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输入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7651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输入输出连接装置,适用于携带型电子装置,其包括:一第一连接构件,设置于携带型电子装置,其具有一第一端子孔及至少一第二端子孔,第一端子孔内设有一卡块;一第一端子,设置于第一端子孔内相对于卡块的一侧,其具有持续朝向卡块方向推压的一弹性接触臂;至少一第二端子,设置于第二端子孔内;一第二连接构件,具有一插头,插头设有一卡槽,用以当插头插入至第一端子孔内时,藉由弹性接触臂的弹力而使卡槽与卡块卡合。(*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输入输出连接装置,特别是指一种适用于携带型电子装置(如移动电话)的输入输出连接装置。所述输入输出连接装置是指携带型电子装置内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和外部插头的连接机制;其中输入输出连接器可用来将携带型电子装置内部的信息向外输出,或可接收外部的信号或电源,参考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移动电话,其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及设置于下壳体2中的电路板3,输入输出连接器4通常位于下壳体2的底部,且与电路板3连接,一插头5可插入输入输出连接器4,以传递外部信号至移动电话内。参考图2A所示一种现有输入输出连接器和插头的示意图,利用插头5的卡合部51与输入输出连接器4的卡孔41来卡合连接,卡孔41在接近卡合部51的顶端两侧具有卡块42,卡合部51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当卡合部51抵接卡块42时,再对插头5施以一定外力,此时卡合部51变形而得以通过卡块42进入卡孔41内,如图2B所示,使输入输出连接器4和插头5卡合,此时输入输出连接器4上的金属垫43与插头5的金属接点52抵接,从而可传递电力或信号。当欲将插头5从输入输出连接器4取出时,对插头5施以一定外力,再次使卡合部51变形而脱离与卡块42的卡合,如此可将插头5取出。上述输入输出连接装置的缺点在于,由于其利用卡合部的弹性变形来卡合,弹性力在长时间使用后,功能有可能疲乏,而无法确保品质,且此种卡合机构常有意外脱落的问题产生。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入输出连接装置,其可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输入输出连接装置,位于一携带型电子装置内;它包括一第一连接构件,设置于所述携带型电子装置,其具有一第一端子孔及至少一第二端子孔,并于所述第一端子孔内设有一卡块;一第一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孔内相对于所述卡块的一侧,且具有持续朝向所述卡块方向推压的一弹性接触臂;至少一第二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子孔内;一第二连接构件,具有一插头,且于所述插头设有一卡槽,所述插头插入所述第一端子孔内,藉由所述弹性接触臂的弹力,所述卡槽与卡块卡合。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图1为移动电话的示意图;图2A为现有输入输出连接器和插头的示意图,其中插头尚未与输入输出连接器卡合;图2B为现有输入输出连接器和插头的示意图,其中插头已与输入输出连接器卡合;图3A为本技术的第一连接构件的立体图;图3B为图3A中沿线a-a的剖面图;图4A为本技术的第一端子的立体图;图4B为图4A中沿线b-b的剖面图;图5A为本技术的输入输出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B为本技术的输入输出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5C为本技术的输入输出连接器的前视图;图5D为本技术的输入输出连接器的俯视图;图5E为图5B中沿线c-c的剖面图;图6A为本技术的第二连接构件的立体图;图6B为本技术的第二连接构件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输入输出连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8A至8D为本技术输入输出连接装置的结合步骤示意图;图9A、9B为本技术输入输出连接器与设有一第三端子的插头结合的示意图。本技术的输入输出连接器主要由一第一连接构件10、一第一端子20和两个第二端子30所构成,其中第二端子的形式及其设置方式与现有方式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参阅图3A、3B所示,本技术的第一连接构件10略成矩形,具有一第一端子孔11和两个第二端子孔15,在第一端子孔11的上部具有一开口12和两个固定孔14,且在前端具有一卡块13,开口12可使第一端子20插入第一端子孔11后具有上下摆动的空间,固定孔14可使第一端子20与第一端子孔11的结合更确实,卡块13的厚度如图3B所示,可使一插头61与第一端子孔11的卡合更确实,这些将在以下详细描述。