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碳刷座,包含有:一座体,具有一容置孔;一铜座,容置于该容置孔中,其具有一贯穿该铜座两端的弹簧容置孔,该弹簧容置孔的侧壁两相对处分别形成有一碳刷容置槽,且连接该二碳刷容置槽的该弹簧容置孔孔壁呈凹弧状;一导接片,其一端连接于该铜座的外壁,另一端则伸出于该铜座外;一碳刷保持器,具有一弹簧及一导线,容置于该弹簧容置孔内;一碳刷,位于该碳刷容置槽中,其一端与该弹簧及该导线连接,另一端凸出于该铜座外。(*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马达碳刷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碳刷座。
技术介绍
一般公知的碳刷座结构,大体上包含有一座体及一铜座,且该铜座具有一本体,以及一铆设于该本体上并凸出于该座体的长形导接片。由于公知的碳刷座其本体具有一弹簧容室,该弹簧容室的内壁为相互平行的平面,而连接于该碳刷的弹簧为圆形状,于是当该弹簧于该弹簧容室内作动时则会与该弹簧容室内壁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影响该弹簧的弹性运作。另,由于该导接片是铆设于该本体的外壁上,而该导接片与该本体的接触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因此,当该导接片受外力拉扯或扳动时,该导接片则容易以该铆钉为支点与该本体间产生枢转松动,而导致其间的接触不良,当通电时则会产生电弧火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刷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碳刷座,包含有一座体,具有一容置孔及一结合孔,该容置孔由该座体的一端面向内延伸一预定距离,该结合孔由该座体的另一端面向内延伸与该容置孔相连通;一铜座,容置于该容置孔,该铜座具有一贯穿该铜座两端的弹簧容置孔,该弹簧容置孔侧壁两相对处分别凹设有一碳刷容置槽,且连接该二碳刷容置槽的该弹簧容置孔孔壁呈凹弧状; 一导接片,该导接片连接于该铜座的外壁上;一碳刷保持器,其具有一导电片、一弹簧及一导线,该弹簧及该导线的一端连接于该导电片;该导电片位于该结合孔中且该弹簧及该导线容置于该弹簧容置孔内;一碳刷,与该弹簧及该导线的另一端相连接,该碳刷容置于该碳刷容置槽内;一封盖,用以封闭该结合孔,并压制该导电片抵顶于该铜座的相对端面上,使该导电片与该铜座形成电导接。其中该铜座的外廓与该容置孔的内廓形状相同,容置于该容置孔中。其中该铜座相对于该弹簧容置孔凹弧处的外壁呈凸弧状。其中该导接片具有一第一段及一第二段,该第一段铆设于该铜座相对于该弹簧容置孔凹弧处的外壁上,且该第一段呈与该铜座外壁的凸弧状相对应的凹弧状,而该第二段伸出于该铜座外。由上述结构的碳刷座,使该碳刷于该铜座内运作不易受阻,使该导接片与该铜座稳固结合,不易因外力产生松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的组合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举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碳刷座(1),包含有一座体(10),是以塑料材料射出成形制成,其具有一容置孔(11),该容置孔(11)由该座体(10)的一端面向内延伸一预定距离;一结合孔(12),该结合孔(12)由该座体(10)的另一端面向内延伸与该容置孔(11)相连通,该结合孔(12)的内壁设有一阴螺纹段(13),且该结合孔(12)的孔径略大于该容置孔(11)。一铜座(20),其外廓形状相同于该容置孔(11)的内廓形状,且置设于该容置孔(11)内,其一端系穿出于该容置孔(11)外,该铜座(20)具有一弹簧容置孔(21),该弹簧容置孔(22)贯穿该铜座(20)两端,且该弹簧容置孔(21)的侧壁两相对处分别凹设有一碳刷容置槽(22),且连接该二碳刷容置槽的该弹簧容置孔孔壁系呈凹弧状。一导接片(30),为一长形的金属片,其具有一第一段(31)及一第二段(32),该第一段(31)以一铆钉(33)铆接于该铜座(20)相对于该弹簧容置孔(21)凹弧处的外壁上,当该铜座(20)容置于该容置孔(11)时,该第一段(31)位于该容置孔(11)内,而该第二段(32)伸出于该容置孔(11)外;另该铜座相对于该弹簧容置孔凹弧处的外壁呈凸弧状,而该导接片的第一段(31)呈与该铜座外壁凸弧状相对应的凹弧状,使该导接片的第一段可与该铜座外壁相贴合,因此,当该导接片(30)受外力拉扯或扳动时,亦不会轻易改变该导接片(30)与该铜座(20)的相对位置。