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0956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包括主弹性带、止血卷和固定件,所述止血卷沿所述主弹性带宽度方向连接于所述主弹性带一端的内表面,所述主弹性带的外表面设有刻度条,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主弹性带的两端连接在一起,所述主弹性带的两端能够通过所述固定件实现可拆卸连接。该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压迫位置精准,力度适宜,能根据患者需压迫肢体周径选择合适的压脉带长度,避免血流阻断或发生出血,避免了压迫不当造成堵塞内瘘,形成血栓等问题,而且关节部位使用后活动不受限制,不会妨碍血液循环。不会妨碍血液循环。不会妨碍血液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

技术介绍

[0002]动静脉内瘘是维持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最重要的血管通路,被视为“生命线”。当血液透析结束时,适当的止血方法是促进内瘘成熟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之一,也是主要的护理工作。因此,压迫内瘘穿刺点延长其使用寿命尤为重要。
[0003]目前,现有的动静脉内瘘压脉带一般有以下几种:两端子母扣压脉带、医用胶布和自制纱布卷。这些动静脉内瘘压脉带存在以下缺点:(1)自制纱布卷为独立包装,使用时将纱布卷取出垫在绷带下,纱布卷垫在绷带下时容易滑动,易造成止血压迫点移位,使局部压迫压力不足,导致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传穿刺处出现出血、血肿等情况,因此需要多次更换纱布卷,这样不但增加了护士工作量,还增加了纱布卷的损耗量;(2)一般都是反复使用,容易导致交叉感染;(3)没有明确的刻度标识,操作者仅凭个人主观认知选择压迫松紧度,易导致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传穿刺处发生出血或阻断血流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拔针后、介入手术后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的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其能精准压迫止血,同时便于护士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后动脉穿刺点有无出血、血栓、血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
[0005]一种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包括主弹性带、止血卷和固定件,所述止血卷沿主弹性带宽度方向连接于所述主弹性带一端的内表面,所述主弹性带的外表面设有刻度条,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主弹性带的两端连接在一起,所述主弹性带的两端能够通过所述固定件实现可拆卸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固定件为粘贴带,所述粘贴带包括第一母粘贴带和第一子粘贴带,所述第一母粘贴带设于主弹性带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母粘贴带与止血卷位于同一端,所述第一子粘贴带设于主弹性带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子粘贴带设于远离止血卷的一端。
[0007]优选地,所述主弹性带的宽度为3~3.2cm,长度为30~31cm。
[0008]优选地,所述止血卷为圆柱体形状的棉卷,所述止血卷水平固定连接于所述主弹性带一端的内表面,所述止血卷的长度与所述主弹性带的宽度相同。
[0009]优选地,所述刻度条通过贴合或者热合的方式与所述主弹性带结合为一体。
[0010]优选地,所述主弹性带上设有备用弹性带,所述备用弹性带设于所述主弹性带的外表面,所述备用弹性带的内侧设有第二母粘贴带,所述主弹性带上设有相对应的第二子粘贴带,所述第二母粘贴带与所述第二子粘贴带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母粘贴带和所述第一子粘贴带之间的距离。
[0011]优选地,所述备用弹性带的宽度和厚度均小于所述主弹性带的宽度和厚度,所述主弹性带上设有容纳所述备用弹性带的空腔,所述备用弹性带将其中一端固定于所述空腔的内侧并卷起放置于所述空腔内。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3]本技术的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包括弹性带、止血卷和固定件,该止血卷沿弹性带宽度方向连接于弹性带一端的内表面,该弹性带的外表面设有刻度条,该固定件用于将弹性带的两端连接在一起。该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压迫位置精准,力度适宜,能根据患者需压迫肢体周径选择合适的压脉带长度,避免血流阻断或发生出血,避免了压迫不当造成堵塞内瘘,形成血栓等问题,而且关节部位使用后活动不受限制,不会妨碍血液循环。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在俯视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仰视图;
[0017]图中:
[0018]1、主弹性带;2、止血卷;3、第一母粘贴带;4、第一子粘贴带;5、刻度条;6、备用弹性带;7、第二子粘贴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
人员更好理解本技术的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0020]如图1

