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6852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主要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及包覆在绝缘本体外围的遮蔽壳体,其中该遮蔽壳体的前部形成可供对接插头插入的插接端口,在该插接端口的侧壁设有一对可使该遮蔽壳体与对接插头的遮蔽壳体间保持持续接触的接触片,用来使两遮蔽壳体持续稳定地接触,从而确保接地导电路径的导通,以达到良好的防止电磁干扰的效果。(*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可确保接地导电路径的导通,实现良好的防止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目的的电连接器插座。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装置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装置之间及其对外围设备的连接越来越频繁,讯号传输量也随之增加,出于对高速传输、系统兼容及小型化方面的考虑,许多电子装置及外围设备均采用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型电连接器。此种USB型电连接器传输速率较高,可满足高速传输讯号的要求。通常此类连接器均设有遮蔽构造,以提供较佳的电磁屏蔽效果,满足高速传输对讯号稳定性的要求,相关现有技术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现有USB型插座连接器7可与插头连接器7’相对接,包括绝缘本体70、收容在绝缘本体70内的若干端子72及包覆在绝缘本体70外部的遮蔽壳体74。其中在遮蔽壳体74的对接端740相对两侧面743上分别设有一对自遮蔽壳体74中后端向对接端740延伸的舌状弹片741,在这种舌状弹片741头部设有一凹向绝缘本体70的接触部742。当插座连接器7与插头连接器7’相对接时,接触部742可沿插头连接器7’的遮蔽壳体74’的外表面71’进入框口72’,并卡扣在框口72’内,插座连接器7的遮蔽壳体74与插头连接器7’的遮蔽壳体74’导通后,可依靠插头连接器7’内的接地线(未图示),使两遮蔽壳体74、74’接地而呈零电势状态,从而实现防止电磁干扰的目的。但是,在插座连接器7与插头连接器7’相插拔的过程中,遮蔽壳体74的舌状弹片741的接触部742并非始终接触遮蔽壳体74’的外表面71’(如图3所示),它与外表面71’的框口72’会有间歇性断开,使得两遮蔽壳体74、74’间的接地电路不能持续导通,从而影响它防止EMI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在它的遮蔽壳体上具有一对接触片,可使它与对接插头的遮蔽壳体间保持持续接触,从而确保电连接器始终具有良好的防止EMI的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包覆在绝缘本体前端的前遮蔽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后端的后遮蔽壳体以及收容在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其中前遮蔽壳体形成可供对接插头插入的插接端口,在该插接端口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对自前遮蔽壳体中后端向插接端口延伸的弹片,此弹片头部设有一凹向绝缘本体的接触部。在弹片的两接触部间的前遮蔽壳体上分别设有一对从插接端口向后延伸的舌状接触片,该两舌状接触片头部分别设有一凹向绝缘本体的抵靠部。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前遮蔽壳体上舌状接触片的抵靠部在电连接器插座与对接插头相插拔的过程中,可始终接触遮蔽壳体的两侧面。当前遮蔽壳体的弹片与电连接器插头的两侧面出现间歇性断开时,通过上述接触片仍能使两遮蔽壳体间的接地电路持续稳定地导通,从而确保它始终保持良好的防止EMI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电连接器插头与插座对接前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现有电连接器插座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现有电连接器插头与插座对接后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与插头对接前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与插头对接后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设有绝缘本体10、包覆在绝缘本体1前端的前遮蔽壳体11、包覆在绝缘本体1后端的后遮蔽壳体12以及收容在绝缘本体1中的若干端子14。其中电连接器1的前遮蔽壳体11前端形成有可供对接电连接器插头1’插入的插接端口111,在插接端口111的两侧壁112上分别设有一对自前遮蔽壳体11中后端向前延伸的弹片113,此弹片113头部设有一弯折凹向绝缘本体10的接触部114。在弹片113的两接触部114间的前遮蔽壳体11上分别设有一对从插接端口111前缘向后延伸的舌状接触片115,该两舌状接触片115头部分别设有一弯折凹向绝缘本体10的抵靠部116。另外,在前遮蔽壳体11的下表面设有一支脚117(参见图6),用来将电连接器1固持在电路板(未图示)上。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当电连接器1与对接插头1’相对接时,前遮蔽壳体11的接触部114可沿插头连接器1’的遮蔽壳体11’的两侧面112’进入框口12’,并卡扣在框口12’内,电连接器1的前遮蔽壳体11与插头连接器1’的遮蔽壳体11’导通后,可依靠插头连接器1’内的接地线(未图示),使两遮蔽壳体11、11’接地而呈零电势状态。同时,前遮蔽壳体11的舌状接触片115的抵靠部116在电连接器1与电连接器插头1’相插拔的过程中,可始终接触遮蔽壳体11’的两侧面112’。当前遮蔽壳体11的弹片113的接触部114与电连接器插头1’的两侧面112’出现间歇性断开时,可使两遮蔽壳体11、11’间的接地电路持续稳定地导通,从而确保它始终具有良好的防止EMI的性能。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具有框口的对接插头相插接,包括绝缘本体、若干端子及遮蔽壳体,其中绝缘本体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所述端子对应收容在前述端子收容槽内,而遮蔽壳体则包覆前述绝缘本体并形成有可供对接插头插入的插接端口,该插接端口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对自遮蔽壳体中后端向插接端口延伸的弹片,可卡扣在相应的对接插头的框口内,其特征在于在该插接端口旁侧设有可使电连接器插座与对接插头的遮蔽壳体间持续接触的接触片。2.如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遮蔽壳体包括前遮蔽壳体及后遮蔽壳体,其中前遮蔽壳体前部形成有插接端口,前述接触片设置在该插接端口两侧。3.如权利要求项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接触片略呈舌状且前端弯折凹向绝缘本体。4.如权利要求项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接触片从前遮蔽壳体的插接端口向后延伸而成。5.如权利要求项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弹片头部设有一凹向绝缘本体之接触部,相应的对接插头的两侧壁上也分别对应设有一对框口,此接触部可卡扣在对接插头的框口内。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主要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及包覆在绝缘本体外围的遮蔽壳体,其中该遮蔽壳体的前部形成可供对接插头插入的插接端口,在该插接端口的侧壁设有一对可使该遮蔽壳体与对接插头的遮蔽壳体间保持持续接触的接触片,用来使两遮蔽壳体持续稳定地接触,从而确保接地导电路径的导通,以达到良好的防止电磁干扰的效果。文档编号H01R13/648GK2501210SQ01226390公开日2002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12日专利技术者史广星, 张国增, 王志强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具有框口的对接插头相插接,包括绝缘本体、若干端子及遮蔽壳体,其中绝缘本体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所述端子对应收容在前述端子收容槽内,而遮蔽壳体则包覆前述绝缘本体并形成有可供对接插头插入的插接端口,该插接端口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对自遮蔽壳体中后端向插接端口延伸的弹片,可卡扣在相应的对接插头的框口内,其特征在于:在该插接端口旁侧设有可使电连接器插座与对接插头的遮蔽壳体间持续接触的接触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广星张国增王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