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及集成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13448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及集成冷却系统,包括模组框架、电池组和电机同步控制器,所述模组框架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安装槽,所述电池组位于安装槽的内腔,所述模组框架的内部开设有水槽,所述模组框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水箱。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传动柱上下运动带动密封板上下运动,密封板带动挡板上下运动,挡板带动导向块在导向槽的内腔滑动,从而达到循环冷却的目的,使电池组能够始终保持恒温状态,使得该动力电池模组及集成冷却系统具备散热效率高的优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传动柱和搅拌叶的上下运动,能够加速水体的冷却,便于水体对电池组进行降温,避免电池组温度过高,从而诱发隐患。从而诱发隐患。从而诱发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及集成冷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为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及集成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力电池即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多指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提供动力的蓄电池,其主要区别于用于汽车发动机启动的启动电池,多采用阀口密封式铅酸蓄电池、敞口式管式铅酸蓄电池以及磷酸铁锂蓄电池。
[0003]授权公开号为CN106025426A所公开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冷却装置,包括散热装置和填充有相变材料的相变材料容器,相变材料容器位于散热装置与动力电池模组之间。当动力电池模组在低功耗下工作时,环境温度不会有较大程度的升温,不需要开启散热装置,相变材料吸收由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当动力电池模组在高功耗下工作时,动力电池工作的环境温度会快速升高,相变材料的吸热不能满足要求,开启散热装置,使动力电池模组内的温度尽快散出,降低安全隐患。本方案提供的动力电池模组冷却装置通过散热装置与相变材料的配合实现对锂离子电池工作环境温度的调节,有效降低由于锂离子电池工作环境温度过高高带来的安全隐患。
[0004]其仅仅指出通过散热装置与相变材料的配合配合实现散热,但是并未公开具体技术方案内容,无法本申请作出任何启示,且对于目前的动力电池模组在运作时会产生热量,必须对电池进行降温时保证其运行安全性,因此需要用到冷却系统,然后现有的冷却系统并不完善,大多采用风扇进行散热,而风扇在对电池进行散热时效率不高,从而导致电池的热量无法及时的散发出去,造成电池温度过高,不仅容易诱发电池短路,而且严重时还可能会引发火灾,进而危害到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及集成冷却系统,具备散热效率高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冷却系统并不完善,大多采用风扇进行散热,而风扇在对电池进行散热时效率不高,从而导致电池的热量无法及时的散发出去,造成电池温度过高,不仅容易诱发电池短路,而且严重时还可能会引发火灾,进而危害到驾驶员生命安全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及集成冷却系统,包括模组框架、电池组和电机同步控制器,所述模组框架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安装槽,所述电池组位于安装槽的内腔,所述模组框架的内部开设有水槽,所述模组框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水箱,所述水箱内腔的顶部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水箱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模组框架的内部开设有腔体;所述腔体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腔体的一侧设置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一侧依次贯穿腔体和挡板并延伸至挡板的内腔,所述密封板的表面与挡板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水箱顶部的前侧与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电机一,所述电机一的输出轴贯穿至空
腔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底端通过轴承与空腔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套,所述空腔的内腔设置有电机二,所述电机二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电机二的表面分别与两个螺套固定连接,所述电机二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传动柱,所述传动柱远离电机二的一端贯穿至密封板的左侧,所述传动柱通过轴承与密封板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柱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搅拌叶;所述调节机构包含有固定连接于水箱内腔顶部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内腔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传动框,所述传动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齿牙,所述固定框的内腔且位于滑槽的底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齿轮,所述齿轮与齿牙相啮合,所述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风板,所述固定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马达,所述马达的输出轴贯穿固定框并与齿轮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水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风扇,所述风扇的出风管贯穿至水箱的内腔。
[0008]优选的,所述水箱内腔的左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侧通过轴承与传动柱转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搅拌叶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形状为方形。
