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药用真菌竹苓菌核的人工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2378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8: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药用真菌竹苓菌核的人工栽培方法。将新鲜竹苓菌核进行组织分离,然后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得到试管母种,试管母种在PDA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复壮得到生产用的母种,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原种,其后经过原种接种到生产种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生产种,将生产种接种到生产用栽培培养基中,培养至长出成熟菌核。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在华南地区成功的实现了人工栽培方法,为在华南地区获取竹苓菌核提供方法。核提供方法。核提供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药用真菌竹苓菌核的人工栽培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食药用菌栽培技术和微生物培养
,提供了一种药用真菌竹苓菌核的人工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竹苓是拟寄生于竹子根部的一种大型真菌,菌核形状椭圆形至卵圆形,成熟后灰褐色至棕褐色,干燥后质地坚硬﹐外皮黑褐色,内部白色,具纹饰,有苦味,是驱虫的特效药,为著名药用菌;早在《本草纲目》中便有记载,其又名竹铃芝、雷实、雷矢、雷丸等。在分类学上,竹苓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蘑菇纲Agaricomycetes、蘑菇目Agaricales、脐菇属Omphalia,是竹苓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图1)。竹苓其味苦,性寒,主治杀虫消积。现代研究表明,竹苓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

雷丸素,为驱虫的有效成分;同时竹苓还含有麦角甾醇和雷丸多糖等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和抗肿瘤的作用。竹苓以野生为主,主要分布于我国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常采挖于夏秋季节的竹林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药用真菌竹苓菌核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新鲜竹苓菌核进行组织分离,然后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得到试管母种,试管母种在PDA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复壮得到生产用的母种,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原种,其后经过原种接种到生产种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生产种,将生产种接种到生产用栽培培养基中,培养至长出成熟菌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竹苓菌核的人工栽培方法,具体步骤如下:A、竹苓母种制备:将野生竹苓新鲜菌核进行组织分离,接种于PDA培养基,至菌丝长满培养基,选取长势旺盛、粗壮均一的菌块接种至PDA培养基中,直至菌丝长满培养基,选取长势旺盛、粗壮均一的菌种作为竹苓母种;B、竹苓原种制备:将竹苓母种,按3%

5%的接种量,接种至原种培养基中,避光培养至菌丝长满原种培养基,得到竹苓原种;C、竹苓生产种制备:将竹苓原种按3%

5%的接种量,接种至生产种培养基中,避光培养至菌丝长满生产种培养基,得到竹苓生产种;D、竹苓生产管理:将竹苓生产种按5%

10%的接种量,接种于生产用栽培基中,避光培养至菌丝充满培养基,移入温度25

28℃,相对湿度75%

85%,光照强度400

600Lux,二氧化碳浓度在2000

2400ppm条件下的室内覆土栽培房覆土培育3

4d,经加湿管理3

5d即可见到土表层有黄豆大小的竹苓菌核形成,再经菌核生长管理培养10

15d,可得到直径约3

6cm大小的褐色竹苓菌核,再培养10

20d,竹苓菌核转至黑褐色,即为竹苓菌核成熟;所述的每升PDA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是:称取已去皮新鲜的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将马铃薯切成1cm大小的方块放入锅中,加入1000g水,煮沸15min至马铃薯软而不烂时,用8层纱布过滤,取马铃薯滤汁,加水补至原水量,加入琼脂,再加蔗糖和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维生素B1搅拌均匀;所述的原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称取麦粒300

900g浸泡24小时,木屑400

600g,麸皮220

400g,蔗糖50

60g,碳酸钙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黄浩王超群王刚正郝转李挺邓旺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