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03199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08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导管系统包括由第一节段、第二节段、第三节段和第四节段组成的外导管,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之间设置有第一显影标记;外导管的近端与外支撑管的远端相连接;外支撑管的近端连接有第一管座;内导管设置在外导管内,近端与内支撑管相连接,远端设置有第二显影标记和第三显影标记,在第二显影标记和第三显影标记之间的内导管上设置有半顺应性球囊;在内导管内还设置有导引导丝。本公开提供的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能够顺利的到达血栓病变部位,有效地实现血栓闭塞部位的开通,且操作过程简单方便。方便。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


[0001]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一般认为,CVST年发病率为(2

5)/100万,占所有卒中的0.5%

1%。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报告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目前已有《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对CVST的预防、诊断评估及规范治疗提供了指南性建议,目前指南针对CVST的治疗,标准推荐的方法还是传统的药物治疗,而对于症状不能缓解或进一步加重的患者,指南也推荐使用血管介入进行干预治疗。
[0003]然而目前市面上专用于颅内静脉系统取栓的导管尚处于空白,虽然临床医生会使用用于动脉取栓的导管进行超适应症使用,但仍然存在器械设计不足(例如器械无法到位)、取栓效率低或术后并发症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公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所述导管系统包括:
[0006]外导管,所述外导管包括第一节段、第二节段、第三节段和第四节段;所述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之间设置有第一显影标记;
[0007]外支撑管,所述外支撑管的远端与所述外导管的近端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外导管;所述外支撑管的近端连接有第一管座;
[0008]内导管,所述内导管设置在所述外导管内,所述内导管的远端设置有第二显影标记和第三显影标记;
[0009]内支撑管,所述内支撑管的远端与所述内导管的近端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内导管;
[0010]半顺应性球囊,所述半顺应性球囊设置在所述内导管的远端,所述第二显影标记和第三显影标记分别位于所述半顺应性球囊的两端;
[0011]导引导丝,所述导引导丝穿设在所述内导管内。
[0012]在一些方案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0013]旋转止血阀,所述旋转止血阀的远端与所述第一管座的近端相连接;
[0014]第二管座,所述第二管座的远端与所述内支撑管的近端相连接。
[0015]在一些方案中,所述内导管的中部设置有快速交换口;
[0016]所述导引导丝的近端自所述内导管的远端穿入,自所述快速交换口穿出。
[0017]在一些方案中,所述快速交换口与所述内导管的远端的距离为30~50cm。
[0018]在一些方案中,所述外导管的长度为100~160cm;
[0019]所述外导管的内径为0.058~0.075英寸。
[0020]在一些方案中,所述外导管为复合多层结构设计,包括树脂外层、金属编织中间层和聚四氟乙烯内层。
[0021]在一些方案中,金属编织中间层的材质为不锈钢、镍钛合金、铂钨合金或钨。
[0022]在一些方案中,所述半顺应性球囊在充盈状态下为橄榄球形或椭球形。
[0023]在一些方案中,所述第一节段、第二节段、第三节段和第四节段的硬度依次增强。
[002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包括外导管、外支撑管、内导管、内支撑管、半顺应性球囊和导引导丝,外导管的近端与外支撑管的远端相连接,外导管包括第一节段、第二节段、第三节段和第四节段,在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之间设置有第一显影标记;外支撑管的近端设置有第一管座;半顺应性球囊设置在内导管的远端,内导管的近端与内支撑管的远端相连接,导引导丝穿设在内导管中。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能够顺利的到达血栓病变部位,有效地实现血栓闭塞部位的开通,且操作过程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外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内导管、内支撑管、第二管座及导引导丝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内导管、内支撑管、第二管座及导引导丝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导管系统的工作示意图之一;
[0030]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导管系统的工作示意图之二;
[0031]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导管系统的工作示意图之三;
[0032]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导管系统的工作示意图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3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包括外导管、外支撑管、内导管、内支撑管、半顺应性球囊和导引导丝,外导管的近端与外支撑管的远端相连接,外导管包括第一节段、第二节段、第三节段和第四节段,在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之间设置有第一显影标记;外支撑管的近端设置有第一管座;半顺应性球囊设置在内导管的远端,内导管的近端与内支撑管的远端相连接,导引导丝穿设在内导管中。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能够顺利的到达血栓病变部位,有效地实现血栓闭塞部位的开通,且操作过程简单方便。
[0035]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详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以下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将实施例中具体特征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基于本
公开构思的其他类似方案。
[0036]如本公开所讨论的,术语“远端”或“近端”用于下文有关相对于治疗医生或医学介入医生手持端的位置或方向的描述。“远端”或“远端侧”是远离医师或介入医生手持端方向的位置,该位置不限于特定的端点,也可以为与端点接近的位置。“近端”或“近端侧”是靠近医生或介入医生手持端的方向的位置。
[0037]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内导管、内支撑管、第二管座及导引导丝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3所示,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包括:外导管1、外支撑管2、第一管座3、第一显影标记4、内导管5、内支撑管6、半顺应性球囊7、导引导丝8、旋转止血阀9和第二管座10。
[0038]外导管1采用多节段设计,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外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外导管1自远端向近端依次包括第一节段11、第二节段12、第三节段13和第四节段14,其中,第一节段11的长度范围为1~10mm,第二节段12的长度范围为100~200mm,第三节段13的长度范围为50~150mm,第四节段14的长度范围为1000~1300mm。自第一节段11至第四节段14,其硬度依次增强,第一节段11为超软的尖端,第二节段12为柔软的远端,第三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系统包括:外导管,所述外导管包括第一节段、第二节段、第三节段和第四节段;所述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之间设置有第一显影标记;外支撑管,所述外支撑管的远端与所述外导管的近端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外导管;所述外支撑管的近端连接有第一管座;内导管,所述内导管设置在所述外导管内,所述内导管的远端设置有第二显影标记和第三显影标记;内支撑管,所述内支撑管的远端与所述内导管的近端相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内导管;半顺应性球囊,所述半顺应性球囊设置在所述内导管的远端,所述第二显影标记和第三显影标记分别位于所述半顺应性球囊的两端;导引导丝,所述导引导丝穿设在所述内导管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旋转止血阀,所述旋转止血阀的远端与所述第一管座的近端相连接;第二管座,所述第二管座的远端与所述内支撑管的近端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脑静脉窦取栓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大鹏佟旭许永松吴健秦川唐航王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泰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