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板梁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1320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板梁检测装置,底座和测量主机;还包括两个侧座、Z轴旋转驱动装置和X轴旋转驱动装置;所述Z轴旋转驱动装置包括第一转轴组件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转轴组件安装在底座的中部;所述第一转轴组件的底部伸出至底座下方;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安装在底座内且动力输出端与第一转轴组件连接;两个所述侧座安装在底座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X轴旋转驱动装置包括第二转轴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测量主机通过第二转轴组件安装在两个侧座之间;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安装在侧座内且动力输出端与第二转轴组件连接;体现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方便,测量精度高。测量精度高。测量精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板梁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检测工具
,特别涉及一种大板梁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大板梁需要进行弯曲度检测,以往测量主机安装在座体上,将测量主机放置在测量位置后,测量主机发出激光,再通过人工上下翻转以及旋转测量主机,得到数据后即可测量书大板梁的弯曲度,但是人工操作不方便,而且精度低,因此还需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板梁检测装置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及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大板梁检测装置,底座和测量主机;还包括两个侧座、Z轴旋转驱动装置和X轴旋转驱动装置;所述Z轴旋转驱动装置包括第一转轴组件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转轴组件安装在底座的中部;所述第一转轴组件的底部伸出至底座下方;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安装在底座内且动力输出端与第一转轴组件连接;两个所述侧座安装在底座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X轴旋转驱动装置包括第二转轴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测量主机通过第二转轴组件安装在两个侧座之间;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安装在侧座内且动力输出端与第二转轴组件连接。
[0006]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底座内的中部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空心轴;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中部设有沉槽;所述第一转轴组件包括第一安装轴、上盖和下盖;所述第一安装轴位于第一空心轴内;所述上盖固定在第一安装轴上端且位于沉槽位置处;所述下盖位于底座下方且固定在第一安装轴下端;所述下盖的上方设有第一轴颈以及设置在第一轴颈上方的第二轴颈;所述第一轴颈与第二轴颈套设在第一空心轴外侧;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联轴器、第一蜗杆、第一涡轮盘、第一弹片、第一顶压螺丝、第一主齿轮、第一副齿轮和第一编码器;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底座内;所述第一蜗杆通过第一联轴器安装在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一涡轮盘套设在第二轴颈外;所述第一涡轮盘与第一蜗杆驱动连接;所述第一涡轮盘中心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槽;所第一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弹片安装在第一安装槽内且与第二轴颈接触;所述第一顶压螺丝安装在第一螺孔内且顶触在第一弹片一端;所述第一主齿轮套设在第一轴颈位置处且固定在下盖上;所述第一编码器固定在底座内且输入端与第一副齿轮连接;所述第一主齿轮与第一副齿轮啮合。
[0007]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上端与测量主机的底部铰接;所述支架的底部与上盖接触。
[0008]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上盖的上方设有定位柱;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与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孔。
[0009]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空心轴与第一安装轴之间设有第一轴套。
[0010]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右侧的所述侧座内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二空心轴;所述第二转轴组件包括左转动盘、右转动盘、第二安装轴和压盖;所述左转动盘安装在左侧的侧座上且与测量主机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右转动盘安装在右侧的侧座上且与测量主机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轴设置在第二空心轴内;所述第二安装轴的左端与右转动盘固定连接;所述压盖固定在第二安装轴的右侧;所述压盖的左侧设有第三轴颈;所述第三轴颈套设在第二空心轴外侧;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联轴器、第二蜗杆、第二涡轮盘、第二弹片、第二顶压螺丝和第二编码器;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右侧的侧座内;所述第二蜗杆通过第二联轴器固定在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二涡轮盘套设在第三轴颈外;所述第二涡轮盘中心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弹片安装在第二安装槽内且与第三轴颈接触;所述第二顶压螺丝安装在第二螺孔上且顶压在第二弹片的一端;所述第二编码器安装在左侧的侧座内且输入端与左转动盘连接。
