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窑分解炉自还原的烟气脱硝装置及脱硝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6198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泥窑分解炉自还原的烟气脱硝装置及脱硝系统,包括窑尾烟室、分解炉、5级旋风预热器和CO发生器,CO发生器连接窑尾烟室和分解炉,CO发生器主管和支管,主管包括沿烟气流向依次衔接的第一倾斜管段、倒U形管段和第二倾斜管段,第一倾斜管段的底端开口为CO发生器的烟气入口并连通窑尾烟室的烟气出口,第二倾斜管段的底端开口为CO发生器的烟气出口并连通分解炉的锥体段与第一直筒段衔接处;支管的烟气入口与第二倾斜管段连通,支管的烟气出口分三路,分别接入分解炉的第二直筒段、分解炉出口烟道和C5级旋风筒的出口烟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CO发生器形成强还原性氛围,实现分解炉入炉烟气自还原,从源头上减少NOx的生成。NOx的生成。NOx的生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泥窑分解炉自还原的烟气脱硝装置及脱硝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泥窑烟气脱硝
,具体涉及一种水泥窑分解炉自还原的烟气脱硝装置及脱硝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水泥行业执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

2013)》,NOx排放浓度执行400mg/m3的标准(特别排放限值320mg/m3),全国各省市、特别是重点区域都在全面推进水泥炉窑超低排放改造,控制水泥窑尾烟气NOx排放浓度不超过50mg/m3。
[0003]执行超低排放的水泥脱硝技术尚不成熟,主要技术流派有SCR脱硝、SNCR脱硝升级技术和高效低氮技术,均是单一技术,在达标性和经济性上各有优势和不足。SCR脱硝技术被认为是控制NOx浓度小于50/100mg/m3稳定性最好的技术,通过技术手段高尘和高硫问题得以解决,但是存在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运行费用高、行业接受度不高等问题。SNCR脱硝升级改造技术通过优化控制策略和喷氨点位提高脱硝率,控制NOx排放浓度<100mg/m3稳定性较好,控制NOx排放浓度<50mg/m3技术可达,但是经济性欠佳,去除单位NOx的氨水用量大幅增加。高效低氮技术,虽然都是基于燃料分级和空气分级,但是技术流派和方法较多,可获得的降氮效果各有差异,普适性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水泥窑分解炉自还原的烟气脱硝装置及脱硝系统,利用CO发生器形成强还原性氛围,实现分解炉入炉烟气自还原,通过CO发生器的支管引接还原性气体至分解炉上部、分解炉出口烟道、C5级旋风预热器出口烟道,实现分解炉段喷煤燃烧产生的NOx的自还原,从源头上减少NOx的生成。
[0005]一种水泥窑分解炉自还原的烟气脱硝装置,包括窑尾烟室、分解炉和5级旋风预热器,所述5级旋风预热器包括顺烟气流向依次设置的C5级旋风筒、C4级旋风筒、C3级旋风筒、C2级旋风筒和C1级旋风筒,所述分解炉由下至上依次包括锥体段、第一直筒段、缩口段和第二直筒段,第二直筒段的烟气出口连接分解炉出口烟道,分解炉出口烟道的烟气出口连接C5级旋风筒的烟气入口;还包括连接窑尾烟室和分解炉的CO发生器,所述CO发生器包括主管和支管;
[0006]所述主管包括沿烟气流向依次衔接的第一倾斜管段、倒U形管段和第二倾斜管段,所述第一倾斜管段的底端开口为主管的烟气入口并连通所述窑尾烟室的烟气出口,所述第二倾斜管段的底端开口为主管的烟气出口并连通所述分解炉的锥体段与第一直筒段衔接处;
[0007]所述支管的烟气入口与所述第二倾斜管段连通,所述支管的烟气出口分三路,第一支路接入所述分解炉的第二直筒段、第二支路接入所述分解炉出口烟道、第三支路接入C5级旋风筒的出口烟道。
[0008]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
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0009]可选的,所述支管的总入口及各出口支路上分别设置控制阀。
[0010]可选的,所述C4级旋风筒的底部出料分两路:一路接入位于所述分解炉上的第一喂料点L1和第二喂料点L2,所述第一喂料点L1和第二喂料点L2分别位于第一直筒段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另一路接入位于所述第一倾斜管段上的第三喂料点L3。
[0011]可选的,所述C5级旋风筒的底部出料接入位于窑尾烟室上的第四喂料点L4,所述第四喂料点L4的下料管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与窑尾烟室的坡度一致。
[0012]可选的,还包括三次风管,所述三次风管的支管出口分别接入分解炉的椎体段和第二直筒段。
[0013]可选的,所述分解炉的第一直筒段上分别设置第一喷煤点M1、第二喷煤点M2和第五喷煤点M5,所述第一喷煤点M1并入第一喂料点L1,所述第二喷煤点M2并入第二喂料点L2,所述第五喷煤点M5位于分解炉的锥体段上;所述第一倾斜管段上设置第三喷煤点M3,第三喷煤点M3位于第三喂料点L3上游0.3~0.8m处;所述倒U形管段的上升管段上设置第四喷煤点M4。
[0014]可选的,连接各喂料点和连接各喷煤点的管路上均设置控制阀。
[0015]可选的,所述分解炉的第二直筒段设置第一喷氨模块,所述分解炉出口烟道设置第二喷氨模块,所述第一支路在第二直筒段的接入口位于第一喷氨模块下游,第二支路在分解炉出口烟道的接入口位于第二喷氨模块下游。
[00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水泥窑分解炉自还原的烟气脱硝系统,包括增湿塔、余热锅炉、生料磨、电收尘器、窑尾烟囱和所述的烟气脱硝装置,所述增湿塔和余热锅炉并行设置且各自的烟气入口均连通所述C1级旋风筒的烟气出口;所述增湿塔和余热锅炉的烟气出口接入所述生料磨或电收尘器,所述生料磨的烟气出口接入所述电收尘器的烟气入口,所述电收尘器的烟气出口接入所述窑尾烟囱。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0018](1)利用CO发生器形成强还原性氛围,实现分解炉入炉烟气自还原,通过支管引接还原性气体至分解炉上部、分解炉出口烟道、C5级旋风预热器出口烟道,实现分解炉段喷煤燃烧产生的NOx的自还原,从源头上减少NOx的生成。
[0019](2)CO发生器除了解决现行常规技术将烟室烟气NOx排放浓度控制到近0水平外,通过设置支管,将还原性气体分别送至分解炉上部、C5级旋风预热器出口,脱除分解炉投入燃料燃烧及预热器存在后燃烧产生的NOx。
[0020](3)CO发生器的长流程和大空间对于原有的分解炉形成了扩容效应,分担了一部分燃料燃烧和热生料预分解任务,能有效适应现行国内熟料生产线普遍存在的超符合生产、分解炉炉容不足的问题。
[0021](4)CO发生器的主管和支管、三次风管和三次风支管、多点喂料、多点喷煤均设置有调节阀,可实现在线实施调控,形成具有多元调控组合的高效调节空间,能有效适应工况变化和负荷波动。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现有水泥窑分解炉烟气脱硝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改进后的水泥窑分解炉自还原烟气脱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所示附图标记如下:
[0025]1‑
回转窑
ꢀꢀꢀꢀꢀꢀꢀꢀꢀꢀꢀꢀꢀꢀꢀ2‑
窑尾烟室
ꢀꢀꢀꢀꢀꢀꢀꢀꢀꢀꢀꢀꢀ3‑
分解炉
[0026]4‑
C5级旋风筒
ꢀꢀꢀꢀꢀꢀꢀꢀꢀꢀꢀ5‑
C4级旋风筒
ꢀꢀꢀꢀꢀꢀꢀꢀꢀꢀꢀ6‑
C3级旋风筒
[0027]7‑
C2级旋风筒
ꢀꢀꢀꢀꢀꢀꢀꢀꢀꢀꢀ8‑
C1级旋风筒
ꢀꢀꢀꢀꢀꢀꢀꢀꢀꢀꢀ9‑
增湿塔
[0028]10

