风口和内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同一面上,方便散热系统与待散热结构之间的安装,无需另设管道结构;外进风口、外出风口与内进风口不同面,则方便外部气流的进出。具体设置内进风口和外进风口位于相邻面且靠近设置,则热交换器可贴着壳体的内表面设置,热交换器的两个进气口可直接与壳体的内进风口、外进风口对准连通,中间无需增设连通管道,第二风机靠近热交换器排布,第一风机靠近第二风机排布,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通过隔离件隔开,整个布局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热交换器的外表面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腔体被隔离件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连通内气流通道和内出风口,第二腔体连通外气流通道和外出风口,保证了壳体内的内气流风道和外气流风道相互之间的独立性;
[0025]3.本技术的充电桩,在充电桩主体上装配散热系统,在第一风机的作用下,充电桩主体内部的热气流可经内进风口进入到热交换器内,与进入到热交换器的外气流通道的外部气流进行热交换,实现热气流的降温,降温后的气流再经内出风口回至充电桩主体内,实现对充电桩主体内部的散热。散热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可直接装配在充电桩主体的顶部,充电桩主体的外壳顶部对应形成开口,则内进风口和外进风口直接与充电桩主体内部连通,整体性好,且散热性好。
[0026]4.本技术散热系统,内循环风机与外循环风机均是位于系统内部,不与外界直接接触,可以有效的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进一步达到高防护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的散热系统的立体图;
[0028]图2为散热系统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0029]图3为去掉壳体后,散热系统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去掉壳体和隔离件后,散热系统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热气流在散热系统内的行走路径;
[0032]图6为外部气流在散热系统内的行走路径;
[0033]图7为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壳体(1)上形成有内、外进风口和内、外出风口;热交换器(2),所述热交换器(2)装配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热交换器(2)内形成有内气流通道和外气流通道,内进风口(11)、内气流通道和内出风口(12)连通形成内气流风道,外进风口(13)、外气流通道和外出风口(14)连通形成外气流风道;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3)和第二风机(4),所述第一风机(3)设置在所述内气流风道上,所述第二风机(4)设置在所述外气流风道上;隔离件(5),所述隔离件(5)隔开所述第一风机(3)和所述第二风机(4),以使所述内气流风道和所述外气流风道互不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2)为交叉式热交换器,所述内气流通道与所述外气流通道相互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

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进风口(11)和所述内出风口(12)位于所述壳体(1)的同一面上;所述外进风口(13)、外出风口(14)与所述内进风口(11)不同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进风口(11)和所述外进风口(13)位于所述壳体(1)的相邻面上,所述内进风口(11)靠近所述外进风口(13)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2)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热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亭占薛飞江伟石
申请(专利权)人: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