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2492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小型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包括有一金属壳体、一绝缘座体、以及一接触端子;该金属壳体具有一夹固部,该接触端子的顶部二侧设有前后交错的一对铆合片。该些金属壳体、绝缘座体、以及接触端子依序组装成一单组件;其特点在于,该接触端子的该对铆合片各为一个半封闭状态且各具有一开口的弧形铆合片,各片铆合片的开口方向朝相反方向,而且该对弧形铆合片共同环绕成具有一穿口。依据该穿口,可供同轴电缆线的芯线穿置,且当将该夹固部与同轴电缆线压合夹固时,可同时铆合该对弧形铆合片,使其夹固同轴电缆线的芯线,其组装极为便利。(*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小型同轴电缆线连接器的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整体组 装气隙密合、不易讯号失真、而且组装简易的小型同轴电缆线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为达到小型同轴电览线在与连接器组装时气隙密合、不易讯号失真,申请人前曾提交申请号为200620003797.1的中国专利申请"小型同轴电缆线连接 器"(以下称前案)。该前案连接器包括有一金属壳体、 一绝缘座体、以及一 接触端子。金属壳体具有一圆筒形的套体,其内围及一侧分别具有一夹槽及一 对限制臂;套体外缘顶端一体延伸设有一可弯折的夹固部,该夹固部二侧分别 设有复数夹固片。绝缘座体具有一槽体其置于金属壳体的夹槽中,槽体的外缘 顶端延伸设有一压条,且槽体的内围及一侧分别具有一接合口及一线座,线座 位于该对限制臂的内围,并与该对限制臂为等长结构接触端子的底部设有一 对接触片其容置于绝缘座体的接合口 ,接触端子的顶部二侧则设有前后交错的 一对铆合片,供包固铆合于同轴电缆线的芯线。金属壳体的夹固部被弯折,并 以其所设的数夹固片分别夹压包固于套体外部、套体的限制臂、以及同轴电缆 线的外部等。如此,由线座与限制臂为等长结构,令线座充满限制臂内围,于 金属壳体的夹固片夹压包固于限制臂的外周时,可获得平整而又密合的气隙, 使结构稳固,并且讯号不易失真。该前案连接器于客户端组装使用时,必须先以接触端子的铆合片向内弯折 铆合夹固同轴电缆线的芯线,之后再将接触端子依序组装于绝缘座体及金属壳 体之中,再予夹固。然而,此种组装构造至少有下述两项缺憾(一).客户端组 装使用时,必须施行上述两道夹固作业,增加使用者的麻烦不便;(二).为顾及 接触端子与同轴电缆线的芯线的铆合作业,必须将该接触端子成为一个单组 件,并与绝缘座体及金属壳体等组件分别包装运送,造成组件上的散置,对于 客户端的使用者而言,造成组装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创作人有鉴于前述前案连接器的缺憾,而提供本技术小型同轴电缆线 连接器结构,以期能摒除先前技术该前案连接器的缺失。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同轴电缆线连接器结构,能使其组 装更为简便。根据上述的目的,本技术小型同轴电缆线连接器包括有一金属壳体、 一绝缘座体、以及一接触端子;该金属壳体具有一夹固部,该接触端子的顶部 二侧设有前后交错的一对铆合片。该些金属壳体、绝缘座体、以及接触端子依 序组装成一单组件;而其特点在于,该接触端子的该对铆合片各为一个半封闭 状态且各具有一开口的弧形铆合片,各片铆合片的开口方向朝相反方向,而且 该对弧形铆合片共同环绕成具有一穿口。依据该穿口,可供同轴电缆线的芯线 穿置,且当将该夹固部与同轴电缆线压合夹固时,可同时铆合该对弧形铆合片, 使其夹固同轴电缆线的芯线,其组装极为便利。较佳者,接触端子的顶部形成有一限位突体,在夹固部压合夹固时,可作 为限位之用,以避免对同轴电缆线造成过压的情况。依据本技术连接器,以一道压合作业即可完成连接器与同轴电缆线的 组装,其组装极为简便;而且在未组装前,本技术连接器可先组合成一单 组件,避免组件的散置,而且不会影响后续与同轴电缆线的组装。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 本实用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小型同轴电缆线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2为图l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3为图1连接器其中接触端子的放大图4为图2连接器组装同轴电缆线的过程剖面示意图5为图2连接器组装同轴电缆线的组装完成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3.同轴电缆线31.芯线32. 绝缘层33. 网状编织线34. 绝缘表皮5. 接触端子51. 接触片52. 铆合片(弧形铆合片)521. 开口522. 穿口53. 限位突体6. 绝缘座体61. 