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的阶段性充电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充电
,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的阶段性充电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市场中的动力电池的容量越来越大,市场对充电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锂离子充电电池为例,其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时,锂离子在两极性端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使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反之。简单的提高充电电流密度以缩短充电时间易导致锂金属在负极表面析出,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0003]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充电方法是先用恒流模式充电至截止电压,再用恒压模式充电至截止电流。该方法只能通过增大恒流模式电流倍率的方式提高充电电流倍率,不但会严重损害电池寿命,且恒压充电过程非常耗时。
[0004]因此需要开发行之有效的快充策略以抑制锂金属在负极极片表面析出并缩短动力电池充电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无法兼顾负极极片不析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的阶段性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极限充电电流为动力电池充电至校正荷电状态;将所述动力电池的校正荷电状态至所述动力电池的满电荷荷电状态的荷电状态区间划分为N个连续且区间长度相等的子区间,N个所述子区间由小到大分别是第1子区间至第N子区间;对所述动力电池自第1子区间的最小值充电至第i1子区间的最大值,且在所述动力电池自第1子区间的最小值充电至第i1子区间的最大值的过程中对任一第a子区间施加的充电电流为A0
‑
a*h1'*A0;对所述动力电池自第i2子区间的最小值充电至第i3子区间的最大值,且在所述动力电池自第i2子区间的最小值充电至第i3子区间的最大值的过程中对任一第b子区间施加的充电电流为A0
‑
i1*h1'*A0
‑
(b
‑
i1)*h2'*A0;对所述动力电池自第i4子区间的最小值充电至第N子区间的最大值,且在所述动力电池自第i4子区间的最小值充电至第N子区间的最大值的过程中对任一第c子区间施加的充电电流为A0
‑
i1*h1'*A0
‑
(i3‑
i1)*h2'*A0
‑
(c
‑
i3)*h3'*A0;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A0为所述极限充电电流,i1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N的整数,i2等于i1+1,i3为大于或等于i2且小于N的整数,i4等于i3+1,且i4小于或等于N,a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i1的整数,b为大于或等于i2且小于或等于i3的整数,c为大于或等于i4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h1'为第一充电系数,h2'为第二充电系数,h3'为第三充电系数,且h1'大于h2',h2'大于h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的阶段性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的校正荷电状态的获取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测试电池;采用所述极限充电电流为所述第一测试电池充电至所述第一测试电池的负极电势达到第一阈值电势;获取所述第一阈值电势对应的所述第一测试电池的第一荷电状态;根据所述第一荷电状态获取所述第一测试电池的校正荷电状态,所述第一测试电池的校正荷电状态为所述子区间长度的整数倍,且所述第一荷电状态与所述第一测试电池的校正荷电状态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零,所述第一荷电状态与所述第一测试电池的校正荷电状态的差值小于所述子区间的长度;将所述第一测试电池的校正荷电状态的值作为所述动力电池的校正荷电状态的值;优选的,所述第一阈值电势为50mV
‑
55mV。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的阶段性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系数的获取方法包括:提供若干第二测试电池;采用所述极限充电电流为所述第二测试电池进行第一轮充电,至所述第二测试电池的荷电状态与所述动力电池的校正荷电状态相等;分别在第一测试系数取不同值的条件下,对所述第二测试电池进行第二轮充电,对所述第二测试电池进行第二轮充电的具体方法包括对所述第二测试电池进行i1次分步充电,
在每一次分步充电过程中,所述第二测试电池的荷电状态变化量为所述子区间的长度,且在任一的第a次分步充电过程中,对所述第二测试电池施加的充电电流为A0
‑
a*h1*A0,h1为所述第一测试系数;获取在所述第二测试电池的第二轮充电结束时使得所述第二测试电池的负极电势为第二阈值电势所对应的第一测试系数,将该第一测试系数作为第一充电系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的阶段性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电系数的获取方法包括:提供若干第三测试电池;采用所述极限充电电流为所述第三测试电池进行第一轮充电,至所述第三测试电池的荷电状态与所述动力电池的校正荷电状态相等;对所述第三测试电池进行第二轮充电,对所述第三测试电池进行第二轮充电的具体方法包括对所述第三测试电池进行i1次分步充电,在每一次分步充电过程中,所述第三测试电池的荷电状态变化量为所述子区间的长度,且在任一的第a次分步充电过程中,对所述第三测试电池施加的充电电流为A0
‑
a*h1'*A0;分别在第二测试系数取不同值的条件下,对所述第三测试电池进行第三轮充电,对所述第三测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盛锐,艾邓均,张耀,
申请(专利权)人: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