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Al-Sc合金车载电池包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2343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8:56
一种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及其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铝合金
,具体涉及一种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提高环保生态环境,目前,汽车产业向轻量化、绿色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当前新能源汽车主要以电池供电替代汽油为驱动,使用减少碳排放。为保证车载用电池在车辆行驶中安全、稳定的使用,以及安装与维护方便,通常多节电池以组的形式放置在金属框架内,形成电池包总成。因此,在相同电池技术条件下,电池包用金属框架重量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能耗和最大行驶里程。
[0003]目前,电池包金属框架材料采用传统6XXX系铝合金型材,型材及框架制造过程为:熔铸

均质

挤压

固溶

时效

冷弯折

MIG焊接。在传统合金和生产工艺下框架具有如下问题:1)型材米重大、机械性能低且生产效率低。受传统铝合金热加工性和室温机械性能影响,只可生产壁厚为2.5mm或以上型材,才能保证框架安全性所需受力需求,且型材生产速率最高只能达到5m/min;2)冷弯折问题多。一是因型材基体晶粒粗大,导致冷弯折时易出现橘皮和裂纹缺陷,进而使得冷弯折加工废品率高;二是型材经冷弯折后变形不一致。一方面,采用单级均质制度,使得合金元素扩散不充分,未对铸造过程产生的成分偏析良好减轻及消除,致使材料性能不均匀。另一方面,在预拉伸阶段,弯折设备采用力值自动判定变形量,因材料性能波动性,易产生误判,致使拉弯工艺不稳定。3)焊缝强度低,即接头系数小。采用MIG焊接技术,因其热出入量较大,使得焊缝较宽,热影响区较大,强度较低,易对电池包整体强度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及其生产方法,其通过对6XXX系合金加入Sc元素的成分设计及优化角度出发,通过对熔铸、多级均质、挤压、热处理、弯折和焊接工艺适当调整,提高材料热加工性能和材料强度,提高材料生产效率、降低型材壁厚和框架重量、改善机体晶粒大小、强度均匀性,促进冷弯折尺寸偏差统一性和成品率提升、以及降低输入和热影响区大小,提高焊后强度和接头系数。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的生产方法,通过Al

Sc合金主添加元素包括Si、Mg、Sc元素,其他合金元素包括Mn、Cr、Cu等元素,根据不同性能需求,对成分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当合金含量处于某一定范围时,有助于提高材料综合性能。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种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包括的成分及各个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Si:0.50

0.9%,Fe≤0.35%,Cu≤0.30%,Mn≤0.50%,Mg:0.40

0.7%,Cr≤0.30%,Zn≤0.20%,Ti≤0.10%,Mn+Cr:0.12

0.50%,Sc:0.2

0.4%,单个杂质≤0.05%,杂质总量≤0.15%,余量为Al。
[0007]所述的一种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其抗拉强度为326MPa~349MPa,抗拉强度标准
差为3.03MPa~3.59MPa,抗拉强度变异系数为0.9~1.1%,屈服强度为313~333MPa,屈服强度标准差为5.87~6.53MPa,屈服强度变异系数为1.83~2.02%,延伸率均值为11.2~13.5%,延伸率标准差为:0.34~0.36%,延伸率变异系数:2.67~3.04%,型材微观晶粒度为6~7.5级,焊接后抗拉强度为238MPa~295MPa,接头系数为0.73~0.88。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一种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S1:备料
[0010]根据制备的一种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的成分,称量原料;
[0011]S2:熔铸
[0012]将原料进行熔炼,其中,Sc的原料Al