一碳刷保持器(40),具有一导电片(41)、一弹簧(42)及一导线(43),该弹簧(42)及该导线(43)的一端连接于该导电片(41),该导电片(41)的形状与该铜座(20)的内廓形状相同,且该导电片(41)的圆弧状的外径略大于该弹簧容置孔(21)的孔径,而该弹簧(42)的圆径则略小于该弹簧容置孔(21)的孔径;一碳刷(50),与该弹簧(42)及该导线(43)的另一端连接,当该碳刷(50)由该结合孔(12)处置入于该碳刷容置槽(22)时,该导电片(41)则会抵制于该铜座的相对端面上,而该碳刷(50)的另一端则露出于该铜座(20)外。一封盖(60),设有一阳螺纹段(61),可锁合于该座体(10)的结合孔(12),以封闭该结合孔(12),使并可压制该导电片(41)抵顶于该铜座的相对端面上,由该弹簧(42)的弹性作用能使该碳刷(50)紧紧压贴于马达的转子(图中未示)上,随着该碳刷(50)的磨耗,亦可由该弹簧(42)的弹力作用,使该碳刷(50)与马达转子保持紧紧压贴的状态。综上所述,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碳刷座,由于连接于该二碳刷容置槽的该弹簧容置孔孔壁呈凹弧状,因此可改善公知碳刷座易阻碍弹簧运作的缺点;另,该导接片与该铜座铆接的结合面为一相互对应的弧面,因此,当该导接片受外力拉扯或扳动时不会轻易松动,即可避免公知碳刷座的导接片因受外力拉扯或扳动而移位,导致该导接片与该铜座接触不良,以致产生电弧火花的情况发生。权利要求1.一种碳刷座,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座体,具有一容置孔及一结合孔,该容置孔由该座体的一端面向内延伸一预定距离,该结合孔由该座体的另一端面向内延伸与该容置孔相连通;一铜座,容置于该容置孔,该铜座具有一贯穿该铜座两端的弹簧容置孔,该弹簧容置孔侧壁两相对处分别凹设有一碳刷容置槽,且连接该二碳刷容置槽的该弹簧容置孔孔壁呈凹弧状;一导接片,该导接片连接于该铜座的外壁上;一碳刷保持器,其具有一导电片、一弹簧及一导线,该弹簧及该导线的一端连接于该导电片;该导电片位于该结合孔中且该弹簧及该导线容置于该弹簧容置孔内;一碳刷,与该弹簧及该导线的另一端相连接,该碳刷容置于该碳刷容置槽内;一封盖,封闭该结合孔,并压制该导电片抵顶于该铜座的相对端面上,该导电片与该铜座形成电导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刷座,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铜座的外廓与该容置孔的内廓形状相同,容置于该容置孔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刷座,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铜座相对于该弹簧容置孔凹弧处的外壁呈凸弧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刷座,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导接片具有一第一段及一第二段,该第一段铆设于该铜座相对于该弹簧容置孔凹弧处的外壁上,且该第一段呈与该铜座外壁的凸弧状相对应的凹弧状,该第二段伸出于该铜座外。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碳刷座,包含有一座体,具有一容置孔;一铜座,容置于该容置孔中,其具有一贯穿该铜座两端的弹簧容置孔,该弹簧容置孔的侧壁两相对处分别形成有一碳刷容置槽,且连接该二碳刷容置槽的该弹簧容置孔孔壁呈凹弧状;一导接片,其一端连接于该铜座的外壁,另一端则伸出于该铜座外;一碳刷保持器,具有一弹簧及一导线,容置于该弹簧容置孔内;一碳刷,位于该碳刷容置槽中,其一端与该弹簧及该导线连接,另一端凸出于该铜座外。文档编号H01R39/415GK2865078SQ20052012906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8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刷座,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座体,具有一容置孔及一结合孔,该容置孔由该座体的一端面向内延伸一预定距离,该结合孔由该座体的另一端面向内延伸与该容置孔相连通; 一铜座,容置于该容置孔,该铜座具有一贯穿该铜座两端的弹簧容置孔,该弹簧容置孔侧壁两相对处分别凹设有一碳刷容置槽,且连接该二碳刷容置槽的该弹簧容置孔孔壁呈凹弧状; 一导接片,该导接片连接于该铜座的外壁上; 一碳刷保持器,其具有一导电片、一弹簧及一导线,该弹簧及该导线的一端连接于该导电片;该导电片位于该结合孔中且该弹簧及该导线容置于该弹簧容置孔内; 一碳刷,与该弹簧及该导线的另一端相连接,该碳刷容置于该碳刷容置槽内; 一封盖,封闭该结合孔,并压制该导电片抵顶于该铜座的相对端面上,该导电片与该铜座形成电导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树城,游孟萩,
申请(专利权)人:隆环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