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3712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其中,包含气管导管,所述气管导管的管壁内设有第一喷雾管、第二喷雾管、气囊充气管;所述气管导管下端设有包裹于所述气管导管管壁外并与所述气囊充气管连接的气囊、分别设置于所述气囊上下方和气管导管管壁内外的第一喷雾管开口、第二喷雾管开口,所述第一喷雾管开口与所述第二喷雾管开口处管腔内均设有特殊结构的喷雾头;所述气管导管上端的管壁外设有连接所述气囊充气管引出的气囊充气阀、所述第一喷雾管引出的第一喷雾管注射器接口、所述第二喷雾管引出的第二喷雾管注射器接口,与所述气囊充气阀一体设计有气囊压力显示计。充气阀一体设计有气囊压力显示计。充气阀一体设计有气囊压力显示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
[0001]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
[0003]
技术介绍

[0004]气管导管是建立人工气道必要条件,临床上主要用于需要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治疗病人,呼吸功能衰竭需要进行呼吸支持治疗的病人等情况。但是气管插管对病人也是一种伤害刺激,因气管导管对气管的刺激,常会引起病人躁动、呛咳、严重的会引起剧烈的血流动力学波动,这些气管插管反应对病人的恢复是极其不利的,尤其是那些既往有心肺疾病的病人,严重时可能因这类过度的应激反应导致病人病情恶化甚至发生生命意外。消除这些反应的方法可以是静脉内全身使用麻醉药,镇静药,肌松药等,但这些药物本身对呼吸、循环和运动系统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麻醉病人苏醒拔管的前提是这些药物被机体代谢清除,药物对机体呼吸、循环和运动系统的抑制作用消除后,气管拔管才能安全完成。因此,气管插管反应常是无法避免的过程。
[0005]气管内粘膜使用局部麻醉药是消除气管插管反应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目前尚无能够持续,按需,随时进行气管内粘膜麻醉用药的类似装置,多采取气管插管前经环甲膜穿刺注入局麻药或经声门使用喷雾管喷入局麻药等方法,这类方法的问题在于损伤大,操作困难,而且随插管时间延长,局部麻醉作用消失,无法再次用药。
[0006]气管插管反应包括病人躁动、呛咳、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表现,直接原因是气管导管对气管内黏膜的接触刺激,因为气管内黏膜分布有丰富的交感神经末梢,因此,气管内黏膜受物理刺激便会引起强烈的交感系统兴奋,这属于机体的过度应激反应,如果控制不佳,会给病人造成伤害,尤其是原有心肺系统疾病史的,严重者可能发生呼吸循环意外事件;而消除气管插管反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气管内黏膜局部使用局麻药,局部用药可只在发生刺激反应的气管导管和气管内黏膜之间产生药物作用,对全身的呼吸、循环系统几乎没有影响,因此是消除气管插管反应最理想和安全的方法,而雾化用药是保证气管内黏膜能被局麻药完全覆盖到,并产生充分有效局部麻醉的最好方法;接受气管插管治疗的病人,有时因夹杂某些特殊疾病和特殊危急情况,需要紧急治疗。支气管内直接用药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如哮喘病人哮喘发作时使用止喘药,休克病人使用血管活性药等。
[0007]目前有介绍的可喷雾气管导管是一种可以经特殊气管导管外壁开口的喷雾管,进行气管内雾化给药的医疗装置,使用方法为在该气管导管喷雾管引出的注药接头处连接喷雾器,通过喷雾器将雾化的药物经喷雾管远端的开口送出雾化药液,若连接注射器推注则无法产生雾化效应,因此,这类导管在使用中仍显不便;具有气管和支气管内分别给药功能的气管导管目前尚未有此类产品和类似产品介绍。
[0008]授权公告号CN201618280U的技术专利提供了侧壁可喷雾气管导管,该喷雾管的开口是在气管导管气囊上下方分别设计的三个微孔,虽然通过连接的注射器加压推注可产生雾化效应,但这些微孔直接开口于导管壁外,在气管插管时极易被气管内粘性分泌物堵塞,因此,实际使用中难以保证整个过程能有可靠的雾化效应;申请公布号CN110368564A的专利技术专利提供了外壁可喷注气管导管,该申请存在的问题包括:1.该技术方案的喷注管开口也设计成一个,该开口虽然也是渐细的结构,但连接注射器加压推注很难产生雾化效果,需借助喷雾器才能达成雾化效应,因此使用受限且不方便;2.该喷注管开口细窄,也是正对气管导管管壁外,因此其开口也极易被气管内粘性分泌物堵塞;目前尚无在同一气管导管上除正常的通气功能外,同时具有气管内喷雾用药、支气管内喷雾用药及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的产品或产品介绍。
[0009]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气管插管对病人的气管刺激后常会引起病人躁动、呛咳、严重的会引起剧烈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在气管导管管壁内设有两根喷雾管(第一喷雾管和第二喷雾管),在气管导管下端气囊上方和气管导管末端管腔内做分别向管壁外和管腔内的开口,开口的下缘管壁部分做弧形坡面或球形凸起处理,气管导管管壁上第一喷雾管开口处以上的第一喷雾管开口端,气管导管管壁上第二喷雾管开口处以上的第二喷雾管开口端,其方向与管壁呈偏向上的水平,将开口端处作带有弧面的扁锥形,锥形的喇叭口向导管下方,在第一喷雾管或第二喷雾管内,开口处上方1mm以上的距离设有特殊结构的喷雾头,由于有该喷雾头,可不借助喷雾器而直接使用注射器便可简单达成喷雾用药效果的;喷雾头特殊位置的设计,还能够避免因喷雾头因开口直接朝向气管导管壁外,被气管内粘性分泌物将其堵塞的问题,并有效保证喷雾用药不会因喷雾口被气管内黏液堵塞而影响使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导致的缺陷。
