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式微耕机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044493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履带式微耕机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无线模块、行走电机控制模块、旋耕电机控制模块以及电推杆控制模块,所述无线模块用于对微耕机进行无线操作控制,所述行走电机控制模块和所述旋耕电机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行走电机和旋耕电机的启停、正反转以及高低速运转,所述电推杆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电液推杆的升降,所述无线模块、所述行走电机控制模块、所述旋耕电机控制模块以及所述电推杆控制模块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履带式微耕机控制系统,基于STM32处理器,通过不同电子功能模块的搭建,实现对履带式微耕机的整机控制,使得履带式微耕机的运转更加安全。式微耕机的运转更加安全。式微耕机的运转更加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履带式微耕机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
,特别涉及一种履带式微耕机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微耕机广泛适用于平原、山区、丘陵的旱地、水田、果园等,配上相应机具便可进行抽水、发电、喷药、喷淋等作业,还可牵引拖挂车进行短途运输;微耕机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等特点,可以在田间自由行驶,便于用户使用和存放,是广大农民消费者替代牛耕的最佳选择。
[0003]现有的履带式微耕机通常需要人工驾驶操控,微耕机的行进、转向、旋耕等都需要人工操作手柄实现,当遇到一些地面崎岖的作业场地时,通过人工驾驶增加了微耕机驾驶操作的危险性,而且微耕机行进和旋耕作业过程中的速度控制多采用的是机械式控制系统,存在调速率差、过渡时间长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履带式微耕机控制系统,基于STM32处理器,通过不同电子功能模块的搭建,实现对履带式微耕机的整机控制,使得履带式微耕机的运转更加安全。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履带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履带式微耕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1)、无线模块(2)、行走电机控制模块(3)、旋耕电机控制模块(7)以及电推杆控制模块(4),所述无线模块(2)用于对微耕机进行无线操作控制,所述行走电机控制模块(3)和所述旋耕电机控制模块(7)用于控制行走电机和旋耕电机(74)的启停、正反转以及高低速运转,所述电推杆控制模块(4)用于控制电液推杆(42)的升降,所述无线模块(2)、所述行走电机控制模块(3)、所述旋耕电机控制模块(7)以及所述电推杆控制模块(4)均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所述无线模块(2)包括信号接收机(21)和SBUS信号接收电路(22),所述信号接收机(21)的一端连接有天线并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另一端与所述SBUS信号接收电路(2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SBUS信号接收电路(22)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所述电推杆控制模块(4)包括电推杆控制电路(41)和电液推杆(42),所述电推杆控制电路(41)的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所述电推杆控制电路(41)的输出端分别通过两路继电器(43)与所述电液推杆(4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微耕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SBUS信号接收电路(22)包括电阻R1、三极管Q1、电阻R2和电阻R3,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为SBUS信号输入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输出端为SBUS信号输出端,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2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连接至电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微耕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人体红外感应开关(8)和红外线信号检测电路(9),所述人体红外感应开关(8)与所述红外线信号检测电路(9)的输入端连接连接,所述红外线信号检测电路(9)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式微耕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信号检测电路(9)包括电阻R4、三极管Q2、电阻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欢欢田威高健博贾骏俊陈天铸
申请(专利权)人:卓斐东营农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