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子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4506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由一钣金件上一体冲压成型,且可与料带连接着一同插入同一绝缘本体的同一收容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端子组,包括两端子,且两端子可由一钣金件上一体冲压成型,且可与料带连接着一同插入同一绝缘本体的同一收容孔中,加工工艺简单,且装配快捷方便,成本较低。(*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端子组
技术介绍
现在在某些电子产品(如计算机)上出现了一种LGA型的芯片模块,这种芯片模块的导接端为垫圈形状,将其连接到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设有与导接端压缩接触的端子。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请参照图10、图11所示,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50、端子60及设置于端子下的锡球70,锡球70与电路板(未图示)相焊接,芯片模块(未图示)通过与端子60的接触部601相压缩接触,而实现芯片模块与对接电路板的电性导接,但是这种端子60结构复杂,需冲压后再弯折方可得到,加工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端子,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端子组,其加工工艺简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由一钣金件上一体冲压成型,且可与料带连接着一同插入同一绝缘本体的同一收容孔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端子组,包括两端子,且两端子可由一钣金件上一体冲压成型,且可与料带连接着一同插入同一绝缘本体的同一收容孔中,加工工艺简单,且装配快捷方便,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端子组与料带连接压设小凸起前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端子组的第一、第二端子压设小凸起后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端子组与料带分离后的示意图。图4为使用本技术端子组的电连接器的上盖体开启时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上盖体闭合时的立体组合图。图6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在安装芯片模块时的局部视图。图7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连接前的局部视图。图8为本技术端子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端子的示意图。图9为使用本技术端子组的电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10为现有技术端子的立体图。图11为图10所示端子与绝缘本体的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端子组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7,本技术端子组,用以组设于绝缘本体3的收容孔30中以形成电连接器,电连接器还包括绝缘本体3及装设于绝缘本体3一端用以压制芯片模块4的上盖体7,在绝缘本体的另一端装设有一用以将上盖体7压制于绝缘本体上的摇杆8,在绝缘本体四周设有将电连接器连接到电路板上的连接结构9及定位结构6,且定位结构6可焊接在电路板5上。该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1与第二端子2。所述第一、第二端子1、2是由一钣金件上一体冲压成型而无需弯折的片状结构,在将第一、第二端子1、2装设到绝缘本体3的容纳孔30之前第一、第二端子1、2同连接在同一料带4上,与料带4分离后第一端子1可直接卡持在第二端子2上。第一端子1包括第一主体10及位于第一主体10两端的第一导接部11与插入部12,第一导接部11两侧设有连接部14,连接部14末端与料带4相连接,插入部12两侧设有凹槽15。第二端子2包括第二主体20及位于第二主体20两端的第二导接部21与两大致平行的弹性臂22,第二导接部21可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或与焊料(未图示)相连接,弹性臂22末端与料带4相连接,且与第一端子的连接部14末端齐平,两弹性臂22内侧设有相对的凸出部23,凸出部23与凹槽15通过凹凸配合使第一、第二端子1、2形成卡持固定,在凸出部23与凹槽15上压设有若干小凸起231、151,使第二端子2与第一端子1之间间隙变小,且在上端的小凸起可限制第一端子1过度下移,在下端的小凸起可防止第一端子1脱离第二端子2,使两端子可更紧密的卡持在一起,两弹性臂22外侧设有相对凸刺24,可使第二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容纳孔30中,在弹性臂22靠底端位置上设有斜面25,当两端子受力相对移动时,第一端子1靠近斜面25的部位会沿斜面25移动使第一端子1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偏移(当然,该斜面也可设置在第一端子上,其效果是一样的。),同时,在第二端子2的凸出部23上与第一端子1的插入部12上分别设有相互抵接的倾斜面232、122。请参照图4至图6所示,绝缘本体3上设有若干端子容纳孔30,其中每一个容纳孔30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端子1与第二端子2,其中在装配时,该第一、第二端子1、2可与料带4连接着一同插入同一绝缘本体3的同一收容孔30中,第一端子1的第一导接部11突出绝缘本体3的上表面,可与对接电子元件(本实施例为芯片模块5)形成电性导接,当安装芯片模块5时,第一端子1受力向下移动时,会利用两端子的倾斜面232、122相互移动造成弹性臂22偏移,且第一端子靠近斜面25的部位会沿斜面25移动使第一端子1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偏移,而使第一端子1的第一导接部11与芯片模块5的导电片51产生刮擦,将导电片51上的覆盖物体(未图示)刮掉。当不受力时,弹性臂22将恢复原状,且将第一端子1向上弹回,达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就形成了可压缩接触的电连接器。因本技术端子组,包括两端子,且两端子可由一钣金件上一体冲压成型,且可与料带连接着一同插入同一绝缘本体的收容孔中,加工工艺简单,且装配快捷方便,成本较低。请参照图9所示,为本技术端子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电端子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电端子1’的导接部11’上设有凹陷16’,使导接部上形成两导接点。请参照图10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电连接器的上盖体7’不是连接在绝缘本体上,在该电连接器中另设有一金属座体10’,绝缘本体3固定于金属座体10’中,金属座体10’一端设有枢接上盖体7’的枢接孔101’另一端设有枢接摇杆8’的枢接部102’。其在实施过程中也能达到上述实施例所述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为可与料带连接一同插入同一绝缘本体的同一收容孔中的片状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其特征在于与料带分离后第一端子直接卡持在第二端子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端子均为直接下料成型而无需弯折的片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其特征在于第二端子设有两大致平行的弹性臂,弹性臂可与料带相连接,第一端子设有至少一连接部,连接部末端与弹性臂末端齐平且可与料带相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端子上设置有斜面,当两端子相对移动时,另一端子会沿斜面移动使至少一端子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偏移。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其特征在于两端子分别设有凹槽与凸出部,两者可通过凹凸配合形成卡持固定。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组,其特征在于凹槽与凸出部至少一个压设有小凸起,使两者之间间隙变小。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组,其特征在于第二端子包括第二主体及位于第二主体两端的第二导接部与两大致平行的弹性臂,第一端子包括第一主体及位于第一主体两端的第一导接部与插入部,插入部位于两弹性臂之间。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组,其特征在于弹性臂上部相对设有凸出部,插入部对应设有可与凸出部卡持配合的凹槽。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组,其特征在于凸出部与插入部分别设有相互抵接的倾斜面,当第一端子受力向下移动时,会利用两端子的倾斜面相互移动造成弹性臂偏移,不受力时,弹性臂会恢复原状且将第一端子弹回。专利摘要本技术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为可与料带连接一同插入同一绝缘本体的同一收容孔中的片状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德祥张文昌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