该卡块13位于第一端子孔11的一侧,如此可使插头61插入时具有方向性,不至于有装配错误的情形发生。参阅图4A、4B所示,本技术的第一端子20大体成长条状,上部具有两个固定块21,当第一端子20与第一端子孔11结合时,两个固定块21可分别与两个固定孔14结合,以使第一端子20与第一端子孔11的结合更确实;该第一端子20具有一弹性接触臂22,当插头61进入第一端子孔11时,弹性接触臂22可随插头向上或向下移动,使插头61与第一端子孔11结合,这将在以下详细描述;该弹性接触臂22与插头61接触的一端形成一接触突部23,以使第一端子20与插头61之间的接触更确实。参阅图5A至5E所示,当第一端子20与第一端子孔11结合时,第一端子20的固定块21与第一端子孔11的固定孔14卡合,且第一端子20的接触突部23位于第一端子孔11的开口12下方,如图5E所示;该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插入第一连接构件10后,前端(图5C所示)可与外部连接,后端(图5D上部)可与内部连接,因此可使内外的信号相互传递。参阅图6A、6B所示,本技术的第二连接构件60大体成矩形,欲插入第一端子孔11的前端具有一插头61,且具有一卡槽62,以方便与第一端子孔11的卡块13卡合。参阅图7所示本技术输入输出连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由此图可更清楚地了解输入输出连接器与第二连接构件60的结合情形。参阅图8A至8D所示本技术输入输出连接装置的结合步骤示意图;图8A显示了第一端子孔11的卡块13与第二连接构件60的插头61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图8B中,第二连接构件60的插头61的前端与第一端子20的接触突部23的前端接触,然后插头61沿着接触突部23的下缘更进入第一端子孔11内部,同时将第一端子20的接触突部23向上推至开口12中,如图8C所示;当插头61完全通过卡块13时,弹性接触臂22将插头61向下压而使卡槽62与卡块13卡合,如图8D所示,如此便完成输入输出连接器与第二连接构件60的结合。若欲将已与输入输出连接器结合的插头脱离,则需施力将插头向外拉,此时插头将依图8D、图8C、图8B和图8A的顺序依序向外脱离。可在插头61与第一端子20抵接的一面上设置一第三端子70,如图9A所示,且第一端子20可由导体制成,如此当插头61如图9B所示进入第一端子孔11后,第一端子20与第三端子70的接点可形成另一信号传递介面,从而有减少一第二端子设置的可能。虽然在图示中只画出两个第二端子,但在实际应用时并不限制于此,且第一端子孔的设置位置也并不限定在两个第二端子孔的中间。如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插头不易磨损,且在长时间使用后,仍然保持相同的功能及感觉。(2)插头构造简易,使用方便,且不会有不小心脱落的风险。(3)由于插头与第一端子之间也可形成一传递介面,因此可节省一第二端子的空间。(4)卡块设置在第一端子孔的一特定侧,以确保插头与输入输出连接器连接时,插入方向的正确性。换句话说,该卡块的设置位置,可以达到防呆的附加功能。权利要求1.一种输入输出连接装置,位于一携带型电子装置内;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第一连接构件,设置于所述携带型电子装置,其具有一第一端子孔及至少一第二端子孔,并于所述第一端子孔内设有一卡块;一第一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孔内相对于所述卡块的一侧,且具有持续朝向所述卡块方向推压的一弹性接触臂;至少一第二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子孔内;一第二连接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入输出连接装置,位于一携带型电子装置内;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第一连接构件,设置于所述携带型电子装置,其具有一第一端子孔及至少一第二端子孔,并于所述第一端子孔内设有一卡块;一第一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孔内相对于所述卡块的一侧,且具有持续朝向所述卡块方向推压的一弹性接触臂;至少一第二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子孔内;一第二连接构件,具有一插头,且于所述插头设有一卡槽,所述插头插入所述第一端子孔内,藉由所述弹性接触臂的弹力,所述卡槽与卡块卡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隆智
申请(专利权)人:明碁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