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膜两用的极片条形间隔预锂化方法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制造
,尤其涉及锂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锂膜两用的极片条形间隔预锂化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由于比能量高、体积小和循环寿命长的优势,成为应用范围最广的二次电池之一。随着电子设备、电动车等大功率、高能量设备的不断发展,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需求越来越高。
[0003]目前已证实通过在极片上进行覆锂可以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常规锂电池需补锂量一般在1
‑
2微米,但实际生产中并无法生产如此薄的金属锂箔。据悉,目前生产的最薄锂箔在4
‑
5微米左右,而且是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作为载体(支撑膜)的锂膜。因此,直接应用于电池中进行补锂时存在金属锂过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锂膜两用的极片条形间隔预锂化方法和装置,通过该方法和装置可以将4
‑
5微米厚度的锂膜条形间隔的转移到两卷电池极片上,在每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膜两用的极片条形间隔预锂化方法,包括:提供两卷锂膜和两卷极片;将第一锂膜的锂层侧和第二锂膜的锂层侧与第一极片相对设置;使用滚压辊具有凹凸形状的辊压装置进行第一次辊压,辊压后第一锂膜和第二锂膜上的锂层与滚压辊凸部对应的部分转移到第一极片上,而与滚压辊凹部对应的部分仍然留在第一锂膜和第二锂膜上,从而第一锂膜和第二锂膜分别成为第一条状锂膜和第二条状锂膜;将第一条状锂膜和第二条状锂膜的锂层侧与第二极片相对设置,使用辊压装置进行第二次辊压,使得第一条状锂膜和第二条状锂膜上的锂层全部转移到第二极片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膜两用的极片条形间隔预锂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锂膜为具有支撑膜、锂层厚度为3
‑
20微米的超薄金属锂膜。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膜两用的极片条形间隔预锂化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次辊压采用上滚压辊和下滚压辊进行,上滚压辊和下滚压辊中至少一个具有凹凸形状;第二次辊压采用具有圆柱面的滚压辊进行辊压。4.一种锂膜两用的极片条形间隔预锂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锂膜放卷组件,所述锂膜放卷组件包含第一锂膜放卷组件和第二锂膜放卷组件,用于第一锂膜和第二锂膜的放卷;第一极片放卷组件,用于第一极片的放卷;位于锂膜放卷组件和第一极片放卷组件下游的第一辊压装置,所述第一辊压装置包含上滚压辊和下滚压辊,上滚压辊和下滚压辊中至少一个滚压辊的工作区域具有条形间隔且至少一个滚压辊的轴承座固定安装,上滚压辊和下滚压辊之间具有可以使第一锂膜、第一极片和第二锂膜穿过且可以调整的间隙,用于第一锂膜、第一极片和第二锂膜的第一次辊压;位于第一辊压装置下游的第一锂膜剥离装置,用于将第一次辊压后的第一锂膜、第一极片和第二锂膜剥离,形成条形间隔预锂化的第一极片、第一条状锂膜和第二条状锂膜;第一极片收卷组件,用于条形间隔预锂化的第一极片的收卷;第二极片放卷组件,用于第二极片的放卷;第二辊压装置,包含上滚压辊和下滚压辊,上滚压辊和下滚压辊之间具有可以使第一条状锂膜、第二极片和第二条状锂膜穿过且可以调整的间隙,用于第一条状锂膜、第二极片和第二条状锂膜的第二次辊压,将第一条状锂膜和第二条状锂膜上的条状锂层转移复合到第二极片上;位于第二辊压装置下游的第二锂膜剥离装置,用于将第二次辊压后的第一条状锂膜、第二极片和第二条状锂膜剥离,形成条形间隔预锂化的第二极片、第一支撑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大志,程滋平,刘慧芳,陈强,牟瀚波,吴春敢,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能锂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