[0011]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二空心轴与第二安装轴之间设有第二轴套。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将该检测装置放好位置后,检测时,通过控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底座绕Z轴旋转,通过控制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测量主机绕X轴旋转,从而精确控制测量主机的位置,以进行精确测量。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
[0015]图2是本技术Z轴旋转驱动装置的结构图;
[0016]图3是本技术下盖的结构图;
[0017]图4是本技术底座的结构图;
[0018]图5是本技术底座仰视方向结构图;
[0019]图6是本技术右侧的侧座内部结构图;
[0020]图7是本技术X轴旋转驱动装置的结构图;
[0021]图8是本技术X轴旋转驱动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3]如图1

8所示,一种大板梁检测装置,底座1和测量主机2;还包括两个侧座3、Z轴旋转驱动装置4和X轴旋转驱动装置5;所述Z轴旋转驱动装置4包括第一转轴组件41和第一驱动组件42;所述第一转轴组件41安装在底座1的中部;所述第一转轴组件41的底部伸出至底座1下方;所述第一驱动组件42安装在底座1内且动力输出端与第一转轴组件41连接;两个所述侧座3安装在底座1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X轴旋转驱动装置5包括第二转轴组件51和第二驱动组件52;所述测量主机2通过第二转轴组件51安装在两个侧座3之间;所述第二驱动组件52安装在侧座3内且动力输出端与第二转轴组件51连接;将该测量装置放至指定检测位置后,Z轴驱动装置的底部与地面接触,检测时,通过控制第一驱动装置驱动底座1绕Z轴旋转,通过控制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测量主机2绕X轴旋转,从而精确控制测量主机2的位置,
以进行精确测量。
[0024]所述底座1内的中部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空心轴11;所述底座1上表面的中部设有沉槽12;所述第一转轴组件41包括第一安装轴411、上盖412和下盖413;所述第一安装轴411位于第一空心轴11内;所述上盖412固定在第一安装轴411上端且位于沉槽12位置处;所述下盖413位于底座1下方且固定在第一安装轴411下端;所述下盖413的上方设有第一轴颈4131以及设置在第一轴颈4131上方的第二轴颈4132;所述第一轴颈4131与第二轴颈4132套设在第一空心轴11外侧;所述第一驱动组件42包括第一电机421、第一联轴器422、第一蜗杆423、第一涡轮盘424、第一弹片425、第一顶压螺丝426、第一主齿轮427、第一副齿轮428和第一编码器429;所述第一电机421固定在底座1内;所述第一蜗杆423通过第一联轴器422安装在第一电机421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一涡轮盘424套设在第二轴颈4132外;第一涡轮盘424的上端与底座1内顶面接触,下端与第一轴颈4131上方接触进行限位;所述第一涡轮盘424与第一蜗杆423驱动连接;所述第一涡轮盘424中心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槽;所第一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弹片425安装在第一安装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板梁检测装置,底座和测量主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侧座、Z轴旋转驱动装置和X轴旋转驱动装置;所述Z轴旋转驱动装置包括第一转轴组件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转轴组件安装在底座的中部;所述第一转轴组件的底部伸出至底座下方;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安装在底座内且动力输出端与第一转轴组件连接;两个所述侧座安装在底座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X轴旋转驱动装置包括第二转轴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测量主机通过第二转轴组件安装在两个侧座之间;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安装在侧座内且动力输出端与第二转轴组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板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内的中部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空心轴;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中部设有沉槽;所述第一转轴组件包括第一安装轴、上盖和下盖;所述第一安装轴位于第一空心轴内;所述上盖固定在第一安装轴上端且位于沉槽位置处;所述下盖位于底座下方且固定在第一安装轴下端;所述下盖的上方设有第一轴颈以及设置在第一轴颈上方的第二轴颈;所述第一轴颈与第二轴颈套设在第一空心轴外侧;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联轴器、第一蜗杆、第一涡轮盘、第一弹片、第一顶压螺丝、第一主齿轮、第一副齿轮和第一编码器;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底座内;所述第一蜗杆通过第一联轴器安装在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第一涡轮盘套设在第二轴颈外;所述第一涡轮盘与第一蜗杆驱动连接;所述第一涡轮盘中心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槽;所第一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弹片安装在第一安装槽内且与第二轴颈接触;所述第一顶压螺丝安装在第一螺孔内且顶触在第一弹片一端;所述第一主齿轮套设在第一轴颈位置处且固定在下盖上;所述第一编码器固定在底座内且输入端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国忠郭俊张林李宁张香磊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鸿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