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反应杯搬运装置,包括机架、抓取机构;抓取机构固定于机架;其中,抓取机构包括基座、Z向驱动组件、夹持组件;Z向驱动组件固定于基座,其用以驱动夹持组件沿Z向运动;夹持组件包括旋转件、凸轮、第一抓手、第二抓手;凸轮一端同轴连接于旋转件,另一端的伸入第一抓手、第二抓手之间;第一抓手和/或第二抓手末端设有卡勾,用以卡住反应杯杯口周围凸边的下表面。采用旋转件、凸轮、第一抓手、第二抓手实现抓取,结构简单小巧,操作简便,第一抓手、第二抓手运程通过凸轮的轮廓及尺寸控制,提高抓取准确度。第一抓手和/或所述第二抓手末端设有卡勾,防止卡住的反应杯下滑,以提高反应杯抓取牢固度,降低丢杯率。降低丢杯率。降低丢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应杯搬运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反应杯搬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主要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进行检测的一种手段,利用同位素、酶、化学发光物质等对检测信号进行放大和显示,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然后洗涤后加入发光底物,在位于暗室环境下进行发光检测。
[000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是实现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的自动化设备,以提高检测效率、降低人工参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设有搬运装置,以转移反应杯。现有的搬运装置存在抓取准确度不高及丢杯率高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反应杯搬运装置,包括机架、抓取机构;所述抓取机构固定于所述机架;其中,所述抓取机构包括基座、Z向驱动组件、夹持组件;所述Z向驱动组件固定于所述基座,其用以驱动所述夹持组件沿Z向运动;
[0006]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旋转件、凸轮、第一抓手、第二抓手;所述凸轮一端同轴连接于所述旋转件,另一端的伸入所述第一抓手、所述第二抓手之间;
[0007]所述第一抓手和/或所述第二抓手末端设有卡勾,用以卡住所述反应杯杯口周围凸边的下表面;
[0008]所述旋转件驱动所述凸轮旋转,以改变所述第一抓手、所述第二抓手之间的间距,以夹紧或松开反应杯。
[0009]优选地,还包括X向驱动组件、Y向驱动组件;所述Y向驱动组件固定于机架,且其驱动端与所述X向驱动组件相连;所述基座21连接于所述X向驱动组件30。
[0010]优选地,所述X向驱动组件和/或所述Y向驱动组件包括皮带传动组件。
[0011]优选地,所述抓取机构还包括第一转接件,用以分别连接所述Z向驱动组件、夹持组件。
[0012]优选地,所述Z向驱动组件包括齿轮、齿条、旋转电机、滑块、直线导轨;其中,
[0013]所述齿条固定于所述第一转接件,并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旋转电机固定于所述基座,其驱动端与所述齿轮同轴连接;所述直线导轨固定于所述基座,并与所述滑块滑动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一转接件相连。
[0014]优选地,所述基座呈弯折状,其包括依次相连第一支撑臂、衔接部、第二支撑臂,以共同形成空腔;所述直线导轨位于所述空腔内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内表面;
[0015]所述第二支撑臂设有让位孔,所述旋转电机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臂;所述齿轮自所述让位孔伸入所述空腔,以与位于所述空腔内的所述齿条相啮合。
[0016]优选地,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拉簧;
[0017]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抓手、所述第二抓手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所述拉簧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抓手、所述第二抓手;
[0018]在所述凸轮与所述拉簧配合下,所述第一抓手、所述第二抓手实现旋转开合。
[0019]优选地,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二转接件、第三连接轴、扭簧、至少两压簧、两抓手座;所述第二转接件两端弯折形成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止挡部;所述第一抓手、所述第二抓手分别固定于一所述抓手座;
[0020]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分别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两所述抓手座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且两所述抓手座上下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
[0021]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三连接轴,其一端抵在所述第二转接件,另一端与所述止挡部分别抵在所述第一抓手或所述第二抓手的两侧表面;
[0022]两所述压簧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轴、第三连接轴,且其两端分别抵在所述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支撑部。
[0023]优选地,所述X向驱动组件、所述Y向驱动组件、所述Z向驱动组件分别设有一位置检测器;所述夹持组件设有纵向位置检测器、横向位置检测器,用以分别检测两抓手的纵向位置、横向位置。
