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和测试分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168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和测试分选机。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多个软管组,其中,所述多个软管组沿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间隔排布,在垂直于所述底座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软管组相互错开;与所述多个软管组分别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的多个刚性管组。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多个软管组形成了在底座上的分层构型,这种分层布置能有效提高零部件的空间利用率,使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更加的布局合理,结构紧凑。结构紧凑。结构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和测试分选机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冷媒走管运动
,特别是涉及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和测试分选机。

技术介绍

[0002]在低温测试分选机的运行期间,冷媒机会将低温冷媒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料梭流道中,给电子元件在测试前提供一个预温的环境。为了保证冷媒机与运动料梭之间有稳定输送冷媒的管路,料梭需要配设能够随料梭一起做往复运动的软管。在不影响料梭运动的前提下,软管可以用于冷媒介质的输送。目前已知的冷媒输送管路中,运动软管等零部件的安装占用空间较大,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冷媒输送管路存在不能很好满足需求的缺陷。因此,行业内对改进冷媒输送管路以减少其占用面积存在一定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提供一种能大幅度提高软管等零部件的空间占用率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和测试分选机。
[0004]一种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多个软管组,其中,所述多个软管组沿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间隔排布,在垂直于所述底座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软管组相互错开;与所述多个软管组分别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的多个刚性管组。
[0005]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将多个软管组沿远离底座的方向间隔排布,从而形成了分层构型,其中每个软管组自身构成一个层。这种分层布置能有效提高零部件的空间利用率,使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更加的布局合理,结构紧凑。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软管组包括软管,每个刚性管组包括刚性管,所述软管和所述刚性管通过第一接头结构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接头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软管的第一端的渐缩段和与所述渐缩段轴向间隔开的第一外螺纹段;形成在所述刚性管的端部的扩张段,所述扩张段的斜度与所述渐缩段的斜度相适配,且所述扩张段套在所述渐缩段上;套在所述扩张段上的衬套,所述衬套形成有朝向所述刚性管的止挡面;套在所述刚性管与所述软管的接合处的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软管的第一外螺纹段接合,并与所述止挡面抵接。
[0007]根据本实施例,在软管与刚性管的接合处形成了扩口快拧接头,螺母拧紧时变形量产生在刚性管上,解决了软管在螺母拧紧后容易翘起的问题。螺母拧紧后将衬套压紧在刚性管的扩口段上,进而使扩口段紧贴软管的渐缩段,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管的第二端构造有适于进行外丝活接的第二外螺纹段。外丝活接可以与料梭通过螺母接合在一起,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便于软管随料梭运动。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软管组包括软管,所述软管在第二端处设置有夹紧所述第二端的接头定位组件,所述接头定位组件包括:形成有第一弧面的第一夹持件;形成有第二弧面的第二夹持件;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以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彼此
相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所述软管的第二端被夹在所述第一弧面与所述第二弧面之间。
[0010]根据本实施例,接头定位组件将软管与料梭的接合处夹紧,在不影响软管随料梭运动的情况下,降低软管的端部在运动期间受力而损坏的风险。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形成的整体中,所述第一弧面和所述第二弧面围城的圆弧面相对于所述整体偏心设置。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软管组包括两个软管,其中每个软管的所述第一夹持件位于背向另一个软管的一侧,所述接头定位组件还包括第三夹持件,所述第三夹持件位于所述两个软管的所述第一夹持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结合。
[0013]根据本实施例,两个软管分别为进出软管,通过第三夹持件将进出软管在接头处抱紧,使接头定位组件作为一个整体随软管和料梭的运动而运动,在不影响软管随料梭运动的情况下,对进出软管进行保护。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软管组中,相邻两个软管组之间设置有间隔件。
[0015]根据本实施例,借助将隔间,在软管组之间形成更明确的分层的形态,间隔件还可以对位于其上的软管组起到支撑的作用。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多个刚性管组与所述多个软管组的连接处进行支撑的多个支撑件,并在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压块,所述多个刚性管组与所述多个软管组的连接处被固定夹紧在所述压块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0017]根据本实施例,支撑件可以支撑对应的刚性管与软管组之间的接合处,避免软管和刚性管受损。此外,支撑件和夹块将刚性管与软管之间的接合处夹紧并固定,避免刚性管随软管的运动而运动,降低软管的接合端部因受到软管运动所产生的剪切力而受损的风险。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多个软管组的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的预温部。
[0019]根据本实施例,预温部相对于多个软管组件构成一个单独的层,进一步完善了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分层构型,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0020]一种测试分选机,包括:冷媒机;与所述冷媒机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与所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的多个料梭;其中,所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为前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所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所述多个刚性管组分别与所述冷媒机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所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所述多个软管组分别与所述多个料梭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示意图,其中每层软管组的间隔件都存在;
[0022]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示意图,其中最上层的间隔件被去掉;
[0023]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示意图,其中最上层的间隔件和两个软管组之间的间隔件都被去掉;
[0024]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侧视图;
[0025]图5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俯视图;
[0026]图6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结构的示意图;
[0027]图7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压块的示意图;
[0028]图8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中接头定位组件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0029]图9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中接头定位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0030]元件标号说明
[0031]1、底座;2、刚性管组;21、刚性管;211、扩张段;22、支撑件;23、压块;231、弧面;3、软管组;31、软管;311、渐缩段;312、第一外螺纹段;4、衬套;5、螺母;6、间隔件;7、预温部;41、支撑组件;411、支柱;412、支撑板;8、接头定位组件;81、第一夹持件;82、第二夹持件;83、第三夹持件。
[0032]以上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多个软管组,其中,所述多个软管组沿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间隔排布,在垂直于所述底座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软管组相互错开;与所述多个软管组分别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的多个刚性管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软管组包括软管,每个刚性管组包括刚性管,所述软管和所述刚性管通过第一接头结构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接头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软管的第一端的渐缩段和与所述渐缩段轴向间隔开的第一外螺纹段;形成在所述刚性管的端部的扩张段,所述扩张段的斜度与所述渐缩段的斜度相适配,且所述扩张段套在所述渐缩段上;套在所述扩张段上的衬套,所述衬套形成有朝向所述刚性管的止挡面;套在所述刚性管与所述软管的接合处的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软管的第一外螺纹段接合,并与所述止挡面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第二端构造有适于进行外丝活接的第二外螺纹段。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软管组包括软管,所述软管在第二端处设置有夹紧所述第二端的接头定位组件,所述接头定位组件包括:形成有第一弧面的第一夹持件;形成有第二弧面的第二夹持件;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以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彼此相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所述软管的第二端被夹在所述第一弧面与所述第二弧面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夹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轶鲍军其胡鹏飞谢天海张琦杰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长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