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缠绕高强度扭力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4707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缠绕高强度扭力轴,包括外管、芯棒和摇臂,芯棒设置于外管内,且两端与摇臂活动设置,芯棒与外管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保护层,其中;保护层包括外壳,且外壳由外而内依次设置有定位杆、气囊和阻燃海绵,通过设置的保护层结构,可以保护内部的芯棒可以有效的衰减路面对于车辆的冲击,通过控制摆臂的摇摆行程,垂直方向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保证乘客和货物在车辆内的稳定性,提高运输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内部的芯棒在运动时,芯棒的四边会首先与接触片的表面接触,通过固定柱向外侧推动,进而与阻燃海绵和气囊接触,对内部芯棒的晃动和偏移进行限制,而接触板的一端通过固定柱与定位杆接触,加强限位效果。加强限位效果。加强限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缠绕高强度扭力轴


[0001]本技术涉及扭力轴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缠绕高强度扭力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扭力轴是指具有扭转弹性的直轴,常设于车体与构架之间,用于抗车体的侧滚振动,中国准高速客车(最大运用速度在160km/h左右)上已有采用,在国外高速机车上也有采用,例如英国91级电力机车,最大运行速度为225km/h,也采用扭杆弹簧,每个转向架设置一个。
[0003]在中国专利CN201921901434.3中,介绍了一种新型橡胶扭力轴套件,其中通过安装有连接板、连接板固定块和螺纹套可以快速对用于连接但已经损坏的连接板进行快速更换,减少维修时间,方便使用,且可以加强橡胶扭力轴端部与其他连接件的连接强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然而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其中的扭力轴在安装使用时,其内部的芯棒的限制手段只能通过与外壳之间的橡胶棒进行形变完成,而芯棒的四角依旧会与外壳的内壁接触,并产生磨损,对其外部结构的使用强度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芯棒外侧的限位保护结构效果不佳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缠绕高强度扭力轴,通过设置的保护层结构,可以保护内部的芯棒可以有效的衰减路面对于车辆的冲击,通过控制摆臂的摇摆行程,垂直方向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保证乘客和货物在车辆内的稳定性,提高运输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缠绕高强度扭力轴,包括外管、芯棒和摇臂,所述芯棒设置于外管内,且两端与摇臂活动设置,所述芯棒与外管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保护层,其中;
[0006]所述保护层包括外壳,且所述外壳由外而内依次设置有定位杆、气囊和阻燃海绵。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为空心腔体结构,且所述外壳的侧边四角均开设有角孔,所述定位杆固定于角孔内。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囊固定于外壳的内侧壁中部,所述气囊的内侧固定有阻燃海绵。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所述阻燃海绵的内侧与外侧成40

50
°
的角,且所述阻燃海绵与外壳均为同心设置。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囊的四角均贯穿开设有定位孔,所述气囊的外侧连通有充气口。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组所述定位杆的外侧均通过固定柱与接触片的底面固定,所述接触片为软质可形变材质。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的上下两端中部均开设有定位
槽,所述定位槽的尺寸与外管的内侧开设的滑块结构尺寸相适配。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管的外侧涂抹有纤维复合材料。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保护层结构,可以保护内部的芯棒可以有效的衰减路面对于车辆的冲击,通过控制摆臂的摇摆行程,垂直方向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保证乘客和货物在车辆内的稳定性,提高运输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0016]2、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保护层结构,其中的定位杆、气囊和阻燃海绵均可以起到缓冲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内部的芯棒在运动时,芯棒的四边会首先与接触片的表面接触,通过固定柱向外侧推动,进而与阻燃海绵和气囊接触,对内部芯棒的晃动和偏移进行限制,而接触板的一端通过固定柱与定位杆接触,加强限位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无摇臂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外管和保护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保护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气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定位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外管;2、摇臂;3、芯棒;4、保护层;41、外壳;42、角孔;43、定位杆;431、固定柱;432、接触片;44、气囊;441、定位孔;442、充气口;45、阻燃海绵;46、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25]实施例:
[0026]如图1

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缠绕高强度扭力轴,包括外管1、芯棒3和摇臂2,芯棒3设置于外管1内,且两端与摇臂2活动设置,芯棒3与外管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保护层4,
[0027]其中;保护层4包括外壳41,且外壳41由外而内依次设置有定位杆43、气囊44和阻燃海绵45。,通过设置的保护层4结构,可以保护内部的芯棒3可以有效的衰减路面对于车辆的冲击,通过控制摆臂的摇摆行程,垂直方向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保证乘客和货物在车辆内的稳定性,提高运输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0028]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41为空心腔体结构,且外壳41的侧边四角均开设有角孔42,定位杆43固定于角孔42内。
[0029]通过设置的保护层4结构,其中的定位杆43、气囊44和阻燃海绵45均可以起到缓冲
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内部的芯棒3在运动时,芯棒3的四边会首先与接触片432的表面接触,通过固定柱431向外侧推动,进而与阻燃海绵45和气囊44接触,对内部芯棒3的晃动和偏移进行限制,而接触板的一端通过固定柱431与定位杆43接触,加强限位效果。
[0030]在其他实施例中,气囊44固定于外壳41的内侧壁中部,气囊44的内侧固定有阻燃海绵45。
[0031]气囊44起到保护内部芯棒3和外壳41内壁的作用,配合阻燃海绵45,提高使用效果。
[0032]在其他实施例中,阻燃海绵45的内侧与外侧成40

50
°
的角,且阻燃海绵45与外壳41均为同心设置。
[0033]阻燃海绵45的内侧与芯棒3外侧接触,并在其偏移、转动或晃动处进行加强,提高限位的效果。
[0034]在其他实施例中,气囊44的四角均贯穿开设有定位孔441,气囊44的外侧连通有充气口442。
[0035]定位孔441可以方便定位杆43进行贯穿设置,将内外两侧的固定柱和接触片432进行连接。
[0036]在其他实施例中,每组定位杆43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缠绕高强度扭力轴,包括外管(1)、芯棒(3)和摇臂(2),所述芯棒(3)设置于外管(1)内,且两端与摇臂(2)活动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棒(3)与外管(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保护层(4),其中;所述保护层(4)包括外壳(41),且所述外壳(41)由外而内依次设置有定位杆(43)、气囊(44)和阻燃海绵(4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缠绕高强度扭力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41)为空心腔体结构,且所述外壳(41)的侧边四角均开设有角孔(42),所述定位杆(43)固定于角孔(42)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缠绕高强度扭力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44)固定于外壳(41)的内侧壁中部,所述气囊(44)的内侧固定有阻燃海绵(4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缠绕高强度扭力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海绵(45)的内侧与外侧成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志海朱有利柳健李静刘军杜娴王燕礼侯帅王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