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成型浇注系统设计方法,包括:对导入Moldflow软件的注塑件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及修复,调用浇口位置模块对浇口数目设置为1、2、4进行分析,根据流动阻力指示器结果、产品结构和使用要求,对分析结果中的浇口位置进行进胶设计合理性判断,观察可视化的充填过程,结合注塑模具结构设计目标制定不同的浇注系统方案,调用填充模块进行分析,对不同浇注系统方案中熔体的填充时间、速度/压力切换时的压力、流动前沿温度、剪切速率(体积)、壁上剪切应力、锁模力(XY图)、填充末端压力、熔接线等进行比较,得出优化后的浇注系统方案,为注塑件浇注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手段。验手段。验手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成型浇注系统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成型
,具体地说是一种注塑成型浇注系统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塑料成型生产中,塑件从设计到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为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及提升塑件质量,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使用模流分析技术对塑件制品设计、塑料模具设计以及注塑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模拟模具注塑过程,得出塑料熔体的温度场、压力场和速度场的分布情况,从而完善模具设计方案,减少试模次数,降低模具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
[0003]现有一注塑件,如图2所示,包括内层和外壳,平均壁厚为3mm,壳体上方为一平面,平面上围绕中心轴均匀分布有4个通孔,平面中心设置有一圆柱凸台,内层内腔固定设置有竖直连接的柱体,从凸台上端面到柱体下端面内部贯穿有通孔,围绕柱管设置有十字加强筋;塑件外观质量要求不能有明显熔接线、喷流痕、缩痕和毛边等缺陷;塑件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要求,不能有太大的变形要保证装配。
[0004]注塑模具设计中浇注系统是最重要的一环,塑料熔体在高压下贯穿浇注系统快速进入模具型腔,浇口的形式和数量、进料方式和位置设计的好坏将大大影响塑料外观、内部质量、尺寸精度以及成型周期长短。运用MoldFlow软件中浇口位置模块、成型窗口模块、填充模块对注塑件进行了注射成型模拟分析,计算从熔体从注射位置到零件逐渐增加的流动前沿,继续到达速度压力切换点,预测填充过程出现的问题,对浇注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优化浇注系统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注塑成型浇注系统设计方法,是建立在采用Moldflow软件平台上的一套浇注系统优化设计方法,提高了塑件的成型质量。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采用Solidworks建模软件为塑件建立3D模型,输出为.igs格式,经CAD Doctor预处理,修复塑体模型缺陷。
[0008]在Moldflow平台创建工程,导入Moldflow中进行双层面网格划分,对划分完毕的网格进行统计,并与模型分析要求进行比对。
[0009]优选的,对整个模型定义网格密度的值为1/2塑件平均厚度,纵横比的推荐最大值为8,匹配百分百应大于85%。
[0010]进一步地,网格统计结果不符合模型分析要求的,需进行网格缺陷诊断并进行网格缺陷修复,将质量优化达到Moldflow分析标准的方案保存并命名为方案0。
[0011]进一步地,在任务视窗的材料菜单中指定材料,选用流动性能好,温度变化对于熔体粘度的改变小,冲击强度较高,化学稳定性和电性能优良等性能的材料。
[0012]进一步的,制定比对目标,分析时采用n点进胶形式,包括:1点、2点、4点;比对方案设定为3种,重复3个方案0命名为方案11、方案21和方案31。
[0013]打开方案11,在分析类型中调用浇口位置模块,不预设任何浇口位置进行分析,对分析参数中浇口数目的设定为单浇口形式,分析出的最佳浇口位置节点设定为A1,将流动阻力指示器结果放入报告文档,分析结果显示模式为可视化状态并判断流动路径对注塑件的熔接痕、气穴、缩痕、强度等的影响;重复2个方案11为方案12和方案13,结合塑件结构特征,方案12和方案13中分别选取塑件上2个特征位置节点(A2、A3),确定为单浇口进胶位置,对方案11、方案12和方案13中单浇口方案进行模具设计合理性判断。
[0014]优选的,A2可选择在塑件的上端面,上端面的进胶口可对应设计为点浇口形式,此为方案12;节点A3可选择在与下端面垂直相邻的侧面,进胶口对应设计为侧浇口形式,此为方案13。
