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2669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3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缆,所述电缆包括电缆主体和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包覆在所述电缆主体外周,所述屏蔽层包括沿电缆长度方向依次相接排布的多个屏蔽环;所述屏蔽环包括环本体和折弯体,所述折弯体自所述环本体的一端向所述环本体的另一端折弯;所述折弯体具有沿电缆径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之间形成插槽;任意两个相接的所述屏蔽环,两者的所述第二壁部互相插装在对方的所述插槽中。任意两个相接的所述屏蔽环,两者的所述第二壁部互相与对方的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面接触。该电缆弯曲时,其屏蔽层的相接的屏蔽环之间不容易出现间隙且能一直保持紧密的面接触状态,因而本申请提供的电缆具有较好的电磁屏蔽效果。的电磁屏蔽效果。的电磁屏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


[0001]本申请涉及电气元件
,特别是一种电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电缆的屏蔽层主要是将屏蔽膜螺旋地逐圈缠绕到电缆外周形成的,每圈屏蔽层与上一圈屏蔽层搭接重叠。
[0003]这种屏蔽层结构,当电缆弯曲时,两圈屏蔽层的搭接重叠部位容易变形错位,容易导致两圈屏蔽层接触面积减小甚至出现间隙,致使屏蔽效果不好。
[0004]针对该问题,目前的主流解决方案是在电缆外周缠绕双层甚至更多层屏蔽膜,这样会导致屏蔽膜用量大,使电缆成本增高,而且还会使电缆外径增大,导致不适合应用在狭窄环境中,而且还会使电缆的挠性降低,导致走线不灵活、布线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电缆,所述电缆包括电缆主体和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包覆在所述电缆主体外周,所述屏蔽层包括沿电缆长度方向依次相接排布的多个屏蔽环;所述屏蔽环包括环本体和折弯体,所述折弯体自所述环本体的一端向所述环本体的另一端折弯;所述折弯体具有沿电缆径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之间形成插槽;任意两个相接的所述屏蔽环,两者的所述第二壁部互相插装在对方的所述插槽中。
[000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任意两个相接的所述屏蔽环,两者的所述第二壁部互相与对方的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面接触。
[000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折弯体还具有连接壁部,所述连接壁部连在所述第一壁部一端和第二壁部的同端之间;任意两个相接的所述屏蔽环,两者的所述第二壁部互相与对方的连接壁部抵接。
[000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屏蔽环位于另两个所述屏蔽环之间,成为中间屏蔽环,所述中间屏蔽环的两端均设有所述折弯体且两所述折弯体分别位于所述中间屏蔽环的环本体两侧。
[000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层的材质为导电材质或者导磁材质或者导电材质