余热锅炉
ꢀꢀꢀꢀꢀꢀꢀꢀꢀꢀꢀꢀ
11

生料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泥窑分解炉自还原的烟气脱硝装置,包括窑尾烟室、分解炉和5级旋风预热器,所述5级旋风预热器包括顺烟气流向依次设置的C5级旋风筒、C4级旋风筒、C3级旋风筒、C2级旋风筒和C1级旋风筒,所述分解炉由下至上依次包括锥体段、第一直筒段、缩口段和第二直筒段,第二直筒段的烟气出口连接分解炉出口烟道,分解炉出口烟道的烟气出口连接C5级旋风筒的烟气入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窑尾烟室和分解炉的CO发生器,所述CO发生器包括主管和支管;所述主管包括沿烟气流向依次衔接的第一倾斜管段、倒U形管段和第二倾斜管段,所述第一倾斜管段的底端开口为主管的烟气入口并连通所述窑尾烟室的烟气出口,所述第二倾斜管段的底端开口为主管的烟气出口并连通所述分解炉的锥体段与第一直筒段衔接处;所述支管的烟气入口与所述第二倾斜管段连通,所述支管的烟气出口分三路,第一支路接入所述分解炉的第二直筒段、第二支路接入所述分解炉出口烟道、第三支路接入C5级旋风筒的出口烟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脱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的总入口及各出口支路上分别设置控制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脱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4级旋风筒的底部出料分两路:一路接入位于所述分解炉上的第一喂料点L1和第二喂料点L2,所述第一喂料点L1和第二喂料点L2分别位于第一直筒段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另一路接入位于所述第一倾斜管段上的第三喂料点L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脱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5级旋风筒的底部出料接入位于窑尾烟室上的第四喂料点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荣彭兴华石珍明章露程远泽詹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