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叉类锻件生产模具、生产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77611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叉类锻件生产模具、生产装置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叉类锻件的技术领域,生产模具包括上冲头,其顶部设置有压盘,用以对叉类锻件的顶部进行挤压成型;上模具,其顶部设置有套筒,套筒与上冲头的尺寸匹配,使上冲头能够穿入套筒;下模具,其设置在上模具的下方,下模具与上模具配合形成成型腔,下模具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冲头和第三冲头,用以对叉类锻件的叉耳进行挤压。上冲头在动力组件的作用下,对叉类锻件进行挤压成型,并在顶部完成内孔的制备,再通过设置在下模具两侧的第二冲头和第三冲头在动力组件的作用下往下模具内部的方向运动,完成叉耳的制备,制备出的轴叉的总体重量进一步降低,提高了制备的效率。提高了制备的效率。提高了制备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叉类锻件生产模具、生产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叉类零件的
,尤其涉及一种叉类锻件生产模具、生产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的轻量化,就是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实验证明,若汽车整车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汽车整备质量每减少100公斤,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0.6升;汽车重量降低1%,油耗可降低0.7%。当前,由于环保和节能的需要,汽车的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叉类锻件是大量应用于汽车和集装箱船的传动和绑扎系统中的重要连接件,传递发动机的扭矩和承受弯曲组合载荷。目前,全世界汽车、卡车、重型卡车、大客车和其他各种车类传动系统,以及集装箱船均采用该叉类模锻件作为关键的传动和绑扎固定部件,市场需求量很大。因此在生产加工过程其加工工艺稍作改变,质量稍有提高,成本稍有降低将产生极大的市场影响和经济效应。
[0003]现有技术中生产轻量化的叉类锻件模具,在锻造的过程中模具的使用经常磨损,导致叉类锻件的生产模具的使用寿命极短。
[0004]综上,现有技术中仍缺少一种能够在锻造过程中承受挤压,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的叉类锻造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叉类锻件生产模具,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仍缺少一种能够在锻造过程中承受挤压,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的叉类锻造模具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叉类锻件生产模具、生产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其生产模具,包括,
[0007]上冲头,其顶部设置有压盘,用以对叉类锻件的顶部进行挤压成型;
[0008]上模具,其顶部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与上冲头的尺寸匹配,使所述上冲头能够穿入套筒;
[0009]下模具,其设置在所述上模具的下方,所述下模具与上模具配合形成成型腔,所述下模具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冲头和第三冲头,用以对叉类锻件的叉耳进行挤压。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冲头包括第一上冲头件和第二上冲头件,所述第一上冲头件用以对待挤压的叉类锻件进行挤压并在顶部完成内孔的制备,所述第二上冲头件用以在动力组件的作用下,将作用力传递给第一上冲头件并对待挤压的叉类锻件产生纵向上的作用力。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冲头件的横截面小于第二上冲头件的横截面,以使力通过第二上冲头件向第一上冲头件传递时无损耗。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冲头包括第一传递部和第一挤压部,所述第一传递部在动力
组件作用下将作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挤压部,所述第一挤压部发生横向运动对叉的一侧叉耳产生作用力。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冲头包括第二传递部和第二挤压部,所述第二传递部在动力组件作用下将作用力传递给所述第二挤压部,所述第二挤压部横向运动对叉的另一侧的叉耳产生作用力。
[0014]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下方设置有凸出部,所述下模具顶部设置有凹进部,所述凹进部与凸出部配合使所述下模具与上模具合模,形成成型腔。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下模具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设置为四个。
[0016]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下方设置有凹进部,所述下模具顶部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凹进部与凸出部配合使所述下模具与上模具合模,形成成型腔。
[0017]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叉类锻件的生产装置,包括,
[0018]盖板,其下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上冲头,所述盖板的下方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油缸,用以使盖板能够沿第一油缸的轴向方向上下运动;
[0019]上模具,其顶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上冲头对应设置的套筒,所述上模具的下方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油缸,用以使所述上模具能够沿第二油缸的轴向方向上下运动;