Sc中间合金采用铝箔包裹投入熔炼炉,熔化后,搅拌均匀,除气精炼,静止扒渣,进行半连续铸造,得到铝合金铸锭;
[0013]S3:多级均质
[0014]将铝合金铸锭进行多级均质,得到均质后的铝合金铸锭;其中,均质工艺参数为:将铝合金铸锭加热至460~480℃,保温240~260min,然后继续升温至550~570℃,保温360~380min,再继续升温至575~585℃,保温120~140min,冷却至室温;
[0015]S4:挤压
[0016]将均质后的铝合金铸锭加工处理后,加热至500~520℃,进行挤压,得到尺寸符合车载电池包用框架型材;其中,挤压速率为5~7m/min;
[0017]S5:热处理弯折
[0018]将尺寸符合车载电池包用框架型材进行淬火、校直、时效和冷弯折,得到弯折后的车载电池包用框架型材;
[0019]S6:焊接
[0020]根据车载电池包的规格,将弯折后的车载电池包用框架型材进行焊接,得到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
[0021]所述的S2中,熔炼具体工艺为:向熔炼炉中投入铝锭,再升温至800~850℃后,待铝锭熔化后,加入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的成分原料中,除了Sc的原料和Mg的原料之外的其他原料,再将熔炼炉升温至710~730℃,充分熔化后,将Al

Sc中间合金和Mg锭一起投入熔炼炉中进行熔炼。
[0022]所述的S2中,在半连续铸造中,在出口处加入Al

Ti

B丝,加入的Al

Ti

B丝占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0.015~0.02%,加入速率为0.1~0.15kg/min,铸造速度为50~80mm/min,水流量9~11m3/h。
[0023]所述的S2中,半连续铸造中,铸锭引出后,开启电磁搅拌。
[0024]所述的S2中,Al

Sc中间合金采用铝箔包裹投入熔炼炉。
[0025]所述的S3中,均质采用周期式均质炉,温度波动范围为
±
3℃,功率为30kW。
[0026]所述的S4中,加工处理为将均质后的铝合金铸锭车去表面凝壳层,并切去头尾,得到挤压生产所需锭坯。
[0027]所述的S4中,挤压参数为:将均质后的铝合金铸锭置于预热温度为430~450℃挤压筒中,采用450~500℃的挤压模具进行挤压。
[0028]所述的S4中,挤压采用单动正向卧式挤压机。
[0029]所述的S5中,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该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包括的成分及各个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Si:0.50

0.9%,Fe≤0.35%,Cu≤0.30%,Mn≤0.50%,Mg:0.40

0.7%,Cr≤0.30%,Zn≤0.20%,Ti≤0.10%,Mn+Cr:0.12

0.50%,Sc:0.2

0.4%,单个杂质≤0.05%,杂质总量≤0.15%,余量为Al。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其特征在于,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其抗拉强度为326MPa~349MPa,抗拉强度标准差为3.03MPa~3.59MPa,抗拉强度变异系数为0.9~1.1%,屈服强度为313~333MPa,屈服强度标准差为5.87~6.53MPa,屈服强度变异系数为1.83~2.02%,延伸率均值为11.2~13.5%,延伸率标准差为:0.34~0.36%,延伸率变异系数:2.67~3.04%,型材微观晶粒度为6~7.5级,焊接后抗拉强度为238MPa~295MPa,接头系数为0.73~0.88。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备料根据制备的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的成分,称量原料;S2:熔铸将原料进行熔炼,其中,Sc的原料Al

Sc中间合金采用铝箔包裹投入熔炼炉,熔化后,搅拌均匀,除气精炼,静止扒渣,进行半连续铸造,得到铝合金铸锭;S3:多级均质将铝合金铸锭进行多级均质,得到均质后的铝合金铸锭;其中,均质工艺参数为:将铝合金铸锭加热至460~480℃,保温240~260min,然后继续升温至550~570℃,保温360~380min,再继续升温至575~585℃,保温120~140min,冷却至室温;S4:挤压将均质后的铝合金铸锭加工处理后,加热至500~520℃,进行挤压,得到尺寸符合车载电池包用框架型材;其中,挤压速率为5~7m/min;S5:热处理弯折将尺寸符合车载电池包用框架型材进行淬火、校直、时效和冷弯折,得到弯折后的车载电池包用框架型材;S6:焊接根据车载电池包的规格,将弯折后的车载电池包用框架型材进行焊接,得到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Al

Sc合金车载电池包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2中,熔炼具体工艺为:向熔炼炉中投入铝锭,再升温至800~850℃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巍王东辉佟伟平张辉陈诚诚王向杰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