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及其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以及该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可以实现单相或三相绝缘电缆直接和开关柜的进出线套管、电缆分支箱的穿墙套管连接,为开关柜和电缆分支箱提供全绝缘的安全线路,在电网中使用广泛。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通常连接电缆和设备套管的金属件是有外包处理的,并对电场分布状态予以了全面考虑,主体绝缘内部以及外部均设置了半导体电屏蔽层,从而有效回避了诸如导体连接处电场畸变、电缆绝缘轴向收缩以及切割电缆绝缘反应力锥等难题。现有的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通常包括外屏蔽层、中间绝缘层、内屏蔽层、双头螺栓、绝缘塞及其塞盖、容性测试点、接地孔、压接端子以及电缆适配器等部件。
[0003]目前,国内制造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公司多以仿制为主,无法达到产品革新的要求。国内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相关企业对于35kV可分离连接器分析与设计都停留在较低仿真阶段,并未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去考虑产品的设计开发。例如于2013年11月20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02142623 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仅公开了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及采用该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扩展方法,并未涉及该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设计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从材料、电磁、结构、温度场耦合的角度去系统地研究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产品设计开发原理,以提升产品的使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用三元乙丙橡胶作为制作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原材料;步骤2、根据三元乙丙橡胶材料弹性模量值,建立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三维仿真模型,通过界面压力仿真计算,合理选择过盈量范围;步骤3、通过橡胶/XLPE双层介质界面击穿特性试验,提出界面压力与界面击穿场强的关系,指导电场优化设计;步骤4、根据时
‑
温等效原理,研究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绝缘的永久形变率和使用寿命的关系;步骤5、根据三元乙丙橡胶材料介电性能测量结果,基于ANSYS电场仿真软件,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得出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最佳电场优化后的结构设计方案;步骤6、建立三维仿真模型,研究界面缺陷存在时对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界面电场分布的影响,核实并改进电场优化结构;步骤7、根据弹塑性力学方程,研究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扩张形变规律,根据材料特性和力学形变公式,将扩张后的连接器最优电场结构进行撤力结构恢复到生产尺寸;步骤8、设计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应力锥组件、内外屏蔽结构,优化电场分布;步骤9、进行产品开模及试模,完成公司内验证试验后,进行型式试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对于400mm2截面电缆,确定: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中所采用的应力锥组件与电缆绝缘之间的参考过盈量为1.3mm;应力锥组件与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本体之间的参考过盈量为1.4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对于400mm2截面电缆,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本体的最大电场为3.5kV/mm,位于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内屏蔽过渡圆弧处;电缆绝缘上的最大电场为4.73k V/mm,位于应力锥组件根部与电缆绝缘的交界面上;电缆绝缘与应力锥组件交界面的最大切向场强为
‑
0.57kV/mm,位置与电缆绝缘最大电场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对工作电压45kV和耐压电压117kV电压下的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电场强度分布进行计算,同时还分析了三元乙丙橡胶热处理与否对连接器电场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工作电压下,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内部最大电场强度为4.9kV/mm左右,位于应力锥组件与电缆绝缘的交界面上,其值远小于绝缘击穿场强;工作电压下,界面轴向电场的最大值位于底部应力锥组件端部,但值仍小于规定的最大轴向电场值2kV/mm,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在最大工作电压下可以安全运行;耐压试验电压下,35kV屏蔽型可分离连接器内部最大电场强度值为12.9kV/mm左右,位于交联聚乙烯层,其值仍小于绝缘击穿场强;耐压试验电压下,界面轴向电场的最大值位于底部应力锥组件端部,以及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松,陆晓波,范永生,孙琦淼,董邦伟,倪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捷锦电力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