图3所示,一种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包括主弹性带 1、止血卷2和固定件,所述止血卷2沿主弹性带1宽度方向连接于主弹性带1 一端的内表面,所述止血卷2水平放置于主弹性带1上,为了止血卷2使用时不会移位,止血卷2固定连接于主弹性带1上,所述主弹性带1的外表面设有刻度条5,所述固定件用于将主弹性带1的两端连接在一起,所述主弹性带1 的两端能够通过固定件实现可拆卸连接,护士可定时观察动脉穿刺点有无出血、血栓、血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
[0021]具体地,主弹性带1优选为一次性具有弹力并且透气性好的,不会造成皮肤过敏的弹力绷带。
[0022]具体地,所述固定件为粘贴带,所述粘贴带包括第一母粘贴带3和第一子粘贴带4,所述粘贴带包括第一母粘贴带3和第一子粘贴带4,所述第一母粘贴带3设于主弹性带1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母粘贴带3与止血卷2位于同一端,所述第一子粘贴带4设于主弹性带1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子粘贴带4设于远离止血卷2的一端。
[0023]使用时,根据使用患者肢体的周径选择适宜的松紧度,以既不阻断血量又不会导致出血为标准,将止血卷2贴合于患者的穿刺点,然后根据刻度将第一母粘贴带3和第一子粘贴带4贴合在一起,使主弹性带1两端连接在一起,同时将止血卷2固定,当需要观察动脉穿刺点有无出血、血栓等情况时,将第一母粘贴带3和第一子粘贴带4分开,观察完后再重新
将第一母粘贴带3和第一子粘贴带4贴合即可。
[0024]优选地,所述主弹性带1的宽度为3~3.2cm,长度为30~31cm。
[0025]优选地,止血卷2为圆柱体形状的棉卷,所述止血卷2水平固定连接于主弹性带 1一端的内表面,所述止血卷2的长度与主弹性带1的宽度相同。
[0026]优选地,所述刻度条5通过贴合或者热合的方式与主弹性带1结合为一体。
[0027]优选地,所述主弹性带1上设有备用弹性带6,所述备用弹性带6的内侧设有第二母粘贴带,所述备用弹性带6上设有相对应的第二子粘贴带7,第二母粘贴带与第二子粘贴带7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母粘贴带3和第一子粘贴带4之间的距离。当主弹性带1使用一段时间出现弹力不足时,可将备用弹性带6的第二母粘贴带粘贴于第二子粘贴带7,避免因主弹性带1弹力不足而导致压迫压力不足等问题。
[0028]优选地,所述备用弹性带6的宽度和厚度均小于主弹性带1的宽度和厚度,所述主弹性带1上设有容纳备用弹性带6的空腔,所述备用弹性带6将其中一端固定于空腔的内侧并卷起放置于空腔内。未使用时将弹性备用带6并卷起放置于空腔内,这样不会影响主弹性带1的使用,使用时将备用弹性带6从空腔中取出并展开即可使用。
[0029]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技术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弹性带(1)、止血卷(2)和固定件,所述止血卷(2)沿所述主弹性带(1)的宽度方向连接于所述主弹性带(1)一端的内表面,所述主弹性带(1)的外表面设有刻度条(5),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主弹性带(1)的两端连接在一起,所述主弹性带(1)的两端能够通过所述固定件实现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粘贴带,所述粘贴带包括第一母粘贴带(3)和第一子粘贴带(4),所述第一母粘贴带(3)设于所述主弹性带(1)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母粘贴带(3)与所述止血卷(2)位于同一端,所述第一子粘贴带(4)设于所述主弹性带(1)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子粘贴带(4)设于远离所述止血卷(2)的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弹性带(1)的宽度为3~3.2cm,长度为30~31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医用动静脉内瘘止血压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卷(2)为圆柱体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勤赛依旦
申请(专利权)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