[0015]打开方案21,调用浇口位置模块,设定浇口数目为2进行分析,将分析出的最佳浇口位置2个节点设定为B11和B12,将流动阻力指示器结果放入报告文档,分析结果显示模式为可视化状态并判断流动路径对注塑件的熔接痕、气穴、缩痕、强度等的影响;重复方案21为方案22,根据塑件结构特征和模具结构可行性,另选取塑件上特征位置的2个节点(B21和B22)确定为双浇口进胶位置,对2组双浇口方案进行模具设计合理性判断。
[0016]优选的,方案22中2节点B21和B22位于塑件上与下端面垂直相邻侧面,采用对称分布,进胶口对应设计为侧浇口形式。
[0017]打开方案31,调用浇口位置模块,设定浇口数目为4进行分析,将分析出的最佳浇口位置4个节点设定为C11、C12、C13、C14,将流动阻力指示器结果放入报告文档,分析结果显示模式为可视化状态并判断流动路径对塑件的熔接痕、气穴、缩痕、强度等的影响;重复方案31为方案32,根据塑件结构特征和模具结构另选取塑件上特征位置的4个节点(C21、C22、C23、C24)确定为4浇口进胶位置,对2组4浇口方案进行模具设计合理性判断。
[0018]优选的,方案32中4个节点C11、C12、C13、C14位于塑件的下端面,采用对称分布,进胶口可对应设计为牛角浇口形式。
[0019]进一步地,考虑产品的外观和装配,结合浇口设计经验和模具结构设计要求,上述设计步骤中优选的方案包括:方案12、方案13、方案22和方案32;
[0020]打开方案12,设定注塑位置在节点A2,调用填充模块进行分析计算,工艺参数设定均采用默认参数设置,获取的分析结果包括:熔体的充填时间、流动前沿温度、速度/压力切换时的压力、气穴、熔接痕,将分析结果放入报告文档。
[0021]打开方案13,设定注塑位置在节点A3,调用填充模块进行分析计算,工艺参数设定均采用默认参数设置,获取的分析结果包括:熔体的充填时间、流动前沿温度、速度/压力切换时的压力、气穴、熔接痕,将分析结果放入报告文档。
[0022]打开方案22,设定注塑位置在节点B21和B22,调用填充模块进行分析计算,工艺参数设定均采用默认参数设置,获取的分析结果包括:熔体的充填时间、流动前沿温度、速度/压力切换时的压力、气穴、熔接痕,将分析结果放入报告文档。
[0023]打开方案32,设定注塑位置在节点C21/C22/C23/C24,调用填充模块进行分析计算,工艺参数设定均采用默认参数设置,获取的分析结果包括:熔体的充填时间、流动前沿温度、速度/压力切换时的压力、气穴、熔接痕,将分析结果放入报告文档。
[0024]进一步地,采用图表形式分组对比上述方案文档中的结果,然后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判断,包括:填充时间短、压力低、流动前言温度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小、熔接线少、熔接线位置合理等,得出最佳浇口方案。
[0025]进一步地,调用成型窗口模块进行分析计算,分析试验完成后,调出分析结果“质量(成型窗口):XY图”,在图形属性中设置注塑时间为X坐标,将模具温度调整到材料推荐的模具温度参数,将熔体温度调整到材料推荐的熔体温度参数,根据上述设置做出“质量(成型窗口):XY图”结果,并标识质量最好的峰点求出点的X/Y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成型浇注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1)为塑件建立3D模型,输出为.igs格式,经CAD Doctor预处理,修复片体模型缺陷后导入Moldflow中,进行双层面网格划分,优化网格质量并保存为方案0,设置材料选项;(2)制定比对目标,分析时采用N点进胶形式,包括:1点、2点、4点;比对方案设定为3种,重复3个方案0命名为方案1、方案2和方案3;(3)打开方案1,调用浇口位置模块,不设定任何浇口进行分析,将分析出的最佳浇口位置节点设定为A1,将流动阻力指示器结果放入报告文档,分析结果显示模式为可视化状态并判断流动路径对注塑件的熔接痕、气穴、缩痕、强度等的影响;将方案1另存为方案11,重复2个方案1为方案12和方案13,结合塑件结构特征,方案12和方案13中分别选取塑件上2个特征位置点(A2、A3),确定为单浇口进胶位置,对方案11、方案12和方案13中单浇口方案进行模具设计合理性判断;(4)打开方案2,调用浇口位置模块,设定浇口数目为2进行分析,将分析出的最佳浇口位置2个节点设定为B11和B12,将流动阻力指示器结果放入报告文档,分析结果显示模式为可视化状态并判断流动路径对注塑件的熔接痕、气穴、缩痕、强度等的影响;将方案2另存为方案21,重复方案2为方案22,根据塑件结构特征和模具结构可行性,另选取塑件上特征位置的2个节点(B21和B22)确定为双浇口进胶位置,对2组双浇口方案进行模具设计合理性判断;(5)打开方案3,调用浇口位置模块,设定浇口数目为4进行分析,将分析出的最佳浇口位置4个节点设定为C11、C12、C13、C14,将流动阻力指示器结果放入报告文档,分析结果显示模式为可视化状态并判断流动路径对注塑件的熔接痕、气穴、缩痕、强度等的影响;将方案3另存为方案31,重复方案3为方案32,根据塑件结构特征和模具结构另选取塑件上特征位置的4个节点(C21、C22、C23、C24)确定为4浇口进胶位置,对2组4浇口方案进行模具设计合理性判断;(6)考虑产品的外观和装配,结合浇口设计经验和模具结构设计要求,步骤(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燕芳,陈艳山,李玉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轻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