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07422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的系统包括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其中,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ImgH>5.0mm;所述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的成像面在所述的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所述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TTL/ImgH<1.3。采用该种结构的光学成像系统,除了可以具备超大像面及优秀的成像质量等特点外,还兼顾小型化、超薄等特点,可以极好地为后续的相关模组调整提供足够的空间,让相关的结构和组装工艺更加灵活不至于降低过多的成像质量。不至于降低过多的成像质量。不至于降低过多的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括七片透镜的光学成像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手机市场的不断发展,目前主流手机旗舰机的主摄基本已达到了4800万像素以上,这些摄像系统中的镜头多采用六片或者七片式镜片组合而成,这已成为高端拍照手机的趋势。一般来说,像素越大,像面越大,如何在传统结构基础上保证尺寸减小的同时去提升成像质量是近来手机镜头设计面临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七片透镜组成的光学成像系统,该光学成像系统为一种满足超大像面、超薄并具备有效提高成像效果的成像系统,可满足超薄手机的拍摄需求。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该系统包括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
[0005]第一透镜;
[0006]第二透镜;
[0007]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
[0008]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
[0009]第五透镜;
[0010]第六透镜;
[0011]第七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0012]其中,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ImgH>5.0mm;
[0013]所述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的成像面在所述的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所述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TTL/ImgH<1.3。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的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满足:2.5<f4/f1<5.2。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EPD满足:f/EPD<1.8。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透镜在所述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的第二透镜在所述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及所述的第一透镜和所述的第二透镜在所述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满足:1.5<CT1/(T12+CT2)<2.5。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与所述的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满足:2.0<(R13+R14)/(R13

R14)<3.0。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与所述的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满足:|f7/R13|<1.5。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透镜在所述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
述的第二透镜在所述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的第三透镜在所述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及所述的第二透镜和所述的第三透镜在所述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满足:3.0<(CT1+CT2+CT3)/T23<5.0。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及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满足:1.0<R7/f<4.0。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的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满足:2.5<|f2/f1|<3.5。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及所述的第二透镜和所述的第三透镜在所述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满足:0.5<ET2/T23<1.5。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透镜与所述的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12与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最接近所述的成像面的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的成像面在所述的光轴上的距离BFL满足:7.0<f12/BFL<10。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透镜在所述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和∑CT与所述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的成像面在所述的光轴上的距离TTL满足:ΣCT/TTL≦0.5。
[002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所述的系统包括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
[0026]第一透镜;
[0027]第二透镜;
[0028]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
[0029]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
[0030]第五透镜;
[0031]第六透镜;
[0032]第七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0033]其中,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ImgH>5.0mm;
[0034]所述的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与所述的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满足:2.0<(R13+R14)/(R13

R14)<3.0。
[003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6]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成像系统可作为超大像面、超薄手机镜头使用,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no可以低至1.69,并且还有不俗的成像质量。该光学成像系统中的各透镜的面型多可采用非球面结构构成;鉴于非球面是由子午面内的曲面绕光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结构,该结构具有旋转对称性,在理想的光学系统中,可对子午面和弧矢面的像差进行很好的矫正;同时由于其独特的镜片模型可以极好地为后续的相关调整提供足够的空间,让相关的结构和组装工艺更加灵活不至于降低过多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00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
的附图。
[0038]图1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系统实施例1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a至图1d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系统实施例1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40]图2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系统实施例2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0041]图2a至图2d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系统实施例2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42]图3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系统实施例3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0043]图3a至图3d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系统实施例3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44]图4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系统实施例4的透镜组结构示意图;
[0045]图4a至图4d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系统实施例4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46]图5为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系统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包括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其中,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ImgH>5.0mm;所述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的成像面在所述的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所述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TTL/ImgH<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的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满足:2.5<f4/f1<5.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f与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EPD满足:f/EPD<1.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镜在所述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的第二透镜在所述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及所述的第一透镜和所述的第二透镜在所述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满足:1.5<CT1/(T12+CT2)<2.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与所述的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满足:2.0<(R13+R14)/(R13

R14)<3.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丽黄林戴付建赵烈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