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开合模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4770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加工机械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移动式开合模机,包括开合模机本体、减震组件、输气单元和支撑筒;一对所述减震组件设在开合模机本体底部;所述减震组件底部设置有壳体;所述支撑筒固接在壳体底部;所述输气单元设在壳体内;所述壳体底侧固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底端铰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垫固接有万向轮;所述壳体底侧铰接有活塞缸;所述活塞缸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底端铰接在连接杆上,通过设置万向轮,以此可以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推动开合模机本体,从而方便用户进行调整开合模机本体的位置,因此可以便于用户的使用。以便于用户的使用。以便于用户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式开合模机


[0001]本技术涉及加工机械领域,具体是一种可移动式开合模机。

技术介绍

[0002]开合模机是一种生产加工用机械设备,主要用于驱动上模具和下模具进行合拢与分离,以此进行生产相应的产品。
[0003]目前现有技术中,板材进行加工生产时,工作人员会采用模具进行加工,依靠上模具和下模具进行合模,之后通过挤压使板材弯曲成相应的形状,以此对板材进行加工,在长期使用时,工作区域会重新规划,工作人员需要对开合模机位置进行调整,但是开合模机沉重,不便于用户进行搬运和移动,因此不便于用户的使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可移动式开合模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开合模机,包括开合模机本体、减震组件、输气单元和支撑筒;一对所述减震组件设在开合模机本体底部;所述减震组件底部设置有壳体;所述支撑筒固接在壳体底部;所述输气单元设在壳体内;所述壳体底侧固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底端铰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垫固接有万向轮;所述壳体底侧铰接有活塞缸;所述活塞缸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底端铰接在连接杆上,通过设置万向轮,以此可以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推动开合模机本体,从而方便用户进行调整开合模机本体的位置,因此可以便于用户的使用。
[0006]优选的,所述输气单元包括第二活塞杆;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活塞腔;所述第二活塞杆滑动连接在活塞腔内;所述第二活塞杆端部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贯穿活塞腔侧壁并与其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活塞腔底侧固接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端部固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通过软管与活塞缸的无杆腔互相连通,以此进行驱动第一活塞杆进行移动,从而使万向轮伸出。
[0007]优选的,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减震杆;所述减震杆固接在开合模机本体底侧;所述壳体顶侧固接有减震筒;所述减震杆贯穿减震筒顶侧壁体并与其滑动连接有;所述减震杆位于减震筒内的一端固接有卡块;所述减震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以此减小震动幅度,从而实现减震的效果,以此降低运输时或工作时的震动,从而保护开合模机本体内部的零件,并且降低工作时的噪音。
[0008]优选的,所述开合模机本体底侧通过第一滑轨滑动连接有一组第一滑块;所述壳体顶侧通过第二滑轨滑动连接有一组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底侧铰接有叉形铰接杆;所述叉形铰接杆底部铰接在第二滑块顶侧;所述第一滑轨侧面固接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二滑轨侧面固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一滑块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限位块与第二滑块之间固接有第三弹簧,以此提高减震效果,从而进一步保护开合模机本
体内部的零件。
[0009]优选的,所述螺杆端部固接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上设置有插杆;所述插杆贯穿转动板的壁体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插杆为“L”形结构设计;所述插杆与转动板之间固接有第四弹簧;所述壳体侧面与插杆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一组插槽,以此可以对螺杆进行固定,使其无法进行旋转,从而完成对第二活塞杆的固定。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筒底部固接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底侧固接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底侧开设有凹槽,通过设置支撑环,以此可以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固定效果。
[0011]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2]1.本技术通过设置输气单元、支撑杆、连接杆、万向轮、活塞缸和第一活塞杆,依靠输气单元驱动第一活塞杆进行伸出,从而使其万向轮与地面进行接触,通过设置万向轮,将开合模机与地面的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以此可以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推动开合模机本体,从而方便用户进行调整开合模机本体的位置,因此可以便于用户的使用。
[0013]2.本技术通过设置减震杆、减震筒、第一弹簧和卡块,开合模机本体在移动过程中,开合模机本体会发生震动,且开合模机本体在工作时也会发生震动,在震动时,通过第一弹簧将震动的动能进行吸收,以此减小震动幅度,从而实现减震的效果,以此降低运输时或工作时的震动,从而保护开合模机本体内部的零件,并且降低工作时的噪音。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5]图1为实施例一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实施例一的支撑筒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为实施例一的支撑环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实施例二的橡胶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1、开合模机本体;12、壳体;13、支撑筒;14、支撑杆;15、连接杆;16、活塞缸;17、第一活塞杆;21、螺杆;22、活塞腔;23、第二活塞杆;24、连接管;25、软管;31、减震杆;32、减震筒;41、第一滑块;42、第二滑块;43、叉形铰接杆;51、转动板;52、插杆;53、插槽;54、第四弹簧;61、支撑环;62、橡胶垫;7、橡胶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一
[0023]请参阅图1

4所示,一种可移动式开合模机,包括开合模机本体11、减震组件、输气单元和支撑筒13;一对所述减震组件设在开合模机本体11底部;所述减震组件底部设置有壳体12;所述支撑筒13固接在壳体12底部;所述输气单元设在壳体12内;所述壳体12底侧固接有支撑杆14;所述支撑杆14底端铰接有连接杆15;所述连接杆15垫固接有万向轮;所述壳体12底侧铰接有活塞缸16;所述活塞缸16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杆17;所述第一活塞杆17底端铰接在连接杆15上;所述输气单元包括第二活塞杆23;所述壳体12内部开设有活塞腔22;所述第二活塞杆23滑动连接在活塞腔22内;所述第二活塞杆23端部转动连接有螺杆21;所述螺杆21贯穿活塞腔22侧壁并与其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活塞腔22底侧固接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端部固接有连接管24;所述连接管24通过软管25与活塞缸16的无杆腔互相连通;在使用时,用户转动螺杆21,之后螺杆21旋转,旋转时其会向活塞腔22内部进行移动,在移动时,第二活塞杆23滑动,活塞腔22内的气体通过输气管进入到连接管24内,之后再通过软管25进入到活塞缸16的无杆腔内,然后第一活塞杆17伸出,以此使连接杆15旋转,然后万向轮与地面进行接触,通过设置万向轮,以此可以便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式开合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合模机本体(11)、减震组件、输气单元和支撑筒(13);一对所述减震组件设在开合模机本体(11)底部;所述减震组件底部设置有壳体(12);所述支撑筒(13)固接在壳体(12)底部;所述输气单元设在壳体(12)内;所述壳体(12)底侧固接有支撑杆(14);所述支撑杆(14)底端铰接有连接杆(15);所述连接杆(15)固接有万向轮;所述壳体(12)底侧铰接有活塞缸(16);所述活塞缸(16)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杆(17);所述第一活塞杆(17)底端铰接在连接杆(15)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开合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单元包括第二活塞杆(23);所述壳体(12)内部开设有活塞腔(22);所述第二活塞杆(23)滑动连接在活塞腔(22)内;所述第二活塞杆(23)端部转动连接有螺杆(21);所述螺杆(21)贯穿活塞腔(22)侧壁并与其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活塞腔(22)底侧固接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端部固接有连接管(24);所述连接管(24)通过软管(25)与活塞缸(16)的无杆腔互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开合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减震杆(31);所述减震杆(31)固接在开合模机本体(11)底侧;所述壳体(12)顶侧固接有减震筒(32);所述减震杆(31)贯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东杨刘伟瞿宗珍赵星金熊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万州区天金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