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3850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包括:医护活动区间,其包括医护通道和各个诊疗方舱;病患隔离区间,其包括病患通道和各个隔离方舱;所述隔离方舱包括初诊隔离方舱、重症隔离方舱和轻症隔离方舱以及痊愈观察方舱;所述初诊隔离方舱的入口通道连接病患入口,其另一侧设有分别通向所述重症隔离方舱和轻症隔离方舱的的出口;所述重症隔离方舱的出口与所述轻症隔离方舱的另一入口连通;所述轻症隔离方舱的出口与所述痊愈观察方舱的入口连通;所述痊愈观察方舱的出口与设于所述病患入口旁的病患出口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医护活动区间和病患隔离区间,从而实现医护人员和病患单独的活动区间,有效避免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的问题。染的问题。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 舱布局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是一个多种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会瞬时造 成大量人员伤亡,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面 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现有卫生急救装备达不到医疗救援集成化、规模化 和体系化的要求,方舱医院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0003]方舱医院,在野战条件下以医疗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病房单元、生 活保障单元及运力等为主要组成,依托成套的装备保障完成伤员救治等任 务。
[0004]但是传统的方舱医院的布局并不利于对医护人员保护,患者与医护人 员之间常常存在共用通道的问题引起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的问题;同时其 不具备分明的诊疗分区,存在病房内的感染问题。
[0005]基于上述原因,迫切需要设计一种克服上述问题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 方舱布局结构。
[0006]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了移动式医患分 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通过设置医护活动区间和病患隔离区间,从而实现 医护人员和病患单独的活动区间,有效避免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的问题。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9]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包括:
[0010]医护活动区间,其包括医护通道和各个诊疗方舱;
[0011]病患隔离区间,其包括病患通道和各个隔离方舱;
[0012]所述隔离方舱包括初诊隔离方舱、重症隔离方舱和轻症隔离方舱以及 痊愈观察方舱;所述初诊隔离方舱的入口通道连接病患入口,其另一侧设 有分别通向所述重症隔离方舱和轻症隔离方舱的的出口;所述重症隔离方 舱的出口与所述轻症隔离方舱的另一入口连通;所述轻症隔离方舱的出口 与所述痊愈观察方舱的入口连通;所述痊愈观察方舱的出口与设于所述病 患入口旁的病患出口连通;
[0013]各个隔离方舱均通过一医患共用通道连接一诊疗方舱,所述诊疗方舱 与设于所述病患入口的对侧的医护入口连通。
[0014]如上所述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中,所述医护活动区 间包括:
[0015]医护通道一和诊疗方舱A;
[0016]所述医护通道一的一端与所述医护入口处连接,另一端与诊疗方舱A 的出入口连
通;所述诊疗方舱A与所述初诊隔离方舱通过医患共用通道连 通;
[0017]医护通道二和诊疗方舱B、诊疗方舱C、诊疗方舱D;
[0018]所述医护通道二的一端与所述医护入口处连接,其另一端设有三处出 口,各处出口分别通过一连接通道分别与诊疗方舱B、诊疗方舱C、诊疗方 舱D连通;诊疗方舱B、诊疗方舱C、诊疗方舱D分别通过一医患共用通道 与重症隔离方舱、轻症隔离方舱以及痊愈观察方舱连通。
[0019]如上所述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中,各个治疗方舱分 别包括医患共用区间和医护区间;
[0020]所述医患共用区间和医护区间的入口处设有隔离门以及识别验证装 置。
[0021]如上所述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中,所述医患共用区 间为B超诊疗室、手术室、急救室和医护工作区域;
[0022]所述医护区间包括医护休息区域和值班区域。
[0023]如上所述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中,各个隔离方舱之 间的通道出入口处均设有识别验证装置。
[0024]如上所述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中,所述识别验证装 置为密码识别或刷卡识别的电子锁。
[0025]如上所述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中,所述医护入口设 有一级消毒间、更衣室、二级消毒间;其中,
[0026]所述一级消毒间两个,各侧的一级消毒间分别对应所述医护通道一和 医护通道二的入口连通;
[0027]所述一级消毒间、更衣室、二级消毒间依次连通。
[0028]如上所述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中,所述病患入口和 病患出口接邻设置;二者中间设有密封隔墙;
[0029]如上所述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中,各个隔离方舱内 均设有多个小型隔间,各个小型隔间内分布若干张病床。
[0030]如上所述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中,所述诊疗方舱和 各个隔离方舱的通风系统分别单独设置。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0032]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通过设置医护活动区间 和病患隔离区间,有效将二者分离,避免其共用同一通道引起的交叉感染 的问题发生;
[0033]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各个诊疗方舱负责对应的 隔离方舱,使医护人员之间工作有序开展,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感染;
[0034]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医护入口和病患出入口分 设为相对的两个方向,同样降低医护人员和病患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0035]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所述诊疗方舱和各个隔离 方舱的通风系统分别单独设置,避免通过通风设置导致的传染源。
[0036]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 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 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 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的布局示意图;
[0039]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诊疗方舱A的布局示意图;
[0040]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初诊隔离方舱的布局示意图;
[0041]附图标记说明:
[0042]11、初诊隔离方舱;12、重症隔离方舱;13、轻症隔离方舱;14、 痊愈观察方舱;15、病患入口;16、病患出口;17、医护入口;171、 一级消毒间;172、更衣室;173、二级消毒间;18、密封隔墙;
[0043]21、医护通道一;22、诊疗方舱A;23、医患共用通道;221、医 患共用区间;222、医护区间;
[0044]31、医护通道二;32、诊疗方舱B;33、诊疗方舱C;34、诊疗方 舱D;
[0045]41、隔离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 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 方舱布局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47]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包括:
[0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医护活动区间,其包括医护通道和各个诊疗方舱;病患隔离区间,其包括病患通道和各个隔离方舱;所述隔离方舱包括初诊隔离方舱(11)、重症隔离方舱(12)和轻症隔离方舱(13)以及痊愈观察方舱(14);所述初诊隔离方舱(11)的入口通道连接病患入口(15),其另一侧设有分别通向所述重症隔离方舱(12)和轻症隔离方舱(13)的的出口;所述重症隔离方舱(12)的出口与所述轻症隔离方舱(13)的另一入口连通;所述轻症隔离方舱(13)的出口与所述痊愈观察方舱(14)的入口连通;所述痊愈观察方舱(14)的出口与设于所述病患入口(15)旁的病患出口(16)连通;各个隔离方舱均通过一医患共用通道(23)连接一诊疗方舱,所述诊疗方舱与设于所述病患入口(15)的对侧的医护入口(17)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医患分隔型方舱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医护活动区间包括:医护通道一(21)和诊疗方舱A;所述医护通道一(21)的一端与所述医护入口(17)处连接,另一端与诊疗方舱A的出入口连通;所述诊疗方舱A与所述初诊隔离方舱(11)通过医患共用通道(23)连通;医护通道二(31)和诊疗方舱B(32)、诊疗方舱C(33)、诊疗方舱D(34);所述医护通道二(31)的一端与所述医护入口(17)处连接,其另一端设有三处出口,各处出口分别通过一连接通道分别与诊疗方舱B(32)、诊疗方舱C(33)、诊疗方舱D(34)连通;诊疗方舱B(32)、诊疗方舱C(33)、诊疗方舱D(34)分别通过一医患共用通道(23)与重症隔离方舱(12)、轻症隔离方舱(13)以及痊愈观察方舱(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玉燕田宝娟文淑会赵兰夫葛顺楠张兴业蒙琼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