[0024]优选地,所述旋转件为旋转电磁铁。
[0025]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反应杯搬运装置,采用旋转件、凸轮、第一抓手、第二抓手实现抓取,结构简单小巧,操作简便,第一抓手、第二抓手运程通过凸轮的轮廓及尺寸控制,提高抓取准确度。第一抓手和/或所述第二抓手末端设有卡勾,防止卡住的反应杯下滑,以提高反应杯抓取牢固度,降低丢杯率。
[0027]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002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抓取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抓手、第二抓手夹紧反应杯时的结构关系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抓取机构的仰视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抓取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本体的俯视图。
[0035]图中:100、装置本体;
[0036]10、机架;
[0037]20、抓取机构;21、基座;211、第一支撑臂;212、衔接部;213、第二支撑臂;2131、让位孔;22、Z向驱动组件;221、齿轮;222、齿条;223、旋转电机;224、滑块;225、直线导轨;226、第三零位开关;227、第三挡片;228、第一控制板;229、第三转接件;23、夹持组件;231、旋转件;232、凸轮;2331、第一抓手;23311、卡勾;2332、第二抓手;2341、第一转接件;2342、第二转接件;23421、第一支撑部;23422、第二支撑部;23423、止挡部;2351、第一连接轴;2352、第二连接轴;2353、第三连接轴;2354、连接柱;2361、拉簧;2362、扭簧;2363、压簧;2364、卡圈;237、抓手座;2381、第四零位开关;2382、第四挡片;2383、第五零位开关;2384、第五挡片;2385、第二控制板;
[0038]30、X向驱动组件;31、第一零位开关;32、第一挡片;
[0039]40、Y向驱动组件;41、第二零位开关;42、第二挡片;
[0040]50、耗材架;
[0041]60、反应杯。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所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杯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0)、抓取机构(20);所述抓取机构(20)固定于所述机架(10);其中,所述抓取机构(20)包括基座(21)、Z向驱动组件(22)、夹持组件(23);所述Z向驱动组件(22)固定于所述基座(21),其用以驱动所述夹持组件(23)沿Z向运动;所述夹持组件(23)包括旋转件(231)、凸轮(232)、第一抓手(2331)、第二抓手(2332);所述凸轮(232)一端同轴连接于所述旋转件(231),另一端的伸入所述第一抓手(2331)、所述第二抓手(2332)之间;所述第一抓手(2331)和/或所述第二抓手(2332)末端设有卡勾,用以卡住所述反应杯杯口周围凸边的下表面;所述旋转件(231)驱动所述凸轮(232)旋转,以改变所述第一抓手(2331)、所述第二抓手(2332)之间的间距,以夹紧或松开反应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杯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X向驱动组件(30)、Y向驱动组件(40);所述Y向驱动组件(40)固定于机架(10),且其驱动端与所述X向驱动组件相连;所述基座(21)连接于所述X向驱动组件3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反应杯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X向驱动组件(30)和/或所述Y向驱动组件(40)包括皮带传动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1
‑
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反应杯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机构(20)还包括第一转接件(2341),用以分别连接所述Z向驱动组件(22)、夹持组件(2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反应杯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Z向驱动组件(22)包括齿轮(221)、齿条(222)、旋转电机(223)、滑块(224)、直线导轨(225);其中,所述齿条(222)固定于所述第一转接件(2341),并与所述齿轮(221)啮合;所述旋转电机(223)固定于所述基座(21),其驱动端与所述齿轮(221)同轴连接;所述直线导轨(225)固定于所述基座(21),并与所述滑块(224)滑动连接;所述滑块(224)与所述第一转接件(2341)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反应杯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21)呈弯折状,其包括依次相连第一支撑臂(211)、衔接部(212)、第二支撑臂(213),以共同形成空腔;所述直线导轨(225)位于所述空腔内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臂(211)内表面;所述第二支撑臂(213)设有让位孔(2131),所述旋转电机(223)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臂(213);所述齿轮(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朋涛,徐同林,杨柳,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