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詹文财专利>正文

电脑连接器端子片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228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该端子片是在一适于导电的金属片上、下方分别冲出一排紧密相连之端子,该二排端子上下错开一预定距离,中间以料带连接在一起,二排端子左右对称,允许二排端子分别向前向后弯折成90度至垂直于料带,并保持端脚间距为绝缘座槽穴间距的二倍,料带上含有一排折线,每一折线分别对应一上端子,从该折线将上排端子连同局部之料带弯折成180度而并入下排端子之间,使相邻二端脚之间距均与槽间距相等,优点是大大缩短了制造和组装连接器的工时,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成本。(*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脑连接器端子片改良,属基本电气元件领域。电脑的主机板上通常提供了一些连接器(扩充槽),以便让系统与周边设备连接或增加一些介面卡,提高电脑功能;这种连接器就其构成而言,主要由塑胶成型之绝缘座及一连串之端子组成,其中端子插入绝级座前连接在一起,形成端子片,本技术是改进该端子片的结构;传统的连接器端子片如附附图说明图1所示,该端子片6用冲压形成,是在一适于导电之金属片上冲出一连串等间距排列之端子61,各端子61之间以料带62连接在一起,组立时,根据绝缘座的尺寸,从截断线60截取一段相应长度之端子片6插入绝缘座,使每一端子61均可插入一相应之槽穴;插妥后,把料带62折断丢弃,如此经过四次插入及四次折断料带62之动作,才可组成期望之连接器;换言之,如附图4所示,驵成一连器9需四片端子,其中第一、第三端子片6a、6c之端脚63a、63c排列成直线,彼此间隔二槽穴71间距;第二、第四端子片6b、6d之端脚63b、63d则排列成一直线,彼此同样间隔二槽穴间距,而前后二排端脚则彼此间错开一槽穴间距,并穿出绝缘座7外以便焊接于电路板,至于端子之U形承窝64a-64d则定位于每一槽穴71中,供周边设备相应之接头插入,如此即可藉连接器9将周边设备与电脑连接;这种连接器端子片的设计存在如下缺点在制造方面,第一第三端子片相同,第二第四端子片相同,二组端子片之端脚为对称关系(即一组端脚在前,一组在后,如附图2、3所示);每一组端子片需一套冲模,故模具费高,且若二套模具同时上线,则需二部冲床配合,购置机器成本高,如为二套模具轮流上线,则装卸及调整模具之过程都将使生产暂时停顿,降低了生产效率。其次,在组立方面,一连接器需四片端子片,并分四次插入绝缘座,每次插妥后,还要一次折断料带之动作,始能完成一连接器,故组立工作非常耗费工时,增加了成本。另外,因二端子片之端脚为对称关系,而绝缘座之槽穴形状则完全一样,故第一(三)端子片实际上也能插入第二(四)端子片之槽穴中,反之一然,因此,人工组立时,一旦疏于注意,很容易将端子片插错槽穴,而且插错也不易发觉。最后,在材料方面,上述端子片之端脚间为槽穴间距之四倍,如槽穴间距为1.25mm,则端脚间距为5.00mm,此一间距比端子之二倍宽度还大些,换言之,5.00mm之间距足可冲出二只相同之端子,使端脚间距缩至2.55mm,如此,一连接器只需二片端脚对称之端子片即成,显然传统的端子片并未有效利用材料。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一导电片整体成型之电脑连接器端子片,使端子片只需一次插入绝缘座及一次折断料带之动作即可迅速组成一连接器。本技术的方案是,该端子片是在一适于导电的金属片上、下方分别冲出一排紧密相连之端子,该二排端子上下错开一预定距离,中间以料带连接在一起,该料带每隔一预定长度有一预断线,而与每一端子衔接处则有折断线,端子系由一呈U形之承窝以及从该承窝底下纵向延伸之端脚组成,其中二排端子左右对称,同排端子与端子间有一切断线,允许二排端子分别向前向后弯折成90度至垂直于料带,并保持端脚间距为绝缘座槽穴间距的二倍,料带上含有一排折线,每一折线分别对应一上端子,从该折线将上排端子连同局部之料带弯折成180度而并入下排端子之间,使相邻二端脚之间距均与槽间距相等。本技术的优点是大大缩短了制造和组装连接器的工时,并且充份有效地利用使用的材料,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同时还可避免端子片误插,杜绝不良品,确保产品品质。本技术有如下附图并对附图作简要说明附图1是传统的电脑连接器端子片正视图。附图2是传统的电脑连接器端子片左侧视图。