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器系统,包括:产生沿着光路的激光光束(12,71)的激光源(10,70);稳定激光光束频率(26,28,30)的装置;至少一种使用时产生后向散射光的光学元件(20,75);以及用于调制后向散射光相位的 相位调制器(40,50,60,62,82)。(*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激光器,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稳频激光器系统。
技术介绍
当与激光器系统一起使用光学元件时,所遇到的问题是后向散射。当使用稳频激光器系统时,尤其如此。通过均衡其两个正交偏振输出模的强度,可以使得这种激光器系统实现稳频。可替代的方法是,采用单模激光器的兰姆凹陷,或者监控双模激光器的两个模之间的拍频。如果这些模不均衡,例如,可以使用加热回路控制激光管的长度以及出射激光光束的频率。一种获得两个偏振态抽样的方法是,由双折射棱镜将激光光束分为两个分光束,例如,一束分光束为一种偏振态。每束分光束的部分光随后被偏转到光电二极管上,用于光强度比较。一种可替换方法是,使用玻璃平板在各个表面产生反射光束,反射光束通过正交偏振器,从激光器中选出合适的模用于光强测量和比较。用于控制激光源温度的加热回路对由光电二极管测量的激光光束的两个正交偏振的光强比变化进行响应。任何光学元件,例如,沿着光路放置在比光电二极管更远处的透镜、棱镜或光纤光学耦合器,可以引入会与部分已偏转到光电二极管上的分光束以及激光管内的光进行干涉的背向反射。每束分光束的干涉程度(magnitude)根据各分光束的后向散射光的大小和方向而改变。这导致光电二极管指示的测量光强不均衡,当加热回路对明显不均衡的两束分光束的光强进行补偿时,这就引起激光器的扰动。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激光器系统,包括沿着光路产生激光光束的激光源;稳定此激光光束频率的装置;至少一个使用时产生后向散射光的光学元件;以及用于调制后向散射光相位的相位调制器。附图说明现在参考附图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示出了光纤光学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替换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a和4b是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示出了激光干涉仪系统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以及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激光干涉仪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图1示出了产生激光光束12的激光源10。激光光束12,由双折射棱镜15将其分为两束正交偏振光束14a和14b。偏振光束14a和14b分别入射到偏转棱镜16a和16b上,它们将偏振光束14a和14b偏转到光纤透镜耦合器18并且耦合进入光纤20,使偏振光束14a和14b传输到各自的光纤20的末端。通过将入射偏振光束14a和14b的一部分22a和22b分别反射到光电二极管24a和24b上,对激光源10出射的激光光束12进行控制。反射发生在偏转棱镜16a和16b的入射面上。光电二极管24a和24b分别位于各反射光路22a和22b中。由光电二极管24a和24b测得的反射光束22a和22b的光强在电子仪器26中进行比较,如果它们不相等,信号28被发送到为加热线圈32提供功率的加热驱动器30。这改变了激光管的长度,从而也改变了激光光束12的频率34。从光电二极管24a和24b获得的读数受到杂散光的影响,它们来自光纤光学系统中其它光学元件的后向散射36。这导致加热驱动器30对偏振光束14a和14b并不存在的光强差别进行补偿。因此,激光器可能受到为稳定它而设计的装置的扰动。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相位调制器40。