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钢厚度占比的识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图像识别
,特别涉及一种废钢厚度占比的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钢铁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钢铁废料、使用后报废的设备、构件中的钢铁材料统称为废钢,目前世界每年产生的废钢总量达3至4亿吨,约占钢总产量的45~50%,其中85~90%用作炼钢原料,10~15%用于铸造、炼铁和再生钢材。因此,废钢的回收利用课题愈加重要,其中废钢的生锈厚度在其中具有重要参与价值;一般对废钢的生锈厚度仅仅通过图像识别,简单粗略的判断下,来确定厚度,进而判断是否具备回收价值,但是,其不能精准为回收提供有效参考。
[0003]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废钢厚度占比的识别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废钢厚度占比的识别方法,用以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废钢厚度占比的识别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目标废钢的废钢型号,并从预设分析数据库中调取与所述废钢型号匹配的检测集合;步骤2:按照检测集合中的检测方式对所述目标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钢厚度占比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确定目标废钢的废钢型号,并从预设分析数据库中调取与所述废钢型号匹配的检测集合;步骤2:按照检测集合中的检测方式对所述目标废钢进行识别检测,获得所述目标废钢上不同检测点的信息集合;步骤3:对所述信息集合进行分析,确定所有检测点中存在的第二检测点和第一检测点;步骤4:识别所述第一检测点对应的废钢的生锈位置的厚度,同时,将所述第二检测点与预设范围内的第一检测点进行组合处理,识别所述第二检测点对应的废钢的生锈位置的厚度;步骤5:基于厚度识别结果,确定废钢厚度占比,并输出显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钢厚度占比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从预设分析数据库中调取与所述废钢型号匹配的检测集合之前,包括:基于历史统计的不同钢铁型号处于不同生锈状态下的基本生锈信息,确定同个钢铁型号的生锈历程表;基于对应钢铁型号的标准生锈规律,分析所述生锈历程表是否合理;其中,H表示判断结果,n表示生锈历程表中的历程总数;表示第i+1个历程对应的生锈程度;表示第i个历程对应的生锈程度;表示基于标准生锈规律确定的第i与i+1个历程之间的标准生锈程度变化量;若H=1,表示合理,基于规律
‑
历程表匹配数据库,向同个废钢型号对应的生锈历程表匹配历史检测方式;若H=0,表示不合理,从对应的生锈历史表中标注不合理历程,并对标注结果进行规律捕捉,并匹配第一生锈规律;从所述第一生锈规律截取匹配度大于预设度的第二生锈规律,并基于规律
‑
历程表匹配数据库,向所述第二生锈规律匹配历史检测方式;根据匹配的历史检测方式,构建所述预设分析数据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钢厚度占比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检测集合中的检测方式对所述目标废钢进行识别检测,包括:基于所述预设分析数据库,获取每个废钢型号对应的检测集合,并确定检测集合中的检测方式的第一个数,并判断所述第一个数与对应废钢型号的标准生锈规律对应的预设方法的第二个数的大小关系;若所述第一个数大于第二个数,按照第一个数的检测方式的检测特征与剩余个数的检
测方式的检测特征,对对应的所有检测方式进行特征排序,并按照排序结果进行依次检测;若所述第一个数等于第二个数,按照第一个数的检测方式的检测特征,对对应的所有检测方式进行特征排序,并按照排序结果进行依次检测。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钢厚度占比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信息集合进行分析,确定所有检测点中存在的第二检测点和第一检测点,包括:获取所述检测集合中,每种检测对所述目标废钢的检测结果,构建检测矩阵,且所述检测矩阵的行与检测方式的个数有关,且所述检测矩阵的列与目标废钢的检测点有关,其中,检测方式的个数为n1,检测点的个数为S2;基于匹配度检测模型,确定所述检测矩阵中同个检测点下的列检测匹配度;若所述列检测匹配度大于第一预设匹配度,判定所述检测点为第一检测点;否则,获取所述同个检测点下的列检测信息中的突变信息,并获取所述突变信息所在行位置以及对应的行检测信息,同时,对所述行位置进行加1批注;确定所述检测矩阵中每行的批注累加和S1;若,此时,判定所述检测方式存在检测故障,并将故障检测方式对应的行向量,从所述检测矩阵中剔除;确定剔除后的矩阵中每列的批注累加和S3,其中,剔除个数为n2;若,此时,判定对应的检测点为第二检测点;否则,确定对应的检测点为待定检测点;其中,所述检测矩阵即为信息集合。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钢厚度占比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对应的检测点为待定检测点之后,还包括:将所述待定检测点、第二检测点以及第一检测点在目标废钢的目标图像上进行标注,并依照同轴坐标顺序,构建所述待定检测点的检测线路、所述第二检测点的第一布局、所述第一检测点的第二布局;同时,确定与所述检测线路中每个待定检测点在指定范围内的第三检测点,并构建所述第三检测点与对应待定检测点的关系布局;对每个待定检测点进行探测,获得生锈深度、生锈面积以及生锈硬度;在所述关系布局上显著性显示有第三检测点所属的类型、对应待定检测点的批注累加和S3以及探测结果;基于第一布局、第二布局、关系布局以及显著性显示结果,确定所述待定检测点的归属值;
其中,Y表示归属值,第三检测点的数量为,且G1表示指定范围内的第一检测点的个数,G2表示指定范围内的第二检测点的个数;表示基于关系布局确定对应待定检测点与第g1个第一检测点的位置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琪,
申请(专利权)人:新极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