附图3是端脚与附图2对称之传统电脑连接器端子片左侧视图。附图4是四片传统的端子片分四次插入绝缘座以组成连接器的分解动作图,其中最末图为连接器倒置,以显示二非端脚错开情形。附图5是本技术正视图。附图6是附图5二排端子分别向前、后弯折90度而与料带垂直之正视图。附图7是附图6的端子片右侧视图。附图8是附图7上排端子向后弯折180度,使其并入下排端子之间的正视图。附图9是附图8的端子片右侧视图。附图10是本技术的端子片一次插入绝缘座,组成连接器之分解动作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特征作详细说明。请参阅附图5,图中的端子片10是在一适于导电的金属片上、下方分别冲出一排紧密相连之端子1、2,该二排端子1、2上下错开一预定距离(即不在一直线上),中间以料带3连接在一起,其中料带3每隔一预定长度有一预断线31,沿预断线31折断,便可获取一段期望长度之端子片10,以插入绝缘座4,端1、2实际上系由一呈U形之承窝11、21以及从该承窝底下纵向延伸之端脚12、22组成,即端子1和2正视之形状大致分别成倒ч形和ч形,由于端子1、2之形状与传统物品相同,二排端子1、2之端脚12、22为对称关系,如以附图5观之,上排端脚12在左,下排端脚22在右,且二排端脚12、22之间距均为槽穴间距之二倍,例如槽穴间距为p,则端脚间距为二p;同一排端子与端子之间各有一切断线13、23,允许上排端子1从料带3上方33向后弯折90度,容许下排端子2从料带3下方34向前弯折90度,使二排端子1、2由原先与料带3同平面,改变为与料带3垂直,并呈等间距排列,如附图6所示;当端子1、2弯折成附图6状态后,其端脚12、22间距维持不变,仍为槽穴间距的二倍,至于上、下排端脚11、22错开之距离则于槽穴间距相等,同为p。请参阅附图6,料带3包含一排折线35,每一折线35分别对应一上排端子1,从该折线35将上排端子2连同局部之料带3向后弯折180度,而并入下排端子2之间;要言之,二排端子1、2由原本一上一下之位置,变成左右排列之关系(参阅附图8),同时二排端脚12、22则变成前后关系,即下端脚22在前,上端脚12在后,如附图9所示。由于上、下排端子1、2之端脚间距为2p,而二排端脚12、221错开之距离则为p,故一旦上、下排端子1、2左右并排后,任意二端脚间距均变成p(如附图8所示)而与槽穴间距相等,故只要二排端1、2加起来之数目等于槽穴数目,端子片10即可一次插入绝缘座4中(参阅附图10),迅速组成一连接器5,此设计较前述传统的用四片端子片并分别四次插入绝缘座之过程,足足可缩短工时75%,对于提高生产数量,提高获利率与竞争力极有帮助。以附图10的具有22针连接器为例,上排端子1乃插入奇数槽穴41,即第1、3、5....21,下排端子2即插入偶数槽穴42,即第2、4、6....22,;当端子片10以人工插妥于绝缘座4后,利用端子1、2上方之折断线14、24将料带线3折断丢弃,即可使所有端子1、2分开定位于每一槽穴,完成连接器5之组装。权利要求1,一种电脑连接器端子片改良,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片是在一适于导电的金属片上、下方分别冲出一排紧密相连之端子,该二排端子上下错开一预定距离,中间以料带连接在一起,该料带每隔一预定长度有一预断线,而与每一端子衔接处则有折断线,端子系由一呈U形之承窝以及从该承窝底下纵向延伸之端脚组成,其中二排端子左右对称,同排端子与端子间有一切断线,允许二排端子分别向前向后弯折成90度至垂直于料带,并保持端脚间距为绝缘座槽穴间距的二倍,料带上含有一排折线,每一折线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脑连接器端子片改良,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片是在一适于导电的金属片上、下方分别冲出一排紧密相连之端子,该二排端子上下错开一预定距离,中间以料带连接在一起,该料带每隔一预定长度有一预断线,而与每一端子衔接处则有折断线,端子系由一呈U形之承窝以及从该承窝底下纵向延伸之端脚组成,其中二排端子左右对称,同排端子与端子间有一切断线,允许二排端子分别向前向后弯折成90度至垂直于料带,并保持端脚间距为绝缘座槽穴间距的二倍,料带上含有一排折线,每一折线分别对应一上端子,从该折线将上排端子连同局部之料带弯折成180度而并入下排端子之间,使相邻二端脚之间距均与槽间距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文财
申请(专利权)人:詹文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