槽体62. 压条63. 接合口64. 线座7. 金属壳体71. 套体711. 夹槽712. 限制臂72. 夹固部721. 第一夹固片722. 第二夹固片723. 第三夹固片724. 第四夹固片73. 转折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图1、图2、图3分别为本技术小型同轴电缆线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组合图、以及其中接触端子的放大图。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连 接器,包括有一接触端子5、 一绝缘座体6、以及一金属壳体7。该些组件的结构与前案连接器的结构大致相同,亦即接触端子5底部设有向下突伸的一对接触片51;顶部二侧则向上设有前 后交错的一对铆合片52。绝缘座体6的垂向具有一略成圆筒形的槽体61。槽体61外缘顶端延伸设 有一压条62;槽体61内围形成有上下贯穿的接合口 63;槽体61—侧横向延 伸形成有一线座64,以供跨置同轴电缆线3的芯线31及绝缘层32(如图4、 图5所示)。线座64具有与下述金属壳体7限制臂712相同的长度结构。金属壳体7的垂向具有一圆筒形的套体71,套体71内围形成有上下贯穿 的夹槽711,且套体71—侧横向延伸形成有一对突出的限制臂712。该对限制 臂712之间具有一适当的间距,以限制绝缘座体6的线座64位于该对限制臂 712的内围。套体71外缘顶端延伸设有夹固部72,夹固部72与套体71为一 体成型压制。夹固部72与套体71之间形成有一转折部73,使得夹固部72可 以该转折部73为转折点而弯折,并实施其固定同轴电缆线3的功能。夹固部 72二侧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夹721、第二夹固片722、第三夹固片723、以及第 四夹固片724。而本技术主要的特点在于,上述该一对铆合片52各为一个半封闭状 态且各具有一开口 521的弧形铆合片,各片铆合片的开口方向朝相反方向,而 且该对弧形铆合片共同环绕成具有一穿口 522,供同轴电缆线3的芯线31 (如 图4、图5所示)穿置。请一并参见图4、图5为本技术连接器结构与同轴电缆线3的组装过 程及组装完成后的剖面示意图。该同轴电缆线3由其内层至外层,依序具有芯 线31、绝缘层32、网状编织线33、以及绝缘表皮34。本技术连接器在未与同轴电缆线3组装前,已组合成一单组件;亦即, 接触端子5以其接触片51置入于绝缘座体6槽体61的接合口 63内部,并将 绝缘座体6连同接触端子5置入于金属壳体7的夹槽711中,因而将该些接触 端子5、绝缘座体6、以及金属壳体7组合成一单组件。之后与同轴电缆线3 组装时,组装者仅需将同轴电缆线3的芯线31穿置于接触端子5 —对弧形铆 合片52所环绕形成的穿口 522,再利用一治具将金属壳体7原呈垂直的夹固 部72朝水平方向弯折而对同轴电缆线3施以压合即可。在夹固部72压合时, 除了能以该夹固部72 二侧的第一夹固片721、第二夹固片722、第三夹固片723、以及第四夹固片724,分别夹压包固于套体71外部、套体71的限制臂 712、同轴电缆线3的网状编织线33、以及同轴电缆线3的绝缘表皮34的外; 同时亦能迫使接触端子5的一对弧形铆合片52产生铆合作用,使其夹固同轴 电缆线3的芯线31。因此,就客户端组装者而言,以一道压合作业即可完成 本技术连接器与同轴电缆线的组装,极其便利。本技术连接器接器其中共同环绕成一穿口 522的一对弧形铆合片52, 在此提供一封闭的环境,以供芯线31稳定穿置,使得在夹固部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同轴电缆线连接器,该同轴电缆线由内层至外层,依序具有芯线、绝缘层、网状编织线、以及绝缘表皮,该连接器包括:    一金属壳体,其垂向具有一圆筒形的套体,该套体的内围及一侧分别具有一夹槽及一对限制臂;该套体外缘顶端经一转折部一体延伸设有一夹固部,该夹固部可以该转折部为转折点而弯折,该夹固部二侧分别设有第一固定夹、第二夹固片、第三夹固片、以及第四夹固片;    一绝缘座体,其垂向具有一槽体,该槽体置于该金属壳体的夹槽中,该槽体的外缘顶端延伸设有一压条,且该槽体的内围及一侧分别具有一接合口及一线座,该线座位于该对限制臂的内围,供跨置该同轴电缆线,并与该对限制臂为等长结构;以及    一接触端子,其底部设有一对接触片,该对接触片容置于该绝缘座体的接合口,该接触端子的顶部二侧则设有前后交错的一对铆合片;    上述该金属壳体的夹固部被弯折,并以该第一夹固片、该第二夹固片、第三夹固片、以及第四夹固片,分别夹压包固该套体的外部、该套体的限制臂、该同轴电缆线的网状编织线、以及该同轴电缆线的绝缘表皮;    其特征在于:上述该一对铆合片各为一个半封闭状态且各具有一开口的弧形铆合片,各片铆合片的开口方向朝向相反,而且该对弧形铆合片共同环绕成具有一供该芯线穿置的穿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竹孙
申请(专利权)人:金胜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光红建圣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