导磁材质复合材质。
[00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采用导电材质

导磁材质复合材质的所述屏蔽层接触所述电缆主体的一面和不接触所述电缆主体的一面,一者为导电材质面,一者为导磁材质面。
[00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缆主体包括导线,所述导线是仅具有一根芯线的单芯导线或者是由多根芯线缠绕而成的多芯导线。
[00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芯线包括导电芯体和包覆在导电芯体外周的绝缘芯套。
[00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缆主体包括绝缘束带层;所述绝缘束带层包覆在所述单芯导线外周,或者,所述电缆主体还包括多个填充物,所述填充物与所述多芯导线的各芯线在周向上一一交替排布形成内置体,所述绝缘束带层包覆在所述内置体外周。
[001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层包覆在所述绝缘束带层外周,所述电缆还包括绝缘护套,所述绝缘护套包覆在所述屏蔽层外周。
[0015]本申请提供的电缆,电缆弯曲时。其屏蔽层的相接的屏蔽环之间不容易出现间隙且能一直保持紧密的面接触状态(若相接的屏蔽环之间出现间隙的话,间隙处会漏磁,影响磁屏蔽效果,若相接的屏蔽环随电缆弯曲变为点接触或线接触的话,会导致电阻急剧增大,影响电屏蔽效果),因而本申请提供的电缆具有较好的电磁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电缆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所示的电缆的纵剖面图;
[0018]图3为图2中一个屏蔽环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1所示的电缆的横截面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1]1电缆主体,11导线,111芯线,111a芯体,111b绝缘芯套,12填充物,13绝缘束带层,
[0022]2屏蔽层,21屏蔽环,211环本体,212折弯体,212a第一壁部,212b第二壁部,212c连接壁部,213插槽;
[0023]3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5]如图1,该电缆包括电缆主体1、屏蔽层2以及护套3。屏蔽层2包覆在电缆主体1外周,遍及电缆主体1的整个外周面。护套3包覆在屏蔽层2外周,遍及屏蔽层2的整个外周面。
[0026]如图2和图3,屏蔽层2由屏蔽膜自电缆主体1的一端逐圈缠绕到电缆主体1的另一端形成,每缠绕一圈形成一个屏蔽环21,各屏蔽环21沿电缆长度方向(图中前后方向)依次相接排布。
[0027]如图3,屏蔽环21包括环本体211和折弯体212。折弯体212自环本体211的一端向环本体211的另一端折弯。折弯体212具有沿电缆径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壁部212a和第二壁部212b,第一壁部212a和第二壁部212b之间形成插槽213。第一壁部212a的一端与环本体211连接,插槽213的槽口形成在第一壁部212a的该端和第二壁部212b的同端之间,第一壁部212a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壁部212c与第二壁部212b连接。
[0028]对于位于电缆最前端的屏蔽环21,可以仅后端设折弯体212;对于位于电缆最后端的屏蔽环21,可以仅前端设折弯体212;对于位于两屏蔽环21之间的屏蔽环21(以下称为中间屏蔽环,图中B所指的屏蔽环21为中间屏蔽环),则可以前端和后端均设折弯体212。
[0029]设在屏蔽环21前端的折弯体212自环本体211的前端向环本体211的后端折弯,与该折弯体212对应的插槽213的槽口形成在该折弯体212的第一壁部212a后端和第二壁部212b后端之间。
[0030]设在屏蔽环21后端的折弯体212自环本体211的后端向环本体211的前端折弯,与该折弯体212对应的插槽213的槽口形成在该折弯体212的第一壁部212a前端和第二壁部
212b前端之间。
[0031]任意两个相接的屏蔽环21,两者的第二壁部212b互相插装在对方的插槽213中。例如,图中A所指屏蔽环21(以下简称A屏蔽环)和B所指屏蔽环21(以下简称B屏蔽环),A屏蔽环后端的第二壁部212b插装在B屏蔽环前端的插槽213中,并且,B屏蔽环前端的第二壁部212b插装在A屏蔽环后端的插槽213中。这种屏蔽层,电缆弯曲时,相接的屏蔽环21之间不容易出现间隙,若相接的屏蔽环21之间出现间隙的话,间隙处会漏磁,影响磁屏蔽效果,因而采用该屏蔽层的电缆具有较好的磁屏蔽效果。
[0032]具体的,任意两个相接的屏蔽环21,两者的第二壁部212b的两侧分别与对方的第一壁部212a以及第二壁部212b面接触。例如,图中A屏蔽环和B屏蔽环,A屏蔽环后端的第二壁部212b的两侧分别与B屏蔽环前端的第一壁部212a和第二壁部212b面接触(图中间隙是为了更清楚展示折弯体212的结构,实际为接触状态),B屏蔽环前端的第二壁部212b的两侧分别与A屏蔽环后端的第一壁部212a和第二壁部212b面接触(图中间隙是为了更清楚展示折弯体212的结构,实际为接触状态)。这样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包括电缆主体(1)和屏蔽层(2),所述屏蔽层(2)包覆在所述电缆主体(1)外周,所述屏蔽层(2)包括沿电缆长度方向依次相接排布的多个屏蔽环(21);所述屏蔽环(21)包括环本体(211)和折弯体(212),所述折弯体(212)自所述环本体(211)的一端向所述环本体(211)的另一端折弯;所述折弯体(212)具有沿电缆径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壁部(212a)和第二壁部(212b),所述第一壁部(212a)和第二壁部(212b)之间形成插槽(213);任意两个相接的所述屏蔽环(21),两者的所述第二壁部(212b)互相插装在对方的所述插槽(213)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接的所述屏蔽环(21),两者的所述第二壁部(212b)互相与对方的第一壁部(212a)及第二壁部(212b)面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体(212)还具有连接壁部(212c),所述连接壁部(212c)连在所述第一壁部(212a)一端和第二壁部(212b)的同端之间;任意两个相接的所述屏蔽环(21),两者的所述第二壁部(212b)互相与对方的连接壁部(212c)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屏蔽环(21)位于另两个所述屏蔽环(21)之间,成为中间屏蔽环,所述中间屏蔽环的两端均设有所述折弯体(212)且两所述折弯体(212)分别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海霞付善强王群唐章宏韩利元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