相位调制器40是用于调制或改变通过它的光的相位的装置。相位调制器40是一种玻璃块,它在具有如10°到25°之间这样的小角度范围的偏振光路14a和14b内进行振动。此振动引起通过此玻璃块的光的相位发生改变。由于玻璃块的振动,光遇到玻璃块所产生的相位改变是依赖于时间被调制的,即相位改变量依赖于,当光通过玻璃块时,玻璃块在其移动周期中所处的位置。玻璃块40放置于偏振光束入射到光束偏转棱镜16a和16b以后的光路中。这并不是必要的,玻璃块可以替换地放置在激光源出口处,并位于双折射棱镜15所产生的激光光束偏振之前。振动的角度范围是玻璃块厚度和所需相位改变量的函数。为了有效地减小影响激光稳定性的后向散射光,应该达到nπ弧度的相位改变(n是整数)。小于π的相位改变也会减小后向散射作用,但达不到所需的效果。优选地将后向散射光的相位变化几倍的π,以致可以忽略由于未准确达到nπ而产生的净余相移。通过相位调制器40后,光束14a和14b继续沿着其光路行进,直到它们被耦合到光纤中或者以所需方法被控制,诸如由平面镜、透镜或者其它光学元件。若光束被耦合进入光纤中,它们由透镜聚焦。由于玻璃块移动引起的光束位移的改变,会使耦合效率发生变化。为了确保在整个位移范围内有充分的耦合效率,玻璃块40必须足够薄,以致所产生的最大位移在可接受的耦合效率限度内;但也要足够厚,以产生所需的相移。图3示出了替换的相位调制器50。在此情况中,相位调制器50是偏置于光路和其转动轴的玻璃块,它在光路中玻璃块所在位置处产生周期变化52。玻璃块采用马达54转动或振动。图4a和4b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可替换实施例。在这些实例中,不是通过增加系统的转动元件、而是通过移动60和61引入相位差,由分别如图4a和4b所示的光纤20或者光线透镜耦合18。所需移动距离对于波长633nm的光为0.15微米量级,并且如前面指出的,所需移动距离实际上是周期变化的。作为真正地移动光纤20端面的一种替换,通过使用位于靠近光纤端64的压电器件,光纤长度可以按某种周期方式变化。将压电器件连接到交流电压源,压电器件的长度以交流电压的频率周期性地变化。另一实施例利用菲涅耳牵引效应对光进行相位调制。达到此目的的一种方法是,将玻璃块纵向放置在光路中,并且在光路内将其前后移动。相位调制器会对所有通过它的光进行调制。这意味着后向散射光在包括入射和后向散射的行程中受到两次调制,而其余的激光光束(无后向散射的部分)只受到一次调制。通过仔细选择相位调制器的运动频率以及此调制器引入的最大光程变化,当调制器在激光频率上引入的误差被最小化到系统现有的误差水平以下时,即可忽略系统误差总量中的增量,后向散射光的影响可以被减弱。若1mm厚的、具有20°运动角度范围的玻璃块40以1KHz频率转动,激光光束的频率会变化0.001ppm的量级,但是真空中典型的系统误差是0.01ppm、空气中是1ppm,所以引入的频率误差可以忽略。后向散射光与激光光束14a和14b相干涉(如上所述,这不会显著降低系统精度),而更为重要的是,后向散射光与各光束的参考部分22a和22b干涉。后向散射光的这种相位调制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对稳频装置(图1,控制加热线圈32的加热驱动装置30)的影响是显著的。加热驱动装置的、也即是加热线圈的热响应时间,比后向散射光的相位变化要慢,因此,其作用效果如同一个低频带通滤波器。后向散射光的相位变化得太快,以致加热驱动装置来不及响应,因此,这种相位变化被加热驱动装置忽略了。如果采用差频稳定装置,或者具有更快响应时间的加热驱动装置,则可以使用分离式低频带通滤波器。这可以放置在光强测量装置和对光强测量中的差值响应的装置之间的回路中,在此情况中对光强测量中的差值响应的装置是加热驱动装置。图5示出了一种激光干涉仪,它具有能提供双频激光光束71的激光源70。偏振片72阻挡振荡频率模(偏振的)之一沿着激光光路74继续传输。偏振片72与四分之一波片73一起构成了一种光学隔离器,它阻止后向散射光返回激光源以及由此引起的不稳定。偏振的单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克·阿德里安·文森特·查普曼,威廉·欧内斯特·李,史蒂芬·马克·安古德,雷蒙·约翰·钱尼,
申请(专利权)人:瑞尼斯豪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