[0010]优选的,所述模组框架的背表面设置有水泵一,所述水泵一的出水管与水槽相连通,所述水泵一的进水管连通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数量为三个,所述导水管远离水泵一的一端与水箱相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模组框架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过滤箱,所述过滤箱的背表面连通有回水管,所述回水管的数量为三个,所述回水管远离过滤箱的一端与水箱相连通。
[0012]优选的,所述过滤箱的正表面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数位为三个,所述模组框架的正表面设置有水泵二,所述水泵二的出水管与排水管相连通,所述水泵二的进水管与水槽相连通。
[0013]优选的,所述过滤箱的内腔设置有填料,所述填料的一侧设置有鹅卵石层,所述过滤箱顶部的前侧与后侧均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通风孔,所述电机同步控制器位于水箱背表面的顶部,所述电机同步控制器与水箱固定连接,所述水槽内腔的底部设置有温度感应模块。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通过传动柱上下运动带动密封板上下运动,密封板带动挡板上下运动,挡板带动导向块在导向槽的内腔滑动,从而达到循环冷却的目的,使电池组能够始终保持恒温状态,使得该动力电池模组及集成冷却系统具备散热效率高的优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传动柱和搅拌叶的上下运动,能够加速水体的冷却,便于水体对电池组进行降温,避免电池组温度过高,从而诱发隐患,解决了现有的冷却系统并不完善,大多采用风扇进行散热,而风扇在对电池进行散热时效率不高,从而导致电池的热量无法及时的散发出去,造成电池温度过高,不仅容易诱发电池短路,而且严重时还可能会引发火灾,进而危害到驾驶员生命安全的问题。
[0015]2、本专利技术通过风扇的设置,能够对水箱内部的水体进行降温,便于水体的循环使用,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通过限位槽与限位块的配合使用,能够对传动柱和搅拌叶的位置起到限定作用,使得传动柱与搅拌叶运动的更加稳定,通过通孔的设置,能够减少水体对
搅拌叶的阻力,便于搅拌叶对水体进行翻滚,通过水泵一和导水管的配合使用,能够将水箱内部的水体引导至水槽的内部,从而便于水体对电池组进行降温,通过回水管的设置,能够便于将过滤箱过滤后的水体输送至水箱的内部进行冷却,使水体能够循环使用,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通过排水管和水泵二的配合使用,能够方便将内部的水体排至过滤箱的内部,从而方便对水体进行降温,通过填料、鹅卵石层和通风孔的配合使用,能够对水体进行过滤并且当水体穿过鹅卵石层时,能够加速水体的冷却,散热孔能够将鹅卵石层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水箱结构的立体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过滤箱结构的立体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模组框架结构的立体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局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固定框结构的立体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图6中A的局部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及集成冷却系统,包括模组框架(1)、电池组(2)和电机同步控制器(31),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框架(1)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安装槽(9),所述电池组(2)位于安装槽(9)的内腔,所述模组框架(1)的内部开设有水槽(3),所述模组框架(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水箱(6),所述水箱(6)内腔的顶部设置有调节机构(13),所述水箱(6)的内部开设有空腔(14),所述模组框架(1)的内部开设有腔体(21);所述腔体(21)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导向槽(22),所述导向槽(22)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导向块(23),所述导向块(2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24),所述腔体(21)的一侧设置有密封板(25),所述密封板(25)的一侧依次贯穿腔体(21)和挡板(24)并延伸至挡板(24)的内腔,所述密封板(25)的表面与挡板(24)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水箱(6)顶部的前侧与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电机一(15),所述电机一(15)的输出轴贯穿至空腔(14)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螺纹杆(16),所述螺纹杆(16)的底端通过轴承与空腔(14)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16)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套(17),所述空腔(14)的内腔设置有电机二(18),所述电机二(18)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电机二(18)的表面分别与两个螺套(17)固定连接,所述电机二(18)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传动柱(19),所述传动柱(19)远离电机二(18)的一端贯穿至密封板(25)的左侧,所述传动柱(19)通过轴承与密封板(25)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柱(19)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搅拌叶(20);所述调节机构(13)包含有固定连接于水箱(6)内腔顶部的固定框(131),所述固定框(131)内腔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32),所述滑槽(132)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133),所述滑块(13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传动框(134),所述传动框(13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齿牙(135),所述固定框(131)的内腔且位于滑槽(132)的底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若干个等间距分布的齿轮(136),所述齿轮(136)与齿牙(135)相啮合,所述齿轮(13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风板(137),所述固定框(13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元华杨沿平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