[0020]下模具,其设置在所述上模具的下方,所述下模具与上模具配合形成成型腔,所述下模具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所述第三油缸与第二冲头连接,所述第四油缸与第三冲头连接,用以叉类锻件的叉耳进行挤压。
[0021]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叉类锻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0022]步骤S1,上模具与下模具配合使上模具与下模具合模,将上冲头上升至预设高度,将待挤压的叉类锻件从套筒内放入套筒中;
[0023]步骤S2,所述上冲头向下运动,所述上冲头进入套筒对所述待挤压的叉类锻件进行挤压,并在其顶部完成内孔的制备;
[0024]步骤S3,当所述上冲头继续向下运动使上冲头上的压盘与套筒抵触时,所述上冲头停止运动,位于所述下模具两侧的第二冲头和第三冲头开始向下模具内部的方向运动,对经上冲头挤压后的叉类锻件进行二次成型,完成叉耳的制备;
[0025]步骤S4,当所述第二冲头和第三冲头运动限位位置时,所述第二冲头和第三冲头停止运动,并开始向下模具外部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下模具无触碰时停止运动;
[0026]步骤S5,所述上冲头向上运动至预设高度时,所述上模具向上运动至预设位置使上下模打开,制备好的产品随着上模具向上运动;
[0027]步骤S6,机械手将出料棒通过上模具顶部的套筒放入上模具内,所述机械手将出料盘移动至所述套筒的正下方,所述上冲头开始向下运动进入套筒,制备好的产品在上冲头的顶出作用下被顶出;
[0028]步骤S7,制备好的产品落至出料盘内,所述机械手将出料盘移动至传送带进行传输。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叉类锻件生产模具,通过上冲头通过上模具中的套筒进入上模具与下模具合模后的成型腔内,上冲头在动力组件的作用下,对叉类锻件进行挤压成型,并在顶部完成内孔的制备,当上冲头上的压盘与套筒抵触时,再通过设置在下模具两侧的第二冲头和第三冲头在动力组件的作用下往下
模具内部的方向运动,直至运动至限位位置时,完成叉耳的制备,然后第二冲头和第三冲头在动力组件的作用下,往下模具内部的相反方向运动至与下模具无解除时,所述上冲头往上运动至预设高度,上模具向上运动使上模具与下模具打开,再随着机械手将出料盘移动至套筒的正下方,机械手再将出料棒通过套筒放入上模具内,所述上冲头向下运动进入套筒,并将制备好的产品顶出落至出料盘上,出料盘随着传送带进行后续的传输降温等步骤,整个制备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极大降低了原材料的浪费,有助于节约能源,制备出的轴叉的总体重量进一步降低,达到现行的整车厂轻量化要求,减少了人工的投入,提高了制备的效率。
[0030]尤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上冲头包括第一上冲头件和第二上冲头件,所述第一上冲头件用以对待挤压的叉类锻件进行挤压并在顶部完成内孔的制备,所述第二上冲头件用以在动力组件的作用下,将作用力传递给第一上冲头件并对待挤压的叉类锻件产生纵向上的作用力,并将第一上冲头件的横截面设置成小于第二上冲头件的横截面,减少力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使得力通过第二上冲头件向第一上冲头件传递时无损耗,从而能够降低上冲头的动力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叉类锻件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冲头,其顶部设置有压盘,用以对叉类锻件的顶部进行挤压成型;上模具,其顶部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与上冲头的尺寸匹配,使所述上冲头能够穿入套筒;下模具,其设置在所述上模具的下方,所述下模具与上模具配合形成成型腔,所述下模具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冲头和第三冲头,用以对叉类锻件的叉耳进行挤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叉类锻件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冲头包括第一上冲头件和第二上冲头件,所述第一上冲头件用以对待挤压的叉类锻件进行挤压并在顶部完成内孔的制备,所述第二上冲头件用以在动力组件的作用下,将作用力传递给第一上冲头件并对待挤压的叉类锻件产生纵向上的作用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叉类锻件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冲头件的横截面小于第二上冲头件的横截面,以使力通过第二上冲头件向第一上冲头件传递时无损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叉类锻件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冲头包括第一传递部和第一挤压部,所述第一传递部在动力组件作用下将作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挤压部,所述第一挤压部发生横向运动对叉的一侧叉耳产生作用力。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叉类锻件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冲头包括第二传递部和第二挤压部,所述第二传递部在动力组件作用下将作用力传递给所述第二挤压部,所述第二挤压部横向运动对叉的另一侧的叉耳产生作用力。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叉类锻件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下方设置有凸出部,所述下模具顶部设置有凹进部,所述凹进部与凸出部配合使所述下模具与上模具合模,形成成型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叉类锻件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设置为四个。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叉类锻件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下方设置有凹进部,所述下模具顶部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凹进部与凸出部配合使所述下模具与上模具合模,形成成型腔。9.一种用于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斌伟张本利渠斌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日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