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缆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2326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同轴电缆接头,其由线接头、传输杆、绝缘环、内筒管、缆线及固定组件所组成,其中线接头后端设一接合筒及透孔,内部设有一绝缘体;传输杆设有一勾勒部,后端开设一透孔;绝缘环为绝缘材质,设有一透孔;内筒管开设有透孔及固定孔,尾端及内部分别设有挡止部;缆线由电线、绝缘体、网状铜线及塑料包覆层依序包覆而成,其直径小于内筒管的透孔;缆线剥掉塑料包覆层,露出网状铜线、绝缘体及电线,并套合在内筒管中,塑料包覆层卡制于内筒管内缘挡止部,网状铜线与内筒管的固定孔焊固,缆线绝缘体穿入绝缘环透孔,电线嵌固于透孔内,且传输杆、绝缘环及内筒管依序嵌入线接头透孔中,并以内筒管后端挡止部卡制于接合筒上固定,使缆线结合在线接头上。(*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同轴电缆接头
技术介绍
在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下,许多高科技产品因而产生,而这些高科技产品常常使用一些同轴电缆接头实现传输讯号的功能,如汽车音响中、GPS、TV讯号、电流等常应用同轴电缆与各相关组件连结。一般同轴电缆接头100由线接头11、传输杆12、缆线13、外筒管14及橡胶套15所组成(如图1、图2所示),其组合方式为先将缆线13的塑料包覆层134剥开,露出网状铜线133、绝缘体132及电线131,再将电线131嵌入传输杆12再嵌入传输杆12的透孔121内,进行焊固,然后把各传输杆12嵌入线接头11的接合筒111的透孔112内,再将缆线13的网状铜线133包覆在线接头11的接合筒111上,并用一外筒管14将接合筒111上的网状铜线133与后端缆线13同时嵌合,并用橡胶套15将其包覆。但汽车在行驶时常会产生晃动,缆线13也会同时晃动,因网状铜线133常会在外筒管14的接合处产生断裂现象。而且一般习用同轴电缆接头100的缆线13规格改变时,其线接头11、外筒管14及橡胶套15也必须相对改变其规格,使得施工成本提高。另外,当缆线13太细时,因缆线13是以其电线131嵌固于传输杆12的透孔121内,常因其绝缘体132无法承受其推力,造成弯曲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电缆接头,其接合简单且更改线接头规格时不需完全改变其它组件的规格。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同轴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线接头、传输杆、绝缘环、内筒管、缆线及固定组件,其中所述线接头后端设置一接合筒及透孔,并于内部设有一绝缘体;所述传输杆设有一勾勒部,且后端开设一透孔;所述绝缘环为绝缘材质,且设有一透孔;所述内筒管开设有透孔及固定孔,尾端及内部分别设有挡止部;所述缆线由电线、绝缘体、网状铜线及塑料包覆层依序包覆而成,且其直径小于内筒管的透孔;所述缆线的塑料包覆层被剥掉,露出网状铜线、绝缘体及电线,并套合在所述内筒管中,所述塑料包覆层卡制于所述内筒管内缘挡止部,所述网状铜线与所述内筒管的固定孔焊固,所述缆线绝缘体穿入所述绝缘环透孔,所述电线嵌固于所述传输杆的透孔内,且所述传输杆、绝缘环及内筒管依序嵌入所述线接头透孔中,并以所述内筒管后端挡止部卡制于所述线接头接合筒上固定。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组件采用强韧金属材质制成,在前、后侧形成较大宽幅的包覆段,在所述二包覆段间形成预设间距呈较窄宽幅形态的凹折段。以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组件采用塑料射出一体成型,并预留大、小开口。以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线接头的接合筒末端设置有凸缘部。以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组件的长度与所述线接头接合筒、内筒管及缆线的长度相适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在改变缆线的规格时,只需改变内筒管透孔的尺寸配合线接头接合筒的规格即可,无需更换整个缆线接头。而且本技术利用固定组件包覆结合线接头的接合筒、内筒管及缆线,并利用凸缘部的阻挡使之不脱落,可有效避免因晃动而使缆线的网状铜线发生断裂的情形发生。