[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其中,包含气管导管,所述气管导管的管壁内设有第一喷雾管、第二喷雾管、气囊充气管;所述气管导管下端设有包裹于所述气管导管管壁外并与所述气囊充气管连接的气囊、设置于所述气囊两侧的第一喷雾管开口、第二喷雾管开口,所述第一喷雾管开口与所述第二喷雾管开口处内均设有特殊结构的喷雾头;所述气管导管上端的管壁外设有引出的连接所述气囊充气管的带有气囊压力显示计的气囊充气阀、连接所述第一喷雾管的第一喷雾管注射器接口、连接所述第二喷雾管的第二喷雾管注射器接口。
[0012]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其中,所述第一喷雾管为气管内喷雾管,所述第二喷雾管为支气管内喷雾管。
[0013]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其中,所述第一喷雾管的开口端设置于所述气囊上方1厘米以上距离范围内的所述气管导管外壁,所述第一喷雾管的开口端与所述第
一喷雾管和所述第一喷雾管注射器接口连通,所述喷雾头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喷雾管开口的所述第一喷雾管内,所述第一喷雾管的开口端朝向所述气管导管管壁外即垂直向,所述第一喷雾管的开口远端下缘管壁面下压呈弧形,上缘即为开放的所述第一喷雾管的出口,该出口与所述气管导管管壁呈水平向,出口部的形状为尖向上的扁锥形,尖与上方的所述第一喷雾管连通;所述第二喷雾管的开口端设置于所述气囊下方的所述气管导管的管腔内部,所述第二喷雾管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喷雾管引出的所述第二喷雾管注射器接口连通,所述喷雾头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喷雾管出口的所述第二喷雾管内,所述第二喷雾管的出口端在所述气管导管靠近末端的管腔内壁做垂直向或斜向下的开口,开口的上缘与所述第二喷雾管的底部为所述第二喷雾管的出口,所述第二喷雾管的出口端也与所述气管导管管壁水平向,所述第二喷雾管的出口端呈尖向上的扁锥形。
[0014]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其中,所述喷雾头其喷雾口部分为整个管道最细的出液口,该喷雾口面距所述第一喷雾管或所述第二喷雾管的开口处内大于1毫米。
[0015]上述的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其中,所述喷雾头的结构呈尖向上翘的锥形,使其直径明显小于所述第一喷雾管或所述第二喷雾管的直径,尖朝向所述气管导管下端,底朝向所述气管导管上端,上翘的所述喷雾头其喷雾口部分为整个管道最细的出液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包含气管导管,所述气管导管的管壁内设有第一喷雾管、第二喷雾管、气囊充气管;所述气管导管下端设有包裹于所述气管导管管壁外并与所述气囊充气管连接的气囊、设置于所述气囊两侧的第一喷雾管开口、第二喷雾管开口,所述第一喷雾管开口处内与所述第二喷雾管开口处内均设有特殊结构的喷雾头;所述气管导管上端的管壁外设有连接所述气囊充气管引出的带有气囊压力显示计的气囊充气阀、连接所述第一喷雾管的第一喷雾管注射器接口、连接所述第二喷雾管的第二喷雾管注射器接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雾管为气管内喷雾管,所述第二喷雾管为支气管内喷雾管。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雾管的开口端设置于所述气囊上方1厘米以上距离范围内的所述气管导管外壁,所述第一喷雾管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一喷雾管引出的所述第一喷雾管注射器接口连通,所述喷雾头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喷雾管开口内的所述第一喷雾管内;所述第二喷雾管的开口端设置于所述气囊下方的所述气管导管的管腔内部,所述第二喷雾管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喷雾管引出的所述第二喷雾管注射器接口连通,所述喷雾头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喷雾管开口的所述第二喷雾管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头其喷雾口部分为整个管道最细的出液口,该喷雾口面距所述第一喷雾管或所述第二喷雾管的开口处内大于1毫米。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头的结构呈尖向上翘的锥形,尖朝向所述气管导管下端,底朝向所述气管导管上端。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双喷雾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头以圆形膜样封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岚傅国强宋建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