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梭织纬编弹力毛圈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4183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仿梭织纬编弹力毛圈面料,包括毛圈纱和地纱,毛圈纱和地纱两路编制成一个完整的线圈横列,毛圈纱为精梳紧密纺棉纱,地纱为T8纱线和氨纶丝,毛圈纱形成集圈和浮线组成的毛圈组织,地纱采用满针平针锁住前一路形成的毛圈组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巧妙,采用T8纱线和40D氨纶丝作为地纱,使面料具有优良的弹性和延伸性,且手感柔软表面纹路清晰,毛圈纱和地纱两路构成一个编织横列,用地组织线圈锁住毛圈组织,改善了毛圈组织的松散现象,使面料可作为服饰正面穿着,编织时无需毛圈沉降片形成毛圈组织,编织工艺简单。单。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仿梭织纬编弹力毛圈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仿梭织纬编弹力毛圈面料。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穿衣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服装可以穿脱无束缚、面料的风格可以多变,从面料的角度而言,提高面料的弹性,增加面料的风格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因素。
[0003]纬编毛圈面料可以用毛圈组织实现,传统毛圈组织的编织方式是在单面舌针机上利用毛圈沉降片编织形成毛圈组织,导纱器有两个导纱孔的喂入纱线,一个导纱孔喂入地纱,一个导纱孔喂入毛圈纱,面纱和地纱采用不同高度的垫纱位置分别在沉降片的片鄂和片鼻上弯纱,在片鄂上弯纱的为地纱,在片鼻上弯纱的为毛圈纱。使用这种机器编织的毛圈较为松散,且形成毛圈的方式较为复杂。另外,传统毛圈组织面料有两方面的缺点,一方面,毛圈松散,穿着过程受到意外的拉伸时,毛圈会发生转移,破坏织物的外观,所以通常是将有毛圈的一面作为穿着反面,但是这样面料的外观样式单一,不能满足纬编高档面料使用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增加面料的弹性或改善毛圈组织松散的现象,在生产时会在地纱中加入如涤纶低弹丝等,但存在弹力不足的问题。而梭织斜纹手感较硬,面料的弹性只能依靠加入弹性纱线实现,通常为了提高弹性,一般采用氨纶包芯纱作为纬纱或/和经纱,加工工序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涉及仿梭织纬编弹力毛圈面料,面料具有优良的弹性和延伸性,手感柔软表面纹路清晰,可作为服饰外层面料使用。
[0005]为实现这一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结构是:仿梭织纬编弹力毛圈面料,包括毛圈纱和地纱,毛圈纱和地纱两路编制成一个完整的线圈横列,毛圈纱为精梳紧密纺棉纱,地纱为T8纱线和氨纶丝,毛圈纱形成集圈和浮线组成的毛圈组织,地纱采用满针平针锁住前一路形成的毛圈组织。
[0006]所述地纱45%~80%为70D~180D/72F半光或消光T8纱线,5%~10%为40~70D氨纶丝,所述T8纱线为PBT和PET双组份复合丝;所述毛圈纱15%~45%为26S/1~40S/1精梳紧密纺棉纱。
[0007]仿梭织纬编弹力小毛圈面料组织结构如下:
[0008]第1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浮线,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集圈;
[0009]第2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浮线;
[0010]第3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浮线,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集圈;
[0011]第4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浮线;
[0012]其中第1、3路为毛圈纱,第2、4路为地纱。
[0013]仿梭织纬编鱼鳞毛圈面料组织结构如下:
[0014]第1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浮线,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集圈;
[0015]第2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浮线,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浮线;
[0016]第3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浮线;
[0017]其中第1、3路为毛圈纱,第2、4路为地纱。
[0018]仿梭织纬编斜毛圈面料组织结构如下:
[0019]第1线圈纵行的6路结构单元为第1、3路为浮线,第2、4、6路为成圈,第5路为集圈;
[0020]第2线圈纵行的6路结构单元为第1、5路为浮线,第2、4、6路为成圈,第3路为集圈;
[0021]第3线圈纵行的6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第2、4、6路为成圈,第3、5路为浮线;
[0022]其中第1、3、5路为毛圈纱,第2、4、6路为地纱。
[0023]仿梭织纬编人字纹毛圈面料组织结构如下:
[0024]第1线圈纵行的12路结构单元为第1、3、5、9、11路为浮线,第2、4、6、8、10、12路为成圈,第7路为集圈;
[0025]第2线圈纵行的12路结构单元为第1、3、7、11路为浮线,第2、4、6、8、10、12路为成圈,第5、9路为集圈;
[0026]第3线圈纵行的12路结构单元为第1、5、7、9路为浮线,第2、4、6、8、10、12路为成圈,第3、11路为集圈;
[0027]第4线圈纵行的12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第2、4、6、8、10、12路为成圈,第3、5、7、9、11路为浮线;
[0028]其中第1、3、5、7、9、11路为毛圈纱,第2、4、6、8、10、12路为地纱。
[0029]其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巧妙,采用T8纱线和40D氨纶丝作为地纱,使面料具有优良的弹性和延伸性,且手感柔软表面纹路清晰。毛圈纱和地纱两路构成一个编织横列,用地组织线圈锁住毛圈组织,改善了毛圈组织的松散现象,使面料可作为服饰正面穿着。编织时无需毛圈沉降片形成毛圈组织,编织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0030]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0031]图1是仿梭织纬编鱼鳞面料的编织图;
[0032]图2是仿梭织纬编弹力小毛圈面料的编织图;
[0033]图3是仿梭织纬编斜毛圈面料的编织图;
[0034]图4是仿梭织纬编人字纹毛圈面料的编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36]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37]仿梭织纬编弹力毛圈面料,包括毛圈纱和地纱,毛圈纱和地纱两路编制成一个完整的线圈横列,毛圈纱为精梳紧密纺棉纱,地纱为T8纱线和氨纶丝,毛圈纱形成集圈和浮线
组成的毛圈组织,地纱采用满针平针锁住前一路形成的毛圈组织。
[0038]所述地纱45%~80%为70D~180D/72F半光或消光T8纱线,5%~10%为40~70D氨纶丝,所述T8纱线为PBT和PET双组份复合丝;所述毛圈纱15%~45%为26S/1~40S/1精梳紧密纺棉纱。
[0039]实施例一
[0040]如图1所示,仿梭织纬编弹力小毛圈面料组织结构如下:
[0041]第1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浮线,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集圈;
[0042]第2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浮线;
[0043]第3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浮线,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集圈;
[0044]第4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浮线;
[0045]其中第1、3路为毛圈纱,第2、4路为地纱。
[0046]生产工艺单如下表1所示
[0047][0048][0049]表1...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仿梭织纬编弹力毛圈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毛圈纱和地纱,毛圈纱和地纱两路编制成一个完整的线圈横列,毛圈纱为精梳紧密纺棉纱,地纱为T8纱线和氨纶丝,毛圈纱形成集圈和浮线组成的毛圈组织,地纱采用满针平针锁住前一路形成的毛圈组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梭织纬编弹力毛圈面料,其特征在于,仿梭织纬编弹力小毛圈面料组织结构如下:第1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浮线,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集圈;第2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浮线;第3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浮线,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集圈;第4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浮线;其中第1、3路为毛圈纱,第2、4路为地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梭织纬编弹力毛圈面料,其特征在于,仿梭织纬编鱼鳞毛圈面料组织结构如下:第1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浮线,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集圈;第2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浮线,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浮线;第3线圈纵行的4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第2、4路为成圈,第3路为浮线;其中第1、3路为毛圈纱,第2、4路为地纱。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傅博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