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1077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其包括在前端设有对接框的基座、组装至基座的盖体、组装在基座与盖体之间的连接器部件、拉杆及一对扣钩,连接器部件包括收容在基座的对接框内的绝缘基座、若干个收容在绝缘基座内的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拉杆包括第一操作部及一对可移动地组设在基座与盖体之间的连接臂,扣钩与拉杆共同作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锁扣部相接合,其特征在于: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个可移动地组装在拉杆上的制动杆,当制动杆被推动与拉杆在其第一配合点配合时,扣钩扣持在对接连接器上,当制动杆被拉拔而与相应移动后的拉杆在其第二配合点配合时,扣钩自对接连接器上脱离。(*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附加有便于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线缆连接器相分离的拉拔装置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有线缆连接器及与线缆连接器电性相连的线缆。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以将信号传输至对接连接器。通常,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对接连接器均配置有确保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可靠对接的联锁装置。申请人与本专利技术相同的美国专利第6,589,066号、6,641,425号及6,648,665号,均揭示了一种具有拉拔装置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中拉杆包括暴露在线缆连接器组件外的操作部及一对分别收容在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由一对盖体共同形成的相应收容槽内的连接臂。拉杆通过与扣钩的配合而与对接连接器相扣持。在连接臂的内侧组装有一对弹片。当向后拉拉杆时,扣钩产生弹性变形并自对接连接器上脱离。当释放拉杆之后,弹片回复至其原位,同时将拉杆推至其原始位置。通过上述设计可方便地将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相扣合或分离。然而,通常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对接连接器安装在同一个面板上,并且在该面板上还安装有许多其它组件,因而剩余的可供使用者操作拉杆的空间十分有限,进而使得这种线缆连接器组件不适用于一些特殊应用。因此,确有必要设计一种具有改良的拉拔装置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具有可方便地将线缆连接器组合与对接连接器分离的拉拔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基座、组装至基座的盖体、组装在基座与盖体之间的连接器部件、拉杆、一对扣钩及可移动地组装至拉杆的制动杆。在基座的前端设有一个对接框。连接器部件包括有收容在基座的对接框内的绝缘基座、收容在绝缘基座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拉杆包括第一操作部及一对自第一操作部的相对两端延伸形成的连接臂。扣钩与拉杆共同作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的相应锁扣部相接合。当制动杆被推动与拉杆在其第一配合点配合时,扣钩扣持在对接连接器上,当制动杆被拉拔而与相应移动后的拉杆在其第二配合点配合时,扣钩自对接连接器上脱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组装在拉杆上的制动杆可以扩展使用者的操作空间,方便地使线缆连接器组件自对接连接器上脱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底视方向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后视方向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后视方向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已经组装有一对扣钩及一对弹片的拉杆的立体图。图6为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组装后的立体图。图7为图6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底视方向的立体图。图8为图6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后视方向的立体图。图9为图7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后视方向的立体图。图10为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动杆处在释放位置时的立体组合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底视方向的立体图。图12为图1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后视方向的立体图。图13为图10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后视方向的立体图。图14为图13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A-A线方向的剖视图。图15为图9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B-B线方向的剖视图。图16为图9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C-C线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由相互配合的基座1及盖体2组成的壳体、连接器部件3、拉杆4、一对扣钩5、一对弹片6、制动杆7及一对用来将盖体2固定在基座1上的螺钉8。基座1及盖体2是由金属材料铸造而成,如铝合金材料。基座1包括底板11及一对自底板11两侧向上延伸的侧壁12。侧壁12设有自后端14向前端15延伸并贯穿接合面16的纵长第一延展槽121。该第一延展槽121将侧壁12分为外壁122与内壁123。每一内壁123形成有靠近前端15的肩部124及靠近后端14的切口127。每一肩部124的后端具有一个垂直的槽道125。每一外壁122具有靠近前端15的切口1211。底板11具有一位于相应内壁123的肩部124与切口1211之间的凹槽111。基座1的前端15具有一个对接框13,该对接框13设有一个贯穿前端15的开口133。对接框13顶部两侧设有一对横向延伸的接合部131。每一接合部131的末端具有向下延伸的凸块134。对接框13的两侧形成有一对位于接合部131及底板11之间的接合空间132。基座1的后端14有一个半圆形缺口17。自缺口17两侧的接合面16向上延伸有一对柱体18。每一柱体18具有一螺孔181及位于外围圆柱面的四条凸肋182。请参阅图2所示,盖体2包括盖板21及一对自盖板21相对两侧向下延伸的侧壁22。每一侧壁22形成有第二延展槽221,该第二延展槽221对应于基座1的相应第一延展槽121。第二延展槽221将侧壁22分为外壁222与内壁223。每一内壁223具有靠近盖体2后端24的切口227,该切口227对应于基座1的相应切口127。外壁222的前端设有一对切口2221,该对切口2221对应于基座1的切口1211。盖板21上设有一对凹槽212,该对凹槽212位于切口2221内侧并对应于基座1的凹槽111。盖板21前端的相对两侧向前延伸有一对突块23。盖板21的后端24具有一个半圆形缺口27,该缺口27对应于基座的缺口17。后端24的缺口27两侧具有一对通孔28。每一通孔28的直径与柱体18的外径大致相等。参阅图3所示,连接器部件3包括有端子模组30、与端子模组30相连接的线缆32及组装在线缆32上的应力释放件34。端子模组30包括绝缘基座301、自绝缘基座301向前延伸的舌板302、组装在绝缘基座301后侧的电路板303及若干导电端子304,这些导电端子304收容在舌板302内并贯穿绝缘基座301,以与电路板303电性连接。线缆32具有若干部分露出其前端的绝缘导线320。线缆32的前端表皮剥落而露出其内的金属编织层324。每一绝缘导线320包括至少一根连接至电路板303的导电芯线322,从而与导电端子304电性连接。应力释放件34是由高强度的导电金属材料制成,其环绕组设在金属编织层324外以消除线缆32的应力。请特别参阅图5,拉杆4包括第一操作部41、一对自第一操作部41两端向前延伸的连接臂42及一对位于连接臂42前端的锁扣释放部43。每一锁扣释放部43具有顶端432、底端433及自外表面向外凸伸的凸块431。每一连接臂42包括具有倾斜引导面4201的上臂部420,且在连接臂42内表面形成有挡块44。每一挡块44上设有一个“L”型的狭槽47,该狭槽47自挡块44内表面442延伸至连接臂42。扣钩5由金属板冲压而成,其包括主体部51、位于主体部51后端的“U”形第一钩部52及位于主体部51前端的“L”形第二钩部53。在主体部51的纵长方向上开设有配合槽54。主体部51包括有尾部511、中间部512及自中间部512向内延伸的头部513。中间部512包括有前倾斜部514、后倾斜部515及连接前、后倾斜部514、515的连接部516。每一弹片6包括有固持部61及自固持部61延伸的“U”形弹性部6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杰利·吴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