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湿软土地基自排水强夯处理方法及自排水强夯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地基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湿软土地基自排水强夯处理方法及自排水强夯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应用于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对于湿软土地基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换填法、强夯法、桩法(如粉喷桩、砂石桩、木桩等)、排水固结法(如堆载预压法、真空
‑
堆载联合预压法)、动力排水固结法(如塑料排水板+强夯+堆载预压法、高真空击密法等)。
[0003]其中降水动力固结法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为先插入竖向降水管进行真空降水,降水到一定深度后拔管进行强夯,强夯后重复以上步骤反复插管降水、拔管和强夯完成地基加固。
[0004]申请人在长期施工中发现采用该方法多次夯击后,地基夯坑中蓄存的孔隙水会极大消耗夯锤的动能,不仅影响整体夯击质量,四处飞溅的孔隙水还会影响夯坑周侧土体的含水率,也会进一步导致孔隙水进一步复渗,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把控;即使增加插管抽水频次,又会增加工作量,延长两遍夯击之间的间歇期,极大降低施工效率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软土地基处理用自排水强夯设备,包括夯锤(1)、用于起吊所述夯锤(1)的起吊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夯锤(1)底部间隔设有夯击板(3),所述夯击板(3)与所述夯锤(1)之间连接有弹性复位件(4),所述夯击板(3)上固接有套设在所述夯锤(1)下部周侧的防护筒(31);所述夯击板(3)上贯穿开设有多个透水孔(32),所述夯击板(3)远离所述夯锤(1)的一侧设置有耐冲击过滤机构,所述夯击板(3)于所述透水孔(32)靠近所述夯锤(1)的一侧设有防倒流结构;所述夯锤(1)底部开设有储水槽(11),所述储水槽(11)内滑动设置有活塞(12),所述活塞(12)上固接有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夯击板(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储水槽(11)槽底壁处空腔连通的汲水管(13),所述汲水管(13)靠近所述夯击板(3)一端的周侧开设有多个汲水孔(14);所述夯锤(1)上设置有与所述储水槽(11)槽底壁处空腔连通且避免流体倒流至所述储水槽(11)中的外排水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软土地基处理用自排水强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水机构包括设在所述储水槽(11)底壁且延伸至所述夯锤(1)外壁外部的排水管(15),所述排水管(15)上设置有单向阀(16),所述单向阀(16)仅允许流体在所述排水管(15)内朝远离所述夯击板(3)的方向流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软土地基处理用自排水强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倒流结构包括固接在所述夯击板(3)靠近所述夯锤(1)一侧的水位筒(33),所述水位筒(33)与所述透水孔(32)同轴且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软土地基处理用自排水强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筒(33)远离所述夯击板(3)的一端内侧固接有两端开口的锥型软胶套(34),所述锥型软胶套(34)扩口端固接在所述水位筒(33)内壁上、收口端指向所述夯锤(1),且初始状态下,所述锥型软胶套(34)收口端闭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软土地基处理用自排水强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夯锤(1)与所述夯击板(3)之间设置有多个固接在所述夯锤(1)和/或所述夯击板(3)上的传载柱(51);当所述传载柱(51)与所述夯锤(1)或所述夯击板(3)相抵,或者相对的两个所述传载柱(51)相抵时,所述弹性复位件(4)未超过形变极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软土地基处理用自排水强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夯击板(3)上固接有多个用于连接相邻两所述传载柱(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磊,周国安,王泽希,赵鹏飞,杨勇,胡新华,易三美,明心凯,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中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