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综采工作面调直系统的评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矿综采工作面智能控制领域,尤其是涉及综采工作面调直系统的评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采煤机作业过程中,调直系统可以实现对综采工作面直线度的调整,从而保证采煤机的运动轨迹达到理想状态的最优工作面。如果当前工作面与理想状态的最优工作面发生较大偏差时,调直系统通常根据工作面的弯曲程度,控制采煤机的推进程度和每一刀对应的设定值。采煤机需按照对应的设定值向前推进,如此循环往复的运动,才能实现工作面的调直。
[0003]由于调直系统并不能一次性完成工作面的矫正,且缺少对调直系统在工作面的实际应用情况及效果的具体评测指标和方法,导致工作面通过调直系统由偏离矫正到最优工作面的过程中,无法判断调直系统调直能力的大小、控制精度的高低以及每一刀推进后调直的即时效果,致使调直过程不可控,无法进行人为的干预和调整。
[0004]为此,需要一种综采工作面调直系统的评测方法,能够具体的判断调直系统在调直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控制精度和即时效果,从而做到调直过程的可控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综采工作面调直系统的评测方法。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综采工作面调直系统的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综采工作面移架到下一综采工作面的最小移架距离L
min
、最大移架距离L
max
和综采工作面最远点和最近点偏差D
max >;S2,根据最大移架距离L
max
和最小移架距离L
min
,判断调直系统的调直能力;S3,根据最大移架距离L
max
和最小移架距离L
min
,确定综采工作面上最远点和最近点之间的任意第n个液压支架的理论移架距离L
n
;S4,根据理论移架距离和通过安装调速阀测得的实际移架距离,判断调直系统的控制精度;S5,根据综采工作面相邻液压支架之间的偏差,判断调直系统的即时效果S
P
。
[0007]进一步地,所述综采工作面最远点和最近点偏差D
max
,为所述最大移架距离L
max
和最小移架距离L
min
处液压支架之间的垂直距离。
[0008]进一步地,所述调直能力的判断公式为:。
[0009]进一步地,所述任意第n个液压支架的理论移架距离L
n
计算公式为:
其中,D
n
代表第n个液压支架与最大移架距离位置处液压支架之间的垂直距离。
[0010]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精度的判断公式为:其中,为第n个液压支架的所述实际移架距离。
[0011]进一步地,所述综采工作面相邻液压支架之间的偏差为综采工作面相邻液压支架之间的垂直距离。
[0012]本专利技术优点在于能够具体的判断出调直系统在调直过程中,即采煤机每向前推进一刀,调直系统所具备的调直效果;通过调直能力的大小判断调直系统的调直效率;通过控制精度的高低判断调直系统的调直匹配度,即当前调直算法是否适合工作面的调直;最终根据工作面的直线度,判断调直系统调直的即时效果。通过对调直系统的评测,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持续优化调直系统的算法及功能,提高工作面直线度的控制水平。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综采工作面关系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调直系统工作流程示意图。
[0015]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的流程图。
[0016]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中各参数含义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采煤机惯性导航装置在测量过程中,采煤工作一直进行着。所以惯性导航装置测量的是采煤机在综采工作面上某时刻的位置信息。当采煤机离开此位置,继续行进至下一个位置进行采煤时,上一位置的液压支架和运输机就会发生向前推进移架的动作,这就导致惯性导航装置当前正在测量的综采工作面相对于其测量完成后的实际综采工作面是滞后的,滞后距离就是采煤机一刀的推进深度。如图1所示,图中箭头代表采煤机推进方向,1号线代表惯性导航装置当前正在测量的综采工作面,2号线为惯性导航装置测量完成后的实际综采工作面,两者存在一定的误差。
[0019]如果惯性导航装置当前测量的综采工作面与理想状态的最优工作面发生较大偏差时,调直系统就会根据当前综采工作面的弯曲程度,控制采煤机的推进程度和每一刀对
应的设定值。采煤机按照对应的设定值向前推进,如此循环往复的运动,才能实现工作面的调直。因此,调直系统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综采工作面的矫正,而是通过滚动循环,动态调直,逐步将综采工作面调整到理想状态的最优工作面。
[0020]如图2所示,图中箭头代表采煤机推进方向,3号线为第一刀惯性导航装置当前正在测量的综采工作面;4号线为惯性导航装置测量完成后的实际综采工作面,即第一刀全部结束后的综采工作面;5号线为调直系统根据1号线的情况计算出的第二刀结束后的综采工作面。而采煤机是在4号线代表的综采工作面基础上,根据调直系统计算的推进深度进行工作,同时惯性导航装置测量第二刀综采工作面,形成6号线,而实际第二刀结束后的综采工作面为7号线。之后,调直系统根据6号线的情况计算出的第三刀结束后的综采工作面,同样,采煤机是在7号线代表的综采工作面基础上,根据调直系统计算的推进深度进行工作,同时惯性导航装置测量的第三刀综采工作面,形成8号线。依此滚动循环,动态调直。
[0021]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综采工作面调直系统的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综采工作面移架到下一综采工作面的最小移架距离L
min
、最大移架距离L
max
和综采工作面最远点和最近点偏差D
max
;其中,如图4所示,最小移架距离L
min
,表示综采工作面9上的液压支架,移架到下一刀调直工作面10上相同位置时,最小的移动距离;最大移架距离L
max
,表示综采工作面9上的液压支架,移架到下一刀调直工作面10上相同位置时,最大的移动距离;最远点和最近点偏差Dmax,表示综采工作面9上沿采煤机推进方向,最大移架距离L
max
和最小移架距离L
min
处液压支架之间的垂直距离。
[0022]S2,根据最大移架距离L
max
和最小移架距离L
min
,判断调直系统的调直能力;所述调直能力的判断公式为:S3,根据最大移架距离L
max
和最小移架距离L
min
,确定综采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综采工作面调直系统的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综采工作面移架到下一综采工作面的最小移架距离L
min
、最大移架距离L
max
和综采工作面最远点和最近点偏差D
max
;S2,根据所述最大移架距离L
max
和所述最小移架距离L
min
,判断调直系统的调直能力;S3,根据最大移架距离L
max
和最小移架距离L
min
,确定综采工作面上最远点和最近点之间的任意第n个液压支架的理论移架距离L
n
;S4,根据所述理论移架距离和通过安装调速阀测得的实际移架距离,判断调直系统的控制精度;S5,根据综采工作面相邻液压支架之间的偏差,判断调直系统的即时效果S
P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采工作面调直系统的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强,张幸福,崔科飞,李国威,陈湘源,陈文昱,梁山林,狄宝阳,张帆,李伟,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