并可利用模具塑料一体成型射出固定组件,满足大量弯折同一角度时的需要,适应工厂化作业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产品的立体图;图2是习用产品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与固定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与固定组件的组合实施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与另一固定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及特点,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如图3所示,同轴电缆接头101由线接头20、传输杆30、绝缘环40、内筒管50、缆线60及固定组件70所组成,其中线接头20后端设一接合筒21、凸缘部24及透孔22,并在内部设有一绝缘体23(如图4所示)。传输杆30设有一勾勒部31,且后端开设有一透孔32。绝缘环40采用绝缘材质制成,且其上设有一透孔41。内筒管50开设有一透孔51、一固定孔54及浸渍焊固区55,尾端及内部分别设有挡止部52、53。缆线60由电线61、绝缘体62、网状铜线63及塑料包覆层64依序包覆而成,且其直径小于内筒管50的透孔51。固定组件70可采用强韧金属材质制成,在前、后侧形成较大宽幅的包覆段71,二包覆段71间形成预设间距呈较窄宽幅形态的凹折段72。另外,固定组件70也可采用塑料一体射出成型,并在接近内筒管50的一端,开设相当于内筒管50直径的大开口73,另一端则设置相当于缆线60直径的小开口74(如图7所示)。组合时,将缆线60的部份塑料包覆层64剥掉,使网状铜线63、绝缘体62及电线61各露出一部份,再以内筒管50内缘的挡止部53将塑料包覆层64阻挡在挡止部53之前,并使网状铜线63停留在浸渍焊固区55,利用固定孔54焊入或利用大型锡炉浸渍,使浸渍焊固区沾锡使缆线60与内筒管50安全焊固,并填平浸渍焊固区55的外部凹陷处,使内筒管50不至于过粗,不会导致无法进入线接头11的接合筒111透孔112内的情形。再将绝缘环40的透孔41穿置于缆线60的绝缘体62上,并将电线61嵌固于传输杆30的透孔32内,再将传输杆30、绝缘环40及内筒管50依序嵌入线接头20接合筒21的透孔22内,并以内筒管50后端挡止部52卡制于线接头20接合筒21上进行固定。此时传输杆30将嵌入线接头20的绝缘体23,并以勾勒部31卡制固定(如图4所示),即完成本技术的同轴电缆接头101的组装。采用上述结构,缆线60的绝缘体62在推入线接头20时,可承受其推入的力量而不弯曲,绝缘环40有时也可不需装设。而且,由于本技术的同轴电缆接头101的接合方式,使缆线60不是以外包方式包覆于线接头20的接合筒21上,而是以嵌入方式结合,并且如果缆线60与同轴电缆接头101因空间关系需转弯或加强固定时也可利用固定组件70(如图5、图6所示)前侧包覆段71包覆结合线接头20的接合筒21,并利用凸缘部24的阻挡使之不脱落,再将后段的包覆段71环绕包覆,可有效避免因晃动而使缆线60的网状铜线63发生断裂,且当改变缆线60的规格时,只需改变内筒管50透孔51的尺寸配合线接头20接合筒21的规格即可。固定组件70在结合缆线60预弯折处65组装时,是将固定组件70的凹折段72靠合于预作弯折处65,再顺势将前、后侧包覆段71包覆结合于缆线60上,以便按照所需方向角度进行适当的弯折。另外,若须大量弯折同一角度,则可将固定组件70利用模具塑料射出一体成型,利用大开口73与内筒管50结合紧密,另一端小开口74则与缆线60固定,使缆线可顺势弯折,达到良好的传输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同轴电缆接头101的接合方式是将缆线60的直径小于等于内筒管50的透孔51,并配合内筒管50及绝缘环40,使缆线60可固定于线接头20上,且更改缆线60规格时只需改变内筒管50的透孔51的尺寸规格即可,而且其数种接近尺寸也可共享其它组件。本技术固定组件70的长度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其可以按照所需包覆长度的要求,与线接头20的接合筒21、内筒管50及缆线60的长度相适应。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常使用的具体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线接头、传输杆、绝缘环、内筒管、缆线及固定组件,其中:    所述线接头后端设置一接合筒及透孔,并于内部设有一绝缘体;    所述传输杆设有一勾勒部,且后端开设一透孔;    所述绝缘环为绝缘材质,且设有一透孔;    所述内筒管开设有透孔及固定孔,尾端及内部分别设有挡止部;    所述缆线由电线、绝缘体、网状铜线及塑料包覆层依序包覆而成,且其直径小于内筒管的透孔;    所述缆线的塑料包覆层被剥掉,露出网状铜线、绝缘体及电线,并套合在所述内筒管中,所述塑料包覆层卡制于所述内筒管内缘挡止部,所述网状铜线与所述内筒管的固定孔焊固,所述缆线绝缘体穿入所述绝缘环透孔,所述电线嵌固于所述传输杆的透孔内,且所述传输杆、绝缘环及内筒管依序嵌入所述线接头透孔中,并以所述内筒管后端挡止部卡制于所述线接头接合筒上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清田
申请